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常用針灸方法(4)(1 / 3)

(6)隔胡椒餅灸:以白胡椒末適量,加麵粉和水製成,厚約0.5cm,直徑約2cm的圓餅,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適量藥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於內填平,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覺溫熱舒適為度。胡椒味辛性熱,有溫中散寒之功。主要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和麵部麻木等。

(二)艾條灸

艾條灸即將艾絨製作成艾條進行施灸。

艾條的製作方法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g,平鋪在26cm長、20cm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cm的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絨中摻入肉桂、幹薑、丁香、一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細末6g,則成為藥艾條。

艾條灸可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兩種方式。

1.懸灸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稱為“懸灸。”懸起灸根據實際操作方法不同,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烤(見圖4-31),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鍾,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或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臨床應用廣泛,適用於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2)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見圖4-32)。一般每穴灸5分鍾。多用於昏厥急救、小兒疾患、胎位不正、無乳等。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燒傷皮膚。圖4-31溫和灸圖4-32雀啄灸

圖4-33回旋灸(3)回旋灸: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複旋轉地施灸(見圖4-33)。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致於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移動範圍在3cm左右。適用於風寒濕痹及癱瘓。

2.實按灸將點燃的艾條隔布或棉紙數層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入皮肉深部,火滅熱減後重新點火按灸,稱為實按灸(見圖4-34)。施灸時,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處墊上布或紙數層,然後將藥物艾卷的一端點燃,乘熱按到施術部位上,稍停1~2秒鍾,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再點再按;或者以布6~7層包裹艾火熨於穴位,若火熄滅,再點再熨。最常用的為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適用於風寒濕痹、痿症和虛寒症。

(三)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針刺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一段長約2cm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見圖4-35)。待艾絨或艾條燃盡後,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炷,施灸完畢再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針灸並用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使其發揮針和灸的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應用此法應注意防止灰火脫落燒傷皮膚。

圖4-34實按灸圖4-35溫針灸

(四)溫灸器灸

溫灸器是一種專門用於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稱溫灸器灸,臨床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見圖4-36、圖4-37)。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熨灸時間約15~20分鍾,直至所灸的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

圖4-36溫灸盒圖4-37溫灸筒

(五)其他灸法

又稱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絨以外的物品作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圖4-38燈火灸1.燈火灸又稱燈草灸、燈草粹、油撚灸、十三元霄火,也稱神燈照,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即取10~15cm長的燈心草或紙繩,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漬長約3~4cm,點燃起火後用快速動作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地一聲迅速離開,如無爆炸之聲可重複1次(見圖4-38)。灸後皮膚有一點發黃,偶爾也會起小泡。此法主要用於小兒痄腮、喉蛾、吐瀉、麻疹、驚風等病症。《幼幼集成》稱其為“幼科第一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