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高中校本課程中的開發
學術論壇
作者:蔡江新
【內容摘要】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0多項,其中列入國家級文化遺產名錄的達17項。 非物質文化在高中校本課程中的開發與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結合溫州“非遺”,合理挖掘並付諸課堂教學,是對國家、地方課程的補充,更有利於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和深化,有利於校本課程的編製建設,有利於高中學生文化審美素養的全麵提升。
【關鍵詞】溫州“非遺” 校本課程 開發
一、溫州“非遺”的地域魅力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非遺”的研究中來,其研究領域寬泛了許多,這對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溫州市文化藝術史料彙編》中提到,遠古時期的溫州一帶生產的陶器大多為甌器,“甌”是當時的一種飲器、盛器,另可做他用。人們以其盛產之物來名其地,也稱溫州為“甌”。又說“甌”即“漚”,因水得名,其地位處我國東南,也稱為“東甌”。春秋時期,溫州是越國領土屬地,故有“甌越”之稱。溫州的100多項“非遺”不僅曆史悠久,而且有濃厚的地域傳承性。其中如溫州的木活字印刷、藍夾纈、甌繡、細紋刻紙、龍檔、甌塑、米塑等,都頗具甌越地域文化特色。而這些曆史內涵厚重的“非遺”,由於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組織的保護和宣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具有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也開始得到相應的扶持,如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黃楊木雕、木活字印刷等,都是溫州本土的,且具有一定的民族曆史文化積澱的民間藝術。而今天,我們研究溫州“非遺”,並充分挖掘優秀的鄉土藝術資源,在高中校本課程中的建設,正是適應了高中新課改的要求。如何傳承及弘揚本土的藝術文化,且有效進行建設性的課程開發,的確提出了又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二、“非遺”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現狀及意義
在高中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針對非物質文化的研究比較薄弱。盡管教育部頒發的高中新課程標準對課程的開發利用比以往更重視,但就校本課程的開發而言,雖有所研究,但似乎是理論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還需要進行相當長時間的完善。
(一)現狀分析
溫州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在某些領域處於有利地位,可以獲得更生動的地方資源,但由於缺乏合理利用意識,地方與鄉村之間仍存在許多的不平衡現象,這使非物質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鑒於這種不利因素,在地方特別是學校機構,應充分開發校本課程,加強區域間課程開發與合作,建立一套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廣泛參與課程開發的運行機製,實現其更大的功能和價值。
由於普通高中新課改的推行,還需要經過一個理性完善的時期,特別對於“非遺”藝術的開發,還需要經曆一個逐步成熟的階段。因此,需要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探討,逐步解決問題。
(二)開發的目的意義
“非遺”的開發可以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拓展他們的視野,理解民族藝術文化的價值,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過課程開發,使學生逐步了解溫州非物質文化,提高他們對“非遺”保護的意識,尊重各民族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