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點透視”與研究型大學舞蹈教育(2 / 3)

當代舞蹈教育家、理論家孫穎先生曾指出,“今天的舞蹈本科教育要擺脫舊有的觀念和程式,舞蹈大學生應當具有獨立的思辨性,對舞蹈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從文化著眼,體現出舞蹈的文化價值,這樣才能與中專相對技藝性的教學區分開來。”②的確,舞蹈是由人體負載、傳承的一種文化形態,用獨特的方式展示悠久的文化曆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前瞻的文化視野和更廣闊的知識導航,充分挖掘各個舞種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們在接觸任何一門舞種前,首先從文化觀念上建立起清晰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逐步滲透到審美形態、韻律特征、動勢技法、手姿腳位等細節的把控上,整個教學過程也可以說是從宏觀到微觀的仰觀俯察的把握過程。這樣既傳遞給學生一種探索舞蹈的觀照方式,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也是同舞蹈教育的“深度”對話。

三、心物一元的審美引導

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講究意境,即情(心)與景(物)的完美契合。呂藝生教授也明確指出,舞蹈必須持有“身心一元論”,它是意識的肢體顯現,即二者高度結合的藝術形式。舞蹈教育屬於藝術教育、情感教育,也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如何能調動起自己情感的能動性?教師以何種方式引導學生的審美取向?這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可借鑒彭吉象教授在《中國藝術學》中提出的“藝術心理發生論”來探討此問題。

“藝術創作與欣賞的發動至完成的邏輯是由外而內(感物而動心生情)——由內而外(情動而蕩於音)——由外而內(音成而反轉來感人,化為情)。藝術創造和完成的動力在於人心理世界的變化,在於期待和欲求所產生的情感衝動,而人心理世界的變化、期待和情感衝動,又不離外界自然、社會人世的刺激。這是一種健全的藝術心理發生論。”③由此看來,藝術心理的生發過程也適用於舞蹈藝術的習得過程。下麵筆者進一步分析:

第一步:由外而內——審美引導的滲透

由於當今世界對教育和人才激烈競爭的需要,各學院本著“發展,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素質型人才的培養計劃。王一川教授等著名學者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研究型大學藝術專業的“從遊式”教學模式,這是來自於孔子的“從遊”教育傳統,即他的弟子們隨他遊學途中,可隨時隨地向他提問、同他論辯,分享他的治學興趣和經驗,在親密無間的“從遊”過程中獲得濡染,逐漸成長。舞蹈教學本身就是生動、鮮活、富於想象力的教學,引導學生在舞蹈世界的王國裏享受美感、體悟情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如古典舞身韻課中的“旁提漫步”是最能體現女性美感的一個動作,老師應提示學生們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聯想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意境空間。或流連於月下,或忘情於山水,或漫步在流淌的小溪邊,或穿梭在翠綠的柳梢旁。至少學生心中要有意象,心裏的美才能牽製著外在的神,使學生認識舞蹈等藝術的美學特征,喚起他們內心對美的向往。

第二步:由內而外——身心一元的體現方式

“一切美的光來自審美主體心靈的源泉,一切美的境界是心靈感受與體驗的成就。在中國傳統藝術審美思想中,唐代張璪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謂一語中的。”④“中得心源”強調的是主體一定要確立自己的能動地位,調動內心獨特的情感意念去主動把握外界的信息,使內心與外物之間實現審美的雙向溝通。肢體是內心的表現載體,舞蹈絕不是身體技術的堆砌和純粹體力的消耗,它是心靈情感的無限擴張和不斷充實。心理對肢體運動應有如同書法中“意在筆先”的控製,即意念先行,意統攝了筆。對於舞蹈而言,即起於心,心意統攝於肢體,以心理的動態趨向“喚起”肢體的勢流,達到身心一元的最高境界。

第三步:由外而內——審美體驗的品味過程

不同於第一步的“由外到內”,這裏的“外”指的是舞蹈肢體的情感表達,而“內”一方麵指使自己動情,表演者要想感動別人,必先感動自己。另一方麵是對舞蹈內涵及審美文化的感悟與升華,享受審美體驗的過程。審美體驗是一種“更具內省性和反思性的精神或心理活動,在本質上具有一種回還往複於冥想中的類似性”⑤。讓學生明白舞蹈不僅僅是肢體的解放,情感的傳達,更是一門依托於文化的藝術,在帶給我們肢體上的享受的同時也會觸發精神上的感悟和追求,尋找“真味久愈在”的香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