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27艾炷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見圖4-28)。古代常以陽隧映日所點燃的火來點燃艾炷,此火稱為明火,以此火點艾炷施灸稱為明灸。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膚表麵點燃施灸,故又稱為著膚灸、著肉灸。根據灸後對皮膚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兩種。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強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炷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艾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輕輕拍打以減輕疼痛(見圖4-29)。灸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消炎藥膏,大約1周可化膿形成灸瘡,灸瘡5~6周愈合,留有瘢痕,故稱“瘢痕灸。”在灸瘡化膿期間,需注意局部清潔,每天換膏藥1次,以避免繼發感染。圖4-28直接灸圖4-29瘢痕灸緩痛拍打法《針灸資生經》說:“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可見灸瘡的發和不發與療效有密切關係。因此,應叮囑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營養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透發。就灸瘡而言,是局部組織經燙傷後產生的化膿現象,已對穴位局部產生一個持續的刺激,有治病保健作用。但對身體過於虛弱,或有糖尿病、皮膚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臨床常用於治療哮喘、慢性胃腸病、瘰鬁等,但由於這種方法灸後遺有瘢痕,故灸前必須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2)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黏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待將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施灸後皮膚不致起泡,或起泡後亦不致形成灸瘡。此法適用於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
2.間接灸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灸的方法,故又稱隔物灸(見圖4-30)。間接灸所用間隔藥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薑間隔者,稱“隔薑灸”;用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以附子餅間隔者,稱隔附子餅灸。
(1)隔薑灸:將鮮生薑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後,易炷再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薑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薑片。此法應用很廣,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以及風寒濕痹等,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圖4-30間接灸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後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蒜片。此法多用於治療瘰鬁、肺癆及初起的腫瘍等,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種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鋪敷一層蒜泥的鋪灸法(長蛇灸),民間用於治療虛勞、頑痹等症。
(3)隔鹽灸:因本法隻用於臍部,又稱神闕灸。用純淨幹燥的精製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但需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待脈起、肢溫、症候改善。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藥餅做間隔物。藥餅的製法,是將附子研成細末,以黃酒調和,製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為止。由於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多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遺精和瘡瘍久潰不斂等。
(5)隔豆豉餅灸:用淡豆豉為細末,過篩,量瘡之大小,以適量藥末和雄黃酒作餅,軟硬適中,約厚0.6cm,放於瘡孔周圍,上置艾炷灸之,勿使皮破,每日灸1次,以愈為度。豆豉味苦,性寒,功能解表發汗,除煩。本法對瘡疽發背,惡瘡腫硬不潰,不斂,瘡色黑暗者最為有效,可促使瘡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