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4)(1 / 3)

(1)操作要領:沉肩屈肘,前臂發力,手腕靈巧,叩擊有節,動作輕快而有彈性,力度均勻。

①指端叩:一手或雙手五指微分略屈,指端(峰)處同平麵著力於一定部位,隨腕彈性伸屈叩擊。用於頭、胸、腹部(見圖3-25)。

②虛拳叩:一手或雙手掌麵向下,五指自然並攏虛握,掌心空漏,腕發力屈伸,帶動虛拳有節律地連續蓄氣叩擊。用於腰背、四肢(見圖3-26)。

圖3-25指端叩圖3-26虛拳叩(2)臨床應用:本法適用於全身各部,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疏通腠理,健潤皮膚,消腫止痛的功效。對寒濕痹痛、肌肉酸痛、肢體麻木、疲勞乏力、神經衰弱等症常配合本法治療。

14.搓法用雙手掌麵夾持一定部位,快速前後用力搓動雙掌,稱為“搓法。”

(1)操作要領:兩前臂發力,腕挺伸,兩掌相對著力,力要均勻深透,搓動快捷,緩慢移動雙掌著力部位。用於脅肋及四肢(見圖3-27)。

圖3-27搓法(2)臨床應用:搓法是二種較溫和的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的作用,可用於腰背及四肢部,最常用於上肢,作為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15.拍法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虛掌拍打施治部位稱“拍法。”

(1)操作要領:操作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動作協調靈活,有彈性,有節奏,用力靈活,不用蠻力(見圖3-28)。

圖3-28拍法(2)臨床應用:拍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祛瘀,滑利關節的作用。可用於腰背、四肢等部位。治療急慢性腰扭傷、肩周炎、肌肉萎縮、肌膚麻木等症。

16.擊法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擊打體表的方法,稱為“擊法。”用拳擊打的方法,稱為“拳擊法”;用手掌擊打的,稱為“掌擊法”;用指擊打的,稱為“指擊法。”

(1)操作要領:用指尖、手掌尺側麵、掌根、拳背擊打施治部位。(見圖3-29)

圖3-29擊法①用拳背平擊體表,稱拳背擊法。操作時手握空拳,腕關節伸直。

②用掌根部叩擊體表,稱掌擊法。操作時手指自然鬆開,腕關節略背伸。

③用單手或雙手手掌尺側部擊打體表,稱側擊法。操作時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

④用指尖輕輕擊打體表稱指擊法。

(2)臨床應用:擊法具有舒筋通絡、滑利關節、緩解痙攣、開竅醒神等作用,用於頭部、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指擊法主治頭痛、肩背痛、肌肉萎縮、中風偏癱等。掌擊法、拳背擊法主治脊背疼痛、腎虛腰痛等。側擊法治療肩背、四肢疼痛,肌肉萎縮,肌膚不仁。

17.拔伸拔伸即牽引、牽拉之意。術者固定患者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另一端,或者用對抗力量將關節或肢體牽拉、牽引,使其伸展的手法,稱為“拔伸法”,又稱為“牽拉法”或“牽引法。”

(1)操作要領:術者手握患者關節的遠端,沿患肢縱軸方向牽拉、拔伸,或者術者用手分別握住患肢關節的兩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撥伸、牽拉。

①頭頸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術者站於患者背後,用兩手掌托住患者兩側下頜,用力向上牽拉拔伸。操作時逐漸用力,持續一定時間,慢慢放鬆拔伸力(見圖3-30)。

②肩關節拔伸法:患者坐位,術者雙手握住其腕部,逐漸用力牽拉,令患者身體向另一側傾斜(或令一助手固定其身體),與牽拉力對抗(見圖3-31)。

18.抖法用單手或雙手握住患肢遠端,稍用力作小幅度的、連續的、頻率較快的上下抖動的手法,稱之為“抖法。”

(1)操作要領:操作時用力要柔和,抖動幅度要小,頻率要快。

(2)臨床應用:抖法適用於四肢部,最常用於上肢,具有通經絡、活氣血、利關節的作用。可治療肩、肘、腕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抖動時不能拉動病人軀體,更不能向下用力拉動肩關節,防止肩關節脫臼。

保健按摩手法的補瀉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辨證治療的基本大法之一。在保健手法中也是如此。“補’乃補正氣之不足,凡能補充人體物質之不足或增強人體組織某一功能的治療手法,即謂之“補”;“瀉”乃瀉邪氣之有餘,凡具有直接祛除體內病邪的作用,或抑製組織器官功能亢進的治療手法,則謂之“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