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的開發還可以提升高中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特點,提高藝術修養,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全麵素質的發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並為弘揚非物質文化及傳承做出貢獻。
三、在高中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利用案例
(一)在課程開發中的調查與分析
溫州有著古老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藝術積澱深厚,但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全球經濟文化的融合,一些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裏。比如,有印染工藝“活化石”之稱的藍夾纈,現在麵臨十分尷尬的境地,這就需要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進行文化傳揚,來喚起人們保護的意識,同時,需要專業引領,找到一種合理有效的開發途徑。
(二)在課程開發中的利用及對策
對“非遺”進行課程開發應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曆史風情、鄉土工藝、民俗傳統、生產生活經驗等,有選擇地進入校本課程的實施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本地區學生的學習特點及生活經驗,導入合適的“非遺”資源,並恰如其分地運用於校本課程教學及實踐活動中。因此,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對其開發對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結合溫州當地實際,開放性、針對性、有效性地進行合理開發。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案例
以溫州龍港高級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為案例,其中溫州“非遺”課程開發係列《建築藝術篇——廊橋之美》,利用已列入國家級保護的“非遺”——泰順廊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進行合理的開發。
該課程結合“廊橋”藝術,進行開放式的美術學習,並在瓷盤等材料上進行手工描繪廊橋為主的創作,且吸收攝影、色彩、橋梁模型製作愛好者等的加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以各自喜歡的材料方式表現廊橋之美,進行創作。即用自己擅長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共同保護溫州當地的文化遺產。
該課程旨在以溫州廊橋藝術為載體,通過20個課時的學習和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非物質文化,及“非遺”和生活的關係,初步掌握用色的規律及繪畫的方法,體驗創作的學習樂趣,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特點,開闊學生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藝術修養。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並為弘揚“非遺”及傳承做出貢獻。
總之,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如何使學生的課程學習與自然資源、生活經驗、周圍環境聯係起來,將校本課程學習的範疇擴展到更寬廣的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製組.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係杭州師範大學2008在職教育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