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常用針灸方法(4)(2 / 3)

2.天灸又稱藥物灸、發泡灸。它是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敷於穴位或患處,促使局部皮膚起泡的方法。所用藥物多是單味中藥,也有用複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灸、細辛灸、天南星灸、蒜泥灸等數十種。

(1)白芥子灸:將白芥子適量,研成細末,用水調和成糊狀,敷貼於腧穴或患處,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一般可用於治療咳喘、關節痹痛、口眼歪斜等病症。

(2)細辛灸:取細辛適量,研為細末,加醋少許調和成糊狀,敷於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湧泉或神闕穴治小兒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適量,研為細末,用水調和成糊狀,敷於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於頰車、顴髂穴治療麵神經麻痹等。

(4)蒜泥灸:將大蒜搗爛如泥,取3~5g貼敷於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湧泉穴治療咯血、衄血,敷合穀穴治療扁桃體炎,敷魚際穴治療喉痹等。

四、灸法的注意事項

(一)施灸的先後順序

古人對施灸的先後順序有明確的要求。《千金要方·針灸上》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陽部,後灸陰部,壯數是先少後多,艾炷是先小後大。但在特殊情況下,則可酌情而施。如脫肛時,即可先灸長強以收肛,後灸百會以舉陷。因此,不可過於拘泥。

(二)施灸的補瀉方法

艾灸的補瀉,始載於《內經》。《靈樞·背腧》說:“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這是古人對施灸補瀉操作方法的具體載述。《針灸大成·艾灸補瀉》也記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在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腧穴性能,酌情運用。

(三)施灸的禁忌

1.對實熱症、陰虛發熱者,一般不適宜灸療。

2.對顏麵、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活動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後的處理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於正常現象,無須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隻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汙染,待其自然愈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此外,施灸時應防止艾火燒傷皮膚或衣物。用過的艾條、太乙針等,應裝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內,以防複燃。

拔罐法

一、拔罐法的起源和發展

撥罐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借助熱力排除其中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淤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撥罐法,或稱吸筒法,古稱角法,皆因古時是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狀而得名。

二、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見圖4-39)。

圖4-39常用罐具

(一)陶罐

用陶土燒製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整,肚大而圓,口、底較小,其狀如腰鼓。優點是吸附力大;缺點是質地較重,容易摔碎、損壞。

(二)竹罐

用直徑3~5cm堅固的竹子,截成6~10cm長的竹筒,一端留作節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優點是取材容易,製作簡單,輕巧價廉,且不易摔碎,適於煎煮;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

(三)玻璃罐

采用耐熱的玻璃製成,形如球狀,肚大口小,口邊外翻,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型號,也可用廣口罐頭瓶代替。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以觀察所拔部位皮膚充血、淤血程度,便於隨時掌握情況;缺點是容易摔碎。

(四)抽氣罐

以前用青、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膠塞須保留完整,以便於抽氣時使用。但這種罐容易破碎。近年來,有用透明塑料製成,上麵加置活塞,便於抽氣。也有用特製的橡皮囊排氣罐,其規格大小不同。新型的抽氣罐具有使用方便,吸附力強,且較安全,又不易破碎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