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用罐
杯子、小口碗及玻璃罐頭瓶等,隻要瓶口光滑,無破損,均可使用。
三、吸罐的方法
吸罐的方法有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法,其操作如下:
(一)火罐法
利用火在罐內燃燒時產生的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在皮膚上。具體操作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等夾住95%的酒精棉球,點燃後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後,迅速退出並及時將罐子扣在施術部位上(見圖4-40)。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製,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
2.投火法用易燃紙片或棉花,點燃後投入罐內,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圖4-41)。此法吸附力強,但由於罐內有燃燒物質,火球落下很容易燙傷皮膚,故適宜於側麵橫拔。
3.貼棉法用直徑約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95%的酒精,貼在罐內壁的中段,用火將酒精棉片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於側麵拔,須防酒精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圖4-40閃火法圖4-41投火法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和傳熱的物體,如小瓶蓋等(其直徑要小於罐口),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點燃後迅速將罐子扣上,這種方法吸附力也較強。
5.滴酒法用95%酒精或白酒,滴人罐內1~3滴(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後,迅速扣在施術部位上。
以上拔罐法,除閃火法外,罐內均有火,故均應注意勿灼傷皮膚。
(二)水罐法
水罐法是利用沸水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的方法。此法一般選用竹罐。選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1~2分鍾,然後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扣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可根據病情需要在鍋中放入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法。
(三)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的空氣抽出,使之產生所需的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於任何部位拔罐。
以上各種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鍾,待施術部位的皮膚充血、淤血時,將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四、拔罐法的應用
臨床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見的拔罐法有以下六種:
(一)留罐法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鍾,然後將罐取下。此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可根據病變範圍分別采用單罐或多罐。如胃痛,可在中脘采用單罐;腰肌勞損,可在腎俞、大腸俞、腰眼和疼痛明顯的部位采用多罐。
(二)閃罐法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複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多用於肌肉比較鬆弛,吸拔不緊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適用於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麵部以及腹部、四肢部分部位。需注意閃罐大多采用閃火拔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三)推罐法
又稱走罐法、飛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施術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移(見圖4-42),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淤血時,將罐取下。此法適宜於麵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圖4-42推罐
(四)針罐法
針罐法是將針刺和拔罐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留置10~15分鍾,待皮膚紅潤、充血或淤血時,起罐、起針(見圖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