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和“瀉”是兩種相反的作用,但又互相關聯,它們共同的目的都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恢複人體的健康。所以補與瀉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推拿手法在人體體表操作時,雖無直接的補或瀉的物質進入人體內,但實踐證實,推拿手法確實有促進機體功能和抑製機體功能亢進的作用。例如手法施於足三裏時對胃腸蠕動有增強作用;手法施於氣海、關元有益氣強身壯體作用;手法施於行間、大敦有平肝潛陽作用;手法施於脾俞、胃俞有緩解胃腸痙攣、增強腸胃功能作用等。這些作用是屬於“補”、“瀉”範疇的。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推拿手法的補瀉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進行了不斷的總結,特別在小兒推拿治療時十分強調手法的補瀉。
推拿手法“補”、“瀉”作用,主要是運用各種手法通經絡的作用,而產生補虛、瀉實、清熱、散寒、祛瘀、消積、溫通、發汗等作用。在進行推拿操作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把手法施治所選用的穴位、部位和手法的輕重、方向、頻率的快慢,刺激的性質等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出來。
總的說來,手法的補瀉,大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麵:
1.從經絡循行的方向來說,手法順經絡循行方向操作的為補;手法逆經絡循行方向操作的為瀉。即所謂“順經為補,逆經為瀉。”
2.從手法刺激的強度來說,輕刺激手法為補,重刺激手法為瀉。即為“輕揉為補,重揉為瀉。”
3.從氣血運行的方向來說,向心性的手法為補,離心性的手法為瀉。
4.從手法的旋轉方向來說,順時針方向操作的手法為補,逆時針方向操作的手法為瀉。即所謂“順轉為補,逆轉為瀉。”
5.從手法頻率的快慢來說,操作頻率快的手法為瀉,操作頻率慢的手法為補。即所謂“急摩為瀉,緩摩為補。”
保健按摩選穴的原則及配穴規律
一、處方組成規律
(一)近部取穴
指選取病痛的局部和鄰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一個腧穴都能治療所在部位的病症,此法多用於體表部位明顯的和較局限的症狀,急慢性病證均可采用。例如:鼻病取素髂、上星、迎香;眼病取睛明、風池;痔瘡取長強、次髎;口喁取頰車、地倉;胃痛取中脘、梁門;癃閉取關元、氣海。
(二)遠部取穴
指選取距離病痛較遠部位的腧穴。“經脈所通,主治所及”,《靈樞·終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膕。”例如《四總穴歌》:
麵口合穀收,肚腹三裏留;
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
高血壓頭痛取湧泉,脫肛、子宮下垂取百會穴,腰骶疼痛刺齦交,急性腰肌扭傷取腰痛點,肩周炎取條口透承山。
(三)隨症取穴、對症取穴、辨證取穴
此法是針對某些全身性疾病,結合腧穴的特殊治療作用來選取穴位的一種方法(見表3-1)。
二、常用配穴法
(一)本經配穴法
某一髒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選某一髒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尺澤、列缺,耳鳴耳聾取翳風、耳門、中渚、外關。
(二)表裏配穴法
髒腑經絡病變.取本經配合表裏經穴位。陰經的病變可在互為表裏的陽經取穴,如脾病取胃經足三裏穴。陽經的病變可在相表裏的陰經取穴,如胃病取脾經公孫穴。也可在相表裏的陰陽兩經同時取穴治療,如肺病取肺經尺澤、太淵,配用大腸經合穀穴。
(三)前後配穴法(包含俞募配穴法)
前,胸腹;後,腰背。前後配穴法指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此法多用於胸腹或腰背疼痛的病症及髒腑疾患。如:腰痛病後取命門、腎俞,前取天樞、關元;哮喘病前取天突,後取肺俞、定喘;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