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常用針灸方法(5)(1 / 3)

(五)刺絡拔罐法

刺絡拔罐法又稱作刺血拔罐法,即在應拔罐部位行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刺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鍾。此法應用廣泛,多用於各種急慢性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痤瘡、皮膚瘙癢、丹毒、哮喘、坐骨神經痛。

(六)藥罐法

常用的藥罐法(medicinalcupping)有兩種。

1.煮藥罐將配製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紮緊口袋,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分鍾。使用時,按水罐法吸附在治療部位,多用於風濕痹痛等病症。常用藥物處方為羌活、獨活、麻黃、艾葉、木瓜、防風、秦艽、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10g。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適量藥液,常為罐子的1/2左右,常用的有辣椒水、生薑汁、兩麵針酊、風濕酒等,或根據需要配製的藥液,然後按抽氣罐操作方法,抽去空氣,倒罐吸附在相應的皮膚上。此法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五、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於風寒濕痹、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癱等。

六、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起罐的方法

起罐時,一般先用一手握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若罐吸附過強時,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傷皮膚(見圖4-44)。

圖4-43留針撥罐圖4-44起罐

(二)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脫落,均不適宜。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麵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若應拔的部位有皺紋,或火罐稍大,不易吸附時,可作一薄麵餅,置於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麵積,即可拔住。操作時必須動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水泡無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三棱針療法

三棱針療法是用三棱針刺破血絡或腧穴,放出適量血液,或擠出少量液體,或挑斷皮下纖維組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古人稱之為“刺血絡”或“刺絡”,現代稱為“放血療法。”三棱針古稱“鋒針”,是一種常用的放血工具(見圖4-45),由不鏽鋼材料製成,針長約6cm,針柄稍粗呈圓柱體,針身呈三棱狀,尖端三麵有刃,針尖鋒利。

圖4-45三棱針

一、操作方法

三棱針的針刺方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4種。

1.點刺法是點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擠出少量液體的方法。針刺前,在點刺穴位圖4-46三棱針持針式的上下用手指向點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於點刺部位,繼而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左手拇、食、中三指固定點刺部位,右手持針(見圖4-46),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mm,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圖4-47點刺法~5mm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見圖4-47)。此法多用於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頭麵部的攢竹、上星、太陽、印堂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紋刺”,是在病變局部及其周圍進行連續點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操作時,根據病變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針,由病變外緣呈環形向中心點刺(見圖4-48),以促使淤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祛瘀生新、通經活絡的目的。此法多用於局部淤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

圖4-48散刺法3.刺絡法是刺入淺表血絡或靜脈放出適量血液的方法。操作時,可先用鬆緊帶或橡皮管,結紮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後常規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2~3mm,立即將針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後,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壓靜脈上端,以助淤血排出、毒邪得瀉(見圖4-49)。此法多用於曲澤、委中等穴,治療急性吐瀉、中暑、發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