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聲音檔案的管理及其啟示(3 / 3)

此外,雖然合理使用可免責於版權法律,從圖書館和檔案館有權保存和傳播受法律保護的聲音作品,但是製作和傳播檔案複件,特別是數字形式的,並不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因而,利用中,都要注意符合法律的要求,以保護所有者的版權和其中涉及的隱私信息。

4 啟示與展望

聲音檔案的管理在我國也有一定的實踐,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比於國外如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的聲音檔案管理,我國在法律、政策、製度、標準以及具體實踐上都有較大不足,從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加強法律與政策的頂層設計。以法定權利和義務的形式將聲音檔案的管理納入檔案館、圖書館等機構的職責範疇中,以確保聲音檔案遺產的留存。以政策的形式,從目標到不同環節以及執行上予以指導,提供規範,以保障其長久保存得以實現。因而,從法律到政策,再到具體行動計劃和標準的搭建將是聲音檔案管理的直接保障。

第二,對技術的順勢應用,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聲音檔案作為與時俱進的產物之一,技術也應當是其保存與利用的保障。在保存上利用數字技術,通過對技術特點的分析,加強風險管理意識,以技術來應對技術上的問題。並且應當促進社會利用,通過網絡平台進行合理的分享和傳播,例如網站的構建,web2.0和社交媒體平台的應用來加強聲音檔案的分享與利用。

第三,加強合作與借鑒。通過與不同文化機構,如大學圖書館或是專門的聲音檔案館實現協作,共享保護技術,利用平台等開源代碼的分享等,促進聲音檔案的豐富與利用。不同的機構對聲音檔案的保存有其不同的目標和側重點,聲音檔案來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更加需要不同機構的協作,從而形成整體的聲音檔案遺產。

第四,注重研究。無論是內容、載體,還是格式等,都是收集、保存和利用等政策建立和推行的基礎。隻有從社會、技術以及內容等層麵理解聲音檔案,才能履行好聲音檔案管理的職責。聲音檔案從形成背景、技術與內容等方麵反映了社會與科技的變遷,對聲音檔案的管理隻有基於一定的時空條件,通透理解管理的需求與目的以及聲音檔案的內涵,才能真正開展好聲音檔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落實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聲音檔案的本質是檔案,盡管有其特點,但依舊是檔案事業與研究範疇,要遵循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維護檔案的本質屬性。例如,對來源原則的有效應用,以確保從背景上更好地理解、整理、著錄以及提供利用聲音檔案。再如,對檔案原始性或是數字文件真實性的保護,注重聲音檔案原件的保存,以及數字遷移過程的監控以確保真實性。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再度向口語化轉換,聲音檔案將更多地產生,尤其是在網絡平台當中,並且有著更加豐富多元的形成主體,以及新的技術與社會特點。因而,對聲音檔案的管理將需要更多的研究,在管理實踐上也需要更多的指導,以應對隨著社會演進與技術變化在現在與將來對聲音檔案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James M. O’Toole (1987) “Things of the Spirit Documenting Religion in New England,” The American Archivist 50, no. 2, pp. 550-517.

[2] Thomas H Hickerson (2001) “Ten Challenges for the Archival Profession,” The American Archivist 64, no.1, pp. 6-16.

[3] 106th Congress. Public Law 106-474 [db/ol].

[4]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ists. Ethical Principles for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Special Publication No. 6, 2011.

[5] National Film & Sound Archive of Australia. Acquisition policy inCollection Policy[db/ol]

[6] Canadian committee of archival description. Rules for Archival Description[db/ol].

[7] National Film & Sound Archive of Australia. Preservation Policy inCollection Policy [db/ol].

[8] National Film & Sound Archive of Australia. Accessing Policy in Collection Policy [db/ol].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來稿日期: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