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2)(2 / 3)

4.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時,動作溫柔靈活;手法變換時,自然、協調。使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所以柔和並不是軟弱無力,而是用力要緩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

5.深透是指病人對手法刺激的感應和手法對疾病的治療效應。深透是要求手法的刺激,不僅作用於體表,而且能夠克服各種阻力,使手法的效應能傳之於內,達到深處的筋脈骨肉,甚至髒腑。

以上幾個方麵,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滲透。持續運用的手法可以逐漸降低患者肌肉的張力和組織的黏滯度,使手法功力能夠逐漸滲透到組織深部。均勻協調的動作,能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相結合,則是手法既有力,又柔和,達到“剛柔相濟”的境界。在臨床運用時,力量是基礎,手法技巧是關鍵,兩者必須兼而有之,缺一不可。體力充沛,能使手法技術得到充分發揮,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反之,如果體力不足,即使手法技術高超,但運用時,有力不從心之苦。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勻、柔和,達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境界,就必須勤學苦練,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項

手法在臨床上運用,作為外治手段,雖然對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醫療效果,但也可能由於施術不當等原因而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所以在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診斷要明確手法治療前,首先要明確診斷,排除手法不宜治療的病征,選擇正確的體位、適宜的手法、必要的部位,絕不能盲目施術。

2.精力要集中在手法操作過程中,要集中精力。除了診療室要保持清潔安靜的環境外,術者還要全神貫注,做到手隨意動、功從手出,同時還要密切注意病人對手法的反應(如麵部的表情變化,肌肉的緊張度以及對被動運動的抵抗程度等),以隨時調整手法刺激的方法與強度,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為損傷。

3.體位要適當手法操作時,要選擇好恰當的體位。對病人而言,宜選擇感覺舒適,肌肉放鬆,既能維持較長時間,又能有利於醫生手法操作的體位。對術者來說,宜選擇一個手法操作方便,並有利於手法的運用,力量發揮的操作體位。同時也要做到意到、身到、手到,步法隨手法相應變化。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術者身體各部動作要協調一致。

4.手法要選擇手法種類繁多,變化多端。有文字記載的手法,基本手法有一百多種,其他的有四百多種。在治療過程中運用什麼手法,就好比用藥處方一樣,應視疾病的性質、病變的部位,辨症辨病而定。

(1)辨症辨病選擇手法:軟組織急性損傷,宜選壓力輕、手法柔和的大魚際揉法、摩法、擦法等;慢性軟組織勞損,可選用刺激較強的點法、肘壓法、彈撥法、拍法等;對關節運動障礙者,常運用搖法、伸屈法等;對關節錯位的應運用整複關節的手法,如扳法、拔伸法等;對有粘連者,則應使用扳法、彈筋撥絡法、理筋法等。

(2)根據部位選擇手法:病變範圍小、部位較淺表,或肌肉較薄弱者宜選用刺激柔和而深透作用又較強的手法;反之可選擇接觸麵積大而刺激力較強的手法。

上述對手法的選擇,隻是就一般情況而論,在臨床實踐中,還有一個術者掌握手法的程度和個人使用手法的習慣以及各流派特點等問題,因此在應用時也要根據各人的經驗而靈活掌握,即所謂“法雖有定,變通在人。”

5.力量要適宜手法操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以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才能獲得治療作用。臨床上要掌握適宜的刺激強度。首先要了解與刺激強度有關的因素,手法刺激的強度常與手法的壓力、治療部位、著力麵積、受力的方式以及操作時間有關。

(1)手法的壓力:一般規律,刺激強度與手法壓力成正比關係,即壓力越大刺激越強。

(2)治療部位:手法力度與治療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療部位的肌層厚度有關。如用同一壓力的手法,在經絡、穴位較敏感的部位操作,就顯得力度較強,而在非經絡、穴位處應用,就相對刺激較弱。同樣用一定的壓力,作用於腰臀部肌肉較發達的部位,一般力度可以接受,但如果使用在胸腹部肌肉不大發達的部位,就難以忍受了。如果用治療成人的手法的壓力,使用在嬰兒身上,就會造成不良後果。所以青壯年肌肉發達,手法的力量相對地適當加重,以增強刺激;老年人或兒童肌肉鬆軟者,手法力量應減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軟組織損傷的初期,局部腫脹,疼痛尖銳,手法的壓力宜輕;宿痛,勞損,感覺遲鈍、麻木者,手法刺激宜重些。久病體弱,用力以輕為宜;初病體實,用力應適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