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伐徐州 劉禹錫獻策入城(1 / 2)

杜佑既然兼任了徐泗濠節度使,便奉命調集大批戰船,調兵遣將。

杜佑命部將孟準為先鋒,同時命泗州刺史張伾同時起兵,討伐張愔。

杜佑性敦厚強力,尤精吏職,雖外示寬和,而持身有術。性嗜學,該涉古今,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杜佑幕下多才,獨器重青年劉禹錫。

杜佑和劉緒是好朋友,他在蘇州做副使的時候,跟寓居嘉興的劉緒多有交往,劉禹錫稱其為叔叔。劉禹錫中進士後,成為聞名的青年才俊。杜佑是當朝重臣,也是著名學者。性格敦厚,為人寬和,但做官很有魄力,也很有政績。杜佑特別嗜好讀書,讀書中思考富國安民的方法。

開元末年曾經擔任閬州刺史的劉秩,寫了三十五卷的讀書筆記,號曰《政典》,非常受人推崇,杜佑看了這套筆記,悉心尋味,覺得言猶未盡,於是動手加以擴充,變成了二百卷,謂之《通典》。

劉禹錫入杜佑幕時,《通典》已完成,尚未獻給朝廷。劉禹錫是這部書最早的讀者之一,並以青年幕僚的身份在杜佑身邊學習,受其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政治經驗的熏陶。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劉禹錫為太子校書。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劉禹錫入杜佑幕,杜佑知道劉禹錫也是半個徐州人,且非等閑之輩,自從他赴揚州任節度使掌書記職務以來,經常隨著杜佑四處奔波,察看地形,收聚糧草,調遣戰船,訓練士卒,撰寫文告,上章奏表,批閱文件等,忙得不可開交,成了杜佑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

劉禹錫作為青年幕僚,在杜佑身邊學習,受到杜佑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政治經驗的熏陶,長進很快,自然也成了《通典》這部學術巨著最早的讀者之一。

二百多卷的《通典》卷帙過於浩繁,杜佑又編了個縮寫本,即將其中要點輯錄出來,自成一套《理道要訣》,利於閱讀。

劉禹錫剛剛走上仕途,談不上資曆和經驗教訓,研讀杜佑的《通典》,更有價值的是隨侍杜佑,借助觀察體悟《通典》中所談的收發輕重之道和寬猛迭用的施政之法,得其精華,認識尤為深刻。

在杜佑幕府期間,跟好友柳宗元的書信往返未有間斷。柳宗元得到一品寶硯,謂之疊石硯,長尺餘,前麵有拇指般大小的山峰三十六座,左右為“高原”,中間被藝匠鑿出一方硯池。柳宗元將這件寶貝寄給了劉禹錫——

常時同硯席,寄硯感離群。清越敲寒玉,參差疊碧雲。煙嵐餘斐亹,水墨兩氛氳。好與陶貞白,鬆窗寫紫文。

杜佑接到討伐徐州亂軍的指令後,便表請劉禹錫做做徐泗濠節度使記室參軍,即機要秘書,秩級略高於七品。同時上書朝廷,請求親赴行營:“今則幸遇殊獎,委之專征。以身率先,是臣素誌。況聞徐州士眾,本無叛心。蒼卒之間,危疑至此。臣請自臨疆場,親領紀綱。”

劉禹錫隨杜佑一起在行營,參與了杜佑討徐戰事的重要軍機,負責起草公文信禮,很受杜佑的器重。劉禹錫“會出師淮上,恒磨墨於楯鼻,或寢止群書中”,在征討期間的重要文告和表章,大都出於他的手筆。

杜佑先命部孟準為前鋒,渡淮進擊,被張愔所部擊敗。杜佑杖責孟準,之後上《請赴行營表》,請求朝廷批準他,親赴行營,帶兵作戰。“今則幸遇殊獎,委之專征。以身率先,是臣素誌。況聞徐州士眾,本無叛心。蒼卒之間,危疑至此。臣請自臨疆場,親領紀綱。”

淮水被張愔所部控製,杜佑不敢再貿然進軍。

劉禹錫建議“開設營壘”,動員蘄縣兵力助戰,又命泗州刺史張伾率兵進攻埇橋。

張愔也不示弱,召集徐州眾位將軍在節度使衙門議事,分析周圍各路唐軍陣營情況,決定派出精銳騎兵,突襲泗州刺史張伾在埇橋外圍的中軍大營並焚燒蘄縣官軍所屯糧草。

果然,張愔派出的騎兵,連夜奔襲蘄縣,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將官軍所屯糧草焚燒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