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可以用1:5000高錳酸鉀液或0.1%新潔爾滅衝洗會陰,每天2~3次或於大小便後衝洗,盡量保持會陰部清潔及幹燥。會陰部有縫線者,應每天檢查傷口周圍有無紅腫、硬結及分泌物。於產後3~5天拆線。若傷口有感染,應及早拆除縫線,創麵每天應換藥,並用紅外線局部照射,盡量暴露傷口以保持表麵幹燥促進愈合。會陰部腫脹者,可用50%硫酸鎂溫熱敷或75%酒精溫敷,平臥時應臥向傷口的對側,以免惡露流向傷口,增加感染的機會。會陰傷口完全愈合大約需2周,以後可以改為每天一次會陰擦洗。產後月經墊要用消毒後的衛生巾或其他衛生用品,衛生用具及內衣內褲要勤洗勤換,洗後應在陽光下曝曬以達到消毒殺菌的目的。
還有就是經過姓娠和分娩後,維持子宮正常位置的韌帶也變得鬆弛,子宮的位置可隨著體位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產後經常取仰臥位,就可能遺留子宮後傾而出現腰膝酸痛、腰骶部墜脹不適等症狀。因此,為使子宮保持正常的位置,應進行“子宮複原運動”。
分娩後,早晚可行俯臥位(但注意不要擠壓乳房),每次俯臥時間約20~30分鍾,平時可采取側臥位,仰臥時間不要太長。分娩後10天起,早晚各做一次胸膝臥位,每次持續約10~15分鍾。胸膝臥位姿式要正確。胸部與床緊貼,盡量將臀部抬高,膝關節呈90°角。注意有高血壓、心髒病以及飯後等不易行胸膝臥位。
產後護理要有耐心。更要認真到位,遇到疑問可以去請教一下產科醫生,他們會給你正確的解答,並指導你做好產後護理。
2.你可以忘掉的三種老說法
“坐月子”時,家中的長輩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給你許多忠告。有些忠告對你固然大有好處,但有些忠告卻完全沒有科學根據,聽信了這些說法,你的健康不但得不到保護,而且可能還會受到傷害。
以下三種說法就是你應該忘掉的:
(1)產婦怕見風要捂著。你的媽媽或婆婆可能告訴你坐月子就是要“捂月子”千萬不能見風,見風會留下後遺症,日後會如何如何。聽信了這種說法的產婦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隻好門窗緊閉、穿厚衣、戴厚帽,難受至極。產後本來就出汗多,這麼一“捂”很容易使產婦產後中暑、虛脫,這等於是在給易出汗的產婦“火上澆油”。
產後汗多應該怎麼護理呢?
首先,室內溫度不要過高,要適當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
其次,產婦穿蓋要合適,不要穿戴過多,蓋的被子不要過厚。出汗多時用毛巾隨時擦幹。有條件的話,每晚洗淋浴,沒有條件,可以每晚用溫水擦洗。但要注意不要受涼,產婦的內衣內褲要及時更換。
(2)“坐月子”就是不能下床。有些老人認為,所謂“坐月子”就是不活動,在床上躺一個月,甚至吃飯洗臉也要在床上,其實這種說法恰恰不利於母嬰保健。坐月子是生殖器官逐漸恢複的階段,所以要動靜結合,在休息充足的條件下,還要適當活動活動。醫生指出分娩和產後經過順利的正常產婦,一般產後第一天,產婦疲勞,應當在24小時內充分睡眠或休息,使精神和體力得以恢複,為此,應完全臥床休息。第二天就可坐起,下床活動;年齡稍大的產婦,於產後32小時起床活動。下床活動的次數、範圍、時間,應隨產後日逐漸增加。產後2~10日內,可下床,梳洗、進餐、二便;產後10~20日內,應自理日常生活;產後20日以後,便可下床徐行,活動筋骨,疏通氣血。若素來身體強壯,又是順產,下床活動,徐行的時間可酌情提前。休息至滿月,便可從事輕微的家務勞動,照料嬰兒。順產休息6~8周,即可參加日常工作。剖腹產休息10~12周,便可從事一般工作。
如果產婦有創傷、感染、難產、手術及其他合並症者,其休息和活動的時間、範圍,宜根據具體情況增減,或在醫生的指導下休息。當傷口和感染控製後,就應當按時下床活動鍛煉,但活動的時間和範圍都應比正常產婦減少。如果下床活動有困難,也應在床上多翻身、或做抬腿、坐臥活動。
現在也有人主張從產褥期第二天起開始做一些產後體操,以利於各器官的複舊。早期適量活動,不會出現不良的副作用。單純臥床休息對產婦來講是有害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