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預防根據暈針的原因加以預防。對初次接受針灸治療、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顧慮。選穴宜少,手法宜輕。選擇自然舒適且能持久留針的體位,盡量采用臥位。對饑餓、疲勞者,待其進食、體力恢複後再行針刺。醫者在針刺過程中要精神專一,密切觀察患者的神態變化,詢問其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及時處理。
(二)滯針
滯針指針刺過程中發生的針下滯澀、行針困難現象。
1.表現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滯澀,撚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勉強撚轉、提插時,病人感到疼痛。
2.原因患者精神緊張,毫針刺入後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醫者行針手法不當,持續單向撚轉,以致肌肉纖維纏繞針身造成滯針;或留針時間過長,患者因體位移動;或因病痛造成肌肉痙攣所致。
3.處理因患者精神緊張,局部肌肉強烈收縮造成者,囑其不要緊張,使局部肌肉放鬆;醫者可在局部循按,或彈擊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使局部肌肉放鬆後即可拔針。因單向撚轉而致者,向相反方向將針撚回。
4.預防對精神緊張者,針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進針時應避開肌腱,行針時手法宜輕巧,不可撚轉角度過大,或單向撚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配合,避免因肌纖維纏繞針身而滯針。
(三)彎針
彎針指針身在病人體內形成彎曲。
1.表現針柄改變了刺入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撚轉、出針均感到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
2.原因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強;或針下碰到堅硬組織;或因患者在留針時移動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到外力碰擊;或因滯針處理不當,造成肌肉猛烈收縮,牽拉針身,形成彎針。
3.處理出現彎針後,不得再行提插、撚轉等手法。若針身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較大,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若彎曲不止一處,須視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順勢分段退出;若因患者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複原來的體位後,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防斷針。
4.預防醫者施術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避免進針過猛、過速。患者的體位要舒適,留針時不得移動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和針柄不受外物碰壓。
(四)斷針
斷針指針身折斷在體內,又稱折針。
1.表現行針或出針時發現針身斷裂,斷端部分針身露在皮膚上麵,或斷端全部陷沒於皮膚之下。
2.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鏽蝕、裂痕,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針刺手法過猛、過強,致局部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移位,或針柄受到外力碰撞;滯針、彎針未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
3.處理醫者態度必須鎮靜,並囑患者不要驚慌,保持原有體位,防止殘端向深層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皮膚之外,可用鑷子將針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低而可見者,可用左手拇、食指在針旁擠壓,使斷端顯露後取出;若折斷部分全部陷入皮下,無法用上述方法取出者,必須在X線下定位後,手術取出。
4.預防針前必須認真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要求者剔除不用;避免過猛、過強行針;留針時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保護針柄免受外力碰撞;操作時應將針身留2~3分於皮膚之外,不要全部刺入,選針時注意留有餘地;及時處理滯針與彎針,不可強行硬拔。
(五)血腫
血腫指針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1.表現出針後針孔出血,局部青紫腫脹疼痛。
2.原因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針刺部位皮下血管豐富,針刺時手法過重,甚至搗針;個別患者為凝血機製障礙所致。
3.處理針孔出血者用消毒幹棉球壓迫止血,壓迫不止者冷敷止血;出血量少而局部青紫腫脹不大者,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出血量多,局部青紫麵積較大,腫脹疼痛較劇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作冷敷止血,24小時後再作熱敷,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4.預防針具要經常檢修,消除針尖鉤曲;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避開血管針刺;在眼區等皮下血管豐富處施術時,針刺手法不宜過重,切忌搗針;經常出現血腫者,應作血液病學檢查,屬血液病者不宜針刺治療;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
十、針刺的注意事項
1.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於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手法不宜過強,並應盡量選用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