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3.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腧穴不宜針刺。
4.孕婦不宜刺小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合穀、三陰交、昆侖、至陰等通經活血穴。婦女行經期,若非為了調經,亦慎用針刺。
5.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6.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灸法
灸,灼燒的意思。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醫學入門·針灸》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有其獨特的療效。
一、灸法的材料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作為主要灸料。艾屬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生長,以蘄州產者為佳,故有“蘄艾”之稱。艾葉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故為施灸佳料。《名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選用幹燥的艾葉,搗製後除去雜質,即可製成純淨細軟的艾絨,曬幹貯藏,以備應用。《孟子·離婁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說。此外,還有以白芥子、毛莨、燈心草等作為施灸的材料。二、灸法的作用
(一)溫經散寒
灸火的溫和熱力具有直接的溫通經絡,祛散寒邪的功用,這正是寒者溫之的具體運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可見灸法具有溫經散寒的功能。臨床上可以治療寒濕痹痛和寒邪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病症。
(二)扶陽固脫
灸火的熱力具有扶助陽氣,舉陷固脫的功能,以治療陽氣下陷之髒器下垂和陽氣虛脫之寒證、厥證、脫證等。《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說明陽氣之重要性。陽衰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甚則欲脫,當此之時,就可用艾條來溫補,扶助虛脫之陽氣,故《扁鵲心書》說:“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傷寒論》也說:“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可見陽氣下陷或欲脫之危症,皆可用灸法。臨床上常用於各種虛寒症、寒厥症、虛脫症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等病證。
(三)消瘀散結
灸火的溫和熱力具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的作用。《靈樞·刺節真邪》篇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得溫則行,氣行則血亦行。灸能使氣機通調,營衛和暢,故瘀結自散。所以,臨床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病,如乳癰初起、瘰鬁、癭瘤等病症。
(四)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備急千金要方·灸例》雲:“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瘟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俗語說:“三裏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又說:“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由此說明灸法可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說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
三、灸法的種類及其運用
灸法種類很多,常用灸法如表4-3所示。表4-3灸法的種類
常用灸法艾灸艾炷灸直接灸瘢痕灸
無瘢痕灸
間接灸隔薑灸
隔蒜灸
隔鹽灸
隔附子餅灸
隔豆豉餅灸
隔胡椒餅灸
艾條灸懸起灸溫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實按灸太乙針灸
雷火針灸
溫針灸
溫灸器灸
其他灸法燈火灸
天灸白芥子灸
細辛灸
天南星灸
蒜泥灸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麥粒,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或如半截橄欖等(見圖4-27)。每燃燒完一個艾炷,稱之為一壯。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