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麵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裏,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臂不發癰疽等。明代醫家亦倡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裏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清代潘偉如在《衛生要求》一書中還闡發了針刺的保健作用,他說:“人之髒腑經絡血氣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幹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所以利關節和氣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複,正複而病自愈。”
針灸的治療作用
一、調和陰陽
《靈樞·根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闡明了針灸治療疾病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而這種作用,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完成的。例如由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引起的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可取足少陰經穴針以補法,配足厥陰經穴針以瀉法。又如陽氣盛,陰氣虛可導致失眠;陰氣盛,陽氣虛則可引起嗜睡,兩者都可以取陰蹺的照海和陽蹺的申脈進行治療,但失眠應補陰瀉陽,嗜睡應補陽瀉陰。
二、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抗病能力;祛邪,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即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
《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疾病的發生,是正氣處於相對劣勢,邪氣處於相對優勢而形成的。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就不足以致病;假使正氣虛弱,邪氣就會趁虛侵入而致病。
針灸治病,就在於能夠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時必須結合腧穴的特性來考慮。例如:膏肓、氣海、命門等穴,多在扶正時用之;而十宣、中極、人中等穴,多於祛邪時用之。此外,還要根據邪正消長的轉化情況,區別病症的標本緩急,隨機應用扶正祛邪的法則。否則,就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甚至造成不良後果。
三、疏通經絡
人體的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十二經脈的分布,陽經在四肢之表,屬於六腑;陰經在四肢之裏,屬於五髒,並通過十五絡的聯係,溝通表裏,組成了氣血循環的通路,它們“內溉髒腑,外濡腠理”,維持著正常的生理功能。
就病理而言,經絡與髒腑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病起於外者,經絡先病而後可傳於髒腑;病生於內者,髒腑先病而後可反映於經絡。例如:太陽傷寒,首先出現頭項腰背疼痛的經絡症候,然後出現髒腑症候。又如闌尾炎、膽囊炎在腹痛、脅痛的同時,都可在其下合穴附近找到壓痛點。這些病症的由來,就是因為某些致病因素導致經絡髒腑的氣血偏虛偏實的結果。
針灸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髒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毫針刺法
毫針刺法是指用毫針刺激人體腧穴等部位,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刺法是針刺療法的主體,臨床應用最廣,是針灸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術。
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達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此種養生方法,就是針刺保健。針刺保健與針刺治病的方法雖基本相同,但著眼點不同,針刺治病著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而針刺保健則著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也正因為二者的著眼點不同,反映在選穴、用針上亦有一定差異。若用於保健,針刺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一、毫針的構造和規格
(一)毫針的結構
目前臨床所用的毫針多由不鏽鋼製成,也有用金、銀或合金製成的。毫針的結構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五個部分。針的尖端鋒銳的部分稱為針尖,又稱針芒;針柄與針尖之間的主體部分稱為針身,又稱針體;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稱為針根;針身與針根之後持針著力的部分稱為針柄;柄的末梢部分稱為針尾。針柄與針尾多用銅絲或銀絲纏繞,呈螺旋狀或圓筒狀,針柄的形狀有圈柄、花柄、平柄和管柄等多種(見圖4-1)。
圖4-1毫針的結構(二)毫針的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