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中醫養生,揭開女人長壽的密碼(4)(1 / 3)

(2)口腔內有感染狀況時會有口臭。例如牙周病、口腔潰瘍、智齒周圍發炎等,會使口臭的情形加重;另外舌苔重的人也會有口臭,所以刷牙時連舌頭要刷,才能去除口腔異味的來源;鼻腔、鼻竇、咽喉部分的病變也有可能造成口臭的情形,例如,慢性鼻竇炎或扁桃腺發炎化膿,甚至是口鼻部的惡性腫瘤合並感染時,都會形成不好的氣味。

3.全身性問題造成的口臭

呼吸道感染、肺膿瘍會使呼吸中含有臭味;肝衰竭、腎衰竭、糖尿病造成的酮酸中毒都會使口腔有不同的特殊氣味;使人發燒的疾病以及造成脫水狀態的疾病也會造成口臭發生;有些藥物則因抑製唾液的分泌會間接造成口臭。

如果能找出口臭的來源,就不難解決問題。要消除來自口腔的臭味,就得從加強口腔衛生習慣著手,並請牙醫做仔細的檢查。鼻腔部分的問題要請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全身性疾病則需要內科醫生借助抽血或其他詳細檢查找出問題所在。

下麵介紹幾種口臭的中藥療法:

(1)口臭兼有口幹、身熱、煩躁,或齒齦紅腫、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者,多屬脾胃火盛,可用藿香、防風、焦梔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4.5克,竹茹6克,水煎服。

(2)口氣腥臭,兼有咳嗽氣喘,或咽痛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者,多為肺熱偏盛,可用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知母、黃芩、麥冬各9克,五味子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3)口臭兼有上腹脹悶、噯氣者,多由積食引起,可用藿香、佩蘭、焦梔、穀麥芽、生山楂各9克,甘草4.5克,水煎服。

愛出汗與什麼疾病有關

汗為心液,是陽氣蒸化津液,出於體表而成。

出汗有著調節體溫等作用,但人體在某些特殊狀態下出汗時,汗量的多少、出汗的時間、出汗的部位以及顏色,不僅能告知人們所患何種疾病,而且能說明病情的變化。觀汗知病情是中醫問診治病的內容之一。

中醫學上將出汗分為以下幾類:

(1)自汗:是指不用發汗藥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性地、自然地出汗。中醫認為是衛陽不固、津液外彙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人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謂之盜汗,收後不惡寒,反覺煩熱,中醫認為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斂陽,津隨陽泄而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顴紅、口咽幹燥等症,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病人。

(3)戰汗:先見全身戰栗,幾經掙紮,而繼之汗出的為戰汗。中醫認為這是邪正相爭,病變發展的轉折點。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去正安的好轉現象;若汗出而煩躁不安,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發展期。

(4)絕汗:久病突然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精神不固,元氣欲脫為之陽危症。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5)頭汗:汗出僅限於頭部。中醫認為此多由上焦邪熱或中焦溫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溫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陽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兒睡時慣常頭汗,其他症狀皆無,不屬病象。

(6)偏汗:俗稱“半身汗”。它或見於左側,或見於右側,或見於上半身,或見於下半身。中醫認為風痰或風溫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老人出偏汗可為中風的先兆,要注意防範。但有的植物神經紊亂的人也常常出現偏汗。

(7)手足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過多,又兼見口幹咽燥、便秘尿黃、脈細等,則為陰經鬱熱熏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