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2)(1 / 3)

一、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淤止痛

手法作用於體表,引起局部經絡反應,激發和調整經氣,通過經絡係統影響所連屬的髒腑、肢節,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則百脈疏通、五髒安和,使人體恢複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所謂“經脈所至,主治所及”闡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理筋散結、整複錯縫、滑利關節

筋骨、關節的活動可以由於患者的直接或間接損傷,或長期勞損等諸多內外因素而產生一係列的病理變化,包括局部扭挫傷、纖維破裂、肌腱撕脫、關節脫位等病症。手法作用後,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消腫散結,改善新陳代謝,運用適當的被動運動有助於鬆解粘連,滑利關節,糾正筋結出槽,關節錯縫,恢複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調整髒腑功能,增加防病抗病能力

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通過經絡傳導,對髒腑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報道,對體弱和過敏患者進行手法治療,可預防或減少感冒的發生;一些心血管患者經常用手法治療或自我推拿,可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另外,更有大量資料顯示,手法對老年病的防治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視,特別對老年人的退行性病變、功能性疾患、疾病康複以及養生抗老方麵,手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通過手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淤止痛、理筋散結、整骨錯縫、滑利關節、調整髒腑、增加防病抗病能力的這些作用,使人體最終達到陰陽調和。

中老年保健按摩基礎手法

一、手法分類

推拿手法素以曆史悠久,流派眾多,手法豐富,技巧性強,適應症廣,療效顯著而著稱於世。據目前統計,手法見之於文字的至今有四百餘種,而流傳於民間未定型的手法可能更多。實際上在臨床應用中由於流派的不同,一般常用的手法不過一百多種,這些手法在應用中有其一定的規律,臨床歸納起來不外乎於:

1.垂直用力如按法、壓法、點法、掐法等,都是由上而下施加不同之力。

2.平麵用力如摩法、擦法、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抹法等等,都是在體表上做上下、左右、前後或盤旋往返施力。然而在平麵施力時也有往下的壓力,但施術時具有明顯的側重點。

3.對稱用力如拿法、捏法、擰法、擠法、搓法、撚法、握法、抓法等等,都是用雙手(或雙指)同時相對施力,其中有些手法如拿法、捏法、擰法、扯法等還有上提的力,又稱之為提拿法、提捏法等。

4.對抗用力如拔伸法、牽引、斜扳法等,都是作相反方向用力。

5.運動關節如搖法、扳法、背法等,則是屬於被動運動關節性質的,這些手法都是綜合動作,在完成一種手法的過程中,包含了幾種動作,因而施力方向也是多方麵的,而且是隨著動作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

手法雖種類繁多,風格迥異,但對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必須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達到深透的目的。手法必須根據要求去練習,才能事半功倍。這是前輩們經過長期實踐的經驗概括。

1.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過程中,能夠嚴格地按照規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範持續地運用,在足夠的時間內不走樣,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不斷斷續續,以保證手法對人體的刺激足夠積累到臨界點,以起到調整內髒的功能,改變病理狀態的作用。

2.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因此,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於體表的力;二是指維持手法所需要之力。手法要有力是操作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有力並不是單純指力氣大,而是一種技巧力。要根據治療對象、施術部位、手法性質和病證虛實以及患者的體質而變化應用,並借以調整力的大小,施加恰當的手法力。因此用力的基本原則是既保持治療效果,又避免產生不良反應。一般來說,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臀部)操作時,力量可稍重些,而肌肉薄弱的部位(如胸腹部、頭麵部)力量可稍輕些;青壯年患者,操作時力可稍重些;老幼患者,力應稍輕些。此外季節與氣候,如秋冬季節,肌膚腠理致密,治療時力應稍重些,相反春夏季節,肌膚腠理較疏鬆,力應稍輕些。總之,手法力量的不及或過之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施加恰當的手法力,須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掌握。

3.均勻是指手法操作時,其動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壓力的輕重,都必須保持相對的一致,幅度不可時大時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時輕時重,應使手法操作既平穩而又有節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