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常用針灸方法(2)(1 / 3)

圖4-18針刺的角度1.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90°左右,垂直刺入。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淺刺均可適用,尤其是肌肉豐厚處的腧穴,如腰、臀、腹及四肢等處的腧穴。

2.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45°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骨骼邊緣的腧穴,或內有重要髒器不宜直刺深刺部位,或為避開血管及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及關節部等處的腧穴。

3.平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左右刺入腧穴,又稱平刺或沿皮刺。適用於皮肉淺薄處的穴位,如頭皮、顏麵、胸骨等處的腧穴。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方法。

(三)針刺的深度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腧穴的深度。以既有針下得氣的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但在臨床操作中,還必須結合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體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而言,男性、青壯年、體壯、形胖者,宜深刺;女性、老年、兒童、體弱、形瘦者,宜淺刺。病變部位較深者,宜深刺;病變部位較淺者,宜淺刺。表證、陽證、虛證及新病者宜淺刺;裏證、陰證、實證及久病者宜深刺。四肢臀腹等皮肉豐厚處,宜深刺;頭麵胸背部等皮肉淺薄處,宜淺刺。

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橫刺。對於眼部、延髓部、軀幹部的腧穴,由於其內有重要器官,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免發生意外。

六、行針與得氣

行針又稱“運針”,是指進針後為了獲得針感、調節針感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得氣指毫針刺入腧穴後,通過行針,使針刺部位獲得的經氣感應,又稱針感。行針與得氣有密切的關係,行針是得氣的前提條件,得氣是行針的目的與結果。行針的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方法(圖4-19)。

運用提插法時,提插幅度要均勻一致,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快慢一致,每分鍾60~90次;用力均勻,勿時輕時重;保持針身垂直。通常認為,提插幅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操作時間長,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對於刺激量的大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

2.撚轉法撚轉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交替旋轉撚動動作的操作方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旋轉,謂之左轉;拇指向後、食指向前旋轉,謂之右轉;左右旋轉反複交替進行構成撚轉法(圖4-20)。

運用撚轉法時,撚轉角度要均勻一致,一般宜掌握在180°左右;頻率快慢一致,每分鍾90次左右;用力均勻,勿時輕時重;不能單向撚轉,以免針身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疼痛,導致滯針。通常認為,撚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操作時間長,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對於刺激量的大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

(二)輔助手法

行針的輔助手法是對基本手法的補充,目的是促進獲得針感,加強與調控針感。臨床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以下幾種。

1.循法循法指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循按的方法(圖見4-21)。本法能激發經氣,推動氣血運行,促使針後易於得氣。針刺不得氣時,可用循法催氣。

2.彈法彈法指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見圖見4-22)。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3.刮法刮法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見圖4-23)。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感的傳導與擴散。

圖4-23刮法圖2-24搖法4.搖法搖法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見圖4-24)。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感應;二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5.飛法針後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針柄細細搓撚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複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見圖4-25)。本法能催氣、行氣、增強針感,宜在肌肉豐厚處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