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常用針灸方法(1)(2 / 3)

毫針的規格,是以針身的粗細和長短來區分的(見表4-1、表4-2)。

二、針刺法的練習

針刺練習,主要是對指力和手法的鍛煉。

(一)指力練習

主要在紙墊上或棉團上練習。用鬆軟的紙張,折疊成長8cm,寬約5cm,厚約2~3cm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紮緊,做成紙墊,或取棉團一團,用棉線纏繞,外緊內鬆,做成直徑約6~7cm的圓球,外包白布一層縫製即可練針。練針時,左手平執紙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如持筆狀地持1~1.5寸毫針,使針尖垂直地抵在紙塊上,然後右手拇指與食、中指交替撚動針柄,並漸加一定的壓力,待針穿透紙墊後另換一處,反複練習。在棉團練習時,因棉團鬆軟,可以練習提插、撚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毫針操作手法的模擬動作。作提插練針時,以執筆式持針,將針刺入棉球,在原處做上提下插的動作,要求深淺適宜,幅度均勻,針身垂直。(見圖4-2、圖4-3)

圖4-2紙墊練針圖4-3棉團練針

(二)手法練習

針刺手法練習是在指力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速刺的練習此法是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右手持針,使針尖迅速刺入2~3mm,反複練習以掌握進針速度,減少疼痛。

2.撚轉的練習撚轉是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針,刺入後,拇指與食、中指向前、向後在原處來回撚轉。要求撚轉的角度均勻,運用靈活,快慢自如。

3.提插的練習提插是以右手拇指、食、中指持針,刺入後,在原處做上下提插的動作。要求提插的深淺適宜,針體垂直無偏斜。

練副一定程度,可將三種方法綜合起來練習,使之成為一體。

(三)自身練習

通過紙墊、棉團的物體練針,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後,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練習,以體會指力的強弱、針刺的感覺、行針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練針時,能逐漸做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挺直不彎,刺入順利,提插、撚轉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同時,仔細體會指力與進針、手法及得氣的關係,以及持針手指的感覺和受刺部位的感覺。

三、針刺前的準備

(一)針具選擇

選擇針具應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形體的肥瘦、病變部位及所取穴位的具體位置,選用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如男性、體壯、形肥,病變部位較深者,可選稍粗稍長的毫針;反之若女性、體弱、形瘦,而病變部位較淺者,就應選用較短較細的針具。臨床上選擇針具的長短主要應該根據所用穴位的具體位置來定,一般是皮薄肉少之處和針刺較淺的腧穴,應選較短較細的針;皮厚肉多而針刺宜深的腧穴應選用較長較粗的針。選針的長度應大於應刺入腧穴的深度,使針刺入後針身露在皮膚上一部分為宜。如應刺入0.5寸,可選用1寸的針;應刺入1寸,可選用1.5寸的針。

(二)體位選擇

選擇適宜的體位,對於腧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提高治療效果、防止針刺異常情況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初診而精神緊張的病人,或病重體弱者,選用坐位容易發生暈針,一般情況下采用臥位針刺。病人若處於不舒適的體位,常因移動體位而造成彎針、滯針甚至折針等異常情況。臨床上針刺的常用體位如下。

1.仰臥位適宜於取前身部(頭麵、頸部、胸腹、四肢前麵)的腧穴,如印堂、百會、膻中、中脘、足三裏等穴(見圖4-4)。

圖4-4仰臥位

2.側臥位適宜於取側身部(側頭、脅肋、側腰、臀部、四肢側麵)的腧穴,如頭維、太陽、下關、肩髑、外關、風市、陽陵泉等穴(見圖4-5)。

圖4-5側臥位

3.俯臥位適宜於取後身部(頭頸、背、腰、臀、下肢後側)的腧穴,百會、風府、風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懸鍾等穴(見圖4-6)。

圖4-6俯臥位

4.仰靠坐位適宜於取頭麵、頸、胸、四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髑、曲池等穴(見圖4-7)。

5.側伏坐位適宜於取側頭、麵頰、耳、頸側、上肢的部分腧穴,如頭維、太陽、風池、頰車、聽宮等穴(見圖4-8)。

圖4-7仰靠坐位圖4-8側伏坐位

圖4-9俯伏坐位6.俯伏坐位適宜於取頭頂、後頭、項、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風池、風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見圖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