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兄弟檔案期刊集萃(2 / 2)

利用檔案部門優勢,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王靜在《北京檔案》2014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與實施,使檔案館進一步走入公眾的視野,作為檔案部門如何能抓住機遇,推動檔案工作的發展,做好公開信息的利用工作,使之真正成為服務民生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對我們的挑戰和需要進一步深思的問題。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與摸索,提出幾點看法:一是利用檔案部門完善的製度和規範化體係優勢開展政府公開信息的接收和整理工作。二是利用檔案宣傳方麵的優勢開展工作,首先是通過檔案館查檔大廳這個窗口,宣傳公開信息查閱工作,其次是利用全市聯動的“檔案館日”活動,為參觀者詳細介紹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意義與利用方式。三是利用檔案部門人力和物力資源優勢開展公開信息的利用工作。

我國傳統村落檔案管理路徑探析

王雲慶、韓桐在《浙江檔案》2014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傳統村落是農業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近年來,傳統村落的保護因為多種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而麵臨著嚴峻挑戰,傳統村落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屢遭破壞。如何遏止這一現象的蔓延?作者從檔案工作視角揭示傳統村落建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期借檔案工作之力對傳統村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和記憶予以保護,並對傳統村落檔案實體的收集、整理、保管提出了建設性措施:一是明確傳統村落檔案的收集範圍。主要包括:傳統村落的概況(如,所處地區、地理位置、占地麵積、人口數量、民族情況、生態環境、傳統選址格局、村落規則、基礎設施、家庭組成、家族情況、家族群體情況、家譜族譜、村落公共事務狀況等)、物質文化(如,衣冠服飾、特色食物、傳統鄉土建築、交通工具、生產工具、生活工具、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資料情況、手工業生產情況、商業貿易情況、村落自然景觀、村落曆史文化景觀、名人實物等)和非物質文化(如,特色節日、宗教信仰、成年婚姻喪葬習俗、娛樂民俗、語言民俗、傳統手工藝技能、民間美術、地方戲曲、特色音樂、民間舞蹈、傳統醫藥、口頭表演藝術等)內容。傳統村落檔案的收集範圍是因地製宜,不是一成不變。二是傳統村落檔案的整理。首先,傳統村落檔案一般按問題特征來確定分類方案。其次,采取問題分類法,按照收集範圍中的村落概況、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等類目編寫立卷類目並歸檔立卷。之後進行案卷排列、編檔號、編製案卷目錄並進行數字化,從而完成傳統村落檔案整理工作。各地檔案館接收傳統村落檔案時,應按照“一村一檔”的形式接收(一村檔案裝一盒或數盒)。傳統村落檔案中的照片、錄音、影像等材料因載體特殊,可單獨立卷裝盒,但要標明參見號(與原村落紙質檔案同屬一個全宗號)。三是傳統村落檔案的保管。經濟條件不好的傳統村落,不具備成熟的保管條件,可移交給當地檔案館,村裏可自留一份移交目錄清單。經濟條件較好的傳統村落,可自行保管,但要嚴格執行國家保管檔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