叩刺治療,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
3.操作針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後,以右手拇指、中指、無名指握住針柄,食指垂直按住針柄中段,針頭對準皮膚叩擊,運用腕力彈刺,使針尖叩刺皮膚後,立即彈起,如此反複叩擊。叩擊時針尖與皮膚必須垂直,彈刺要準確,強度要均勻,可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強度(圖4-50)。
圖4-50皮膚針持針法二、適應範圍
皮膚針的適應範圍很廣,臨床各種病症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萎縮、急性扁桃體炎、感冒、咳嗽、慢性腸胃病、便秘、頭痛、失眠、腰痛、皮神經炎、斑禿、痛經、兒童弱智等。皮膚針刺法常見病症舉例如下(見表4-5):
表4-5皮膚針刺法常見病症表
常見病症叩刺部位刺激強度頭痛、偏頭痛頭項部、側頭部、有關循行經脈弱~中失眠、多夢頭項部、夾脊、印堂、太陽、百會弱~中口眼歪斜患側顏麵部、手陽明大腸經中目疾眼周弱鼻疾鼻周弱眩暈頭項部、夾脊、印堂、太陽中胃痛、嘔吐上腹部、背俞穴、足陽明胃經中呃逆上腹部、背俞穴、足陽明胃經中腹痛腹部、背俞穴、足陽明胃經中陽痿、遺精、遺尿下腹部、腰骶部、足三陰經脈中痛經下腹部、腰骶部、足三陰經脈中肩周炎肩部、先叩刺再拔火罐中~強痿證、痹證局部取穴、有關經脈中~強急性腰扭傷脊柱兩側、阿是穴、先叩刺再拔火罐強肌膚麻木局部叩刺加懸灸中~強牛皮癬局部叩刺加懸灸中~強斑禿皮膚針局部叩刺背俞穴中兒童精神發育遲滯頭、頸、項部、華佗夾脊弱~中
三、注意事項
1.針具要經常檢查,注意針尖有無毛鉤,針麵是否平齊;滾刺筒轉動是否靈活。
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應進行清潔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滾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生疼痛或出血。
皮內針法
皮內針法,是將特製的小型針具刺入並固定於腧穴部的皮內或皮下,作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方法,又稱“埋針法。”針刺入皮膚後,固定留置一定的時間,給腧穴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可調整經絡髒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內針的針具有兩種。一種呈顆粒型,或稱麥粒型,一般長1cm,針柄形似麥粒;一種呈撳釘型,或稱圖釘型,長約0.2~0.3cm,針柄呈環形。前一種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而後一種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見圖4-51)。
針刺部位多以不妨礙正常的活動處腧穴為主,一般多采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圖4-51皮內針
一、操作方法
皮內針、鑷子和埋針部皮膚嚴格消毒後,就可進行針刺。
1.顆粒式皮內針用鑷子夾住針柄,對準腧穴,沿皮下橫向刺入,針身可刺入0.5~0.8cm,針柄留於皮外,然後用膠布順著針身進入的方向黏貼固定。
2.撳釘式皮內針用鑷子挾住針圈,對準腧穴,直刺撳入,然後用膠布固定;也可將針圈貝占在小塊膠布上,手執膠布直壓撳入所刺穴位。
皮內針可根據病情決定其留針時間的長短,一般為3~5日,最長可達1周。若天氣炎熱,留針時間不宜過長,以1~2日為好,以防感染。在留針期間,可每隔4小時用手按壓埋針處1~2分鍾,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二、適應範圍
皮內針法臨床多用於某些需要久留針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症,如神經性頭痛、麵神經麻痹、膽絞痛、腰痛、痹證、神經衰弱、高血壓、哮喘、小兒遺尿、痛經、產後宮縮疼痛等。
三、注意事項
1.關節附近不可埋針,因活動時會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時會活動,也亦不宜埋針。
2.埋針後,如患者感覺疼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改選穴位重埋。
3.埋針期間,針處不可著水,避免感染。熱天出汗較多,埋針時間勿過長,避免感染。
附:皮下留針法
皮下留針法,是以普通30~32號韌性強、不易折斷的毫針,刺入選定的腧穴,施行手法後將針提至皮下,再沿皮刺入,最後用膠布固定貼牢,使針不易脫落,一般可留針1~3日。應用此法,所選毫針均不宜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