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戰事頻發,時難年荒,民不聊生。
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服喪期滿,白居易先把母親送到了洛陽,住在族兄弟家裏。
白居易長兄白幼文出任浮梁主薄,主簿為主管文書之類的小官,年薪30擔糧食。白幼文從這些“微祿”中拿出一部分,讓白居易帶回家鄉孝敬母親。
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求學踏上了南下的旅途。
船至江浦,夜泊,詩人浮想聯翩,徹夜難眠。於是,他寫下了《將之饒州江浦夜泊》,以抒發這時抑鬱的心情:
“明月滿深浦,愁人臥孤舟。
煩冤寢不得,夏夜長於秋。
苦乏衣食資,遠為江海遊。
光陰坐遲暮,鄉國行阻修。
身病向鄱陽,家貧寄徐州。
前事與後事,豈堪心並憂。
憂來起長望,但見江水流。
雲樹靄蒼蒼,煙波淡悠悠。
故園迷處所,一念堪白頭。”
貞元十五四年(公元799年)春,白居易自浮梁回洛陽省母。
夏天,白居易便到饒州浮梁長兄白幼文處去背糧食,順便也要辦理一下自己參加鄉試取得進京應試資格的事。
按照唐朝的製度,舉子入長安應考,應由各地掌管貢舉的地方官選送。唐朝以科舉取士,通過考試選拔國家管理人才。考生的主要來源,一是各地學館的學生,叫“生徒”,每年經學館考試合格,可以直接送尚書省參加考試;二是不在學館的考生,自己向所在州縣報考,叫“鄉貢”,考中以後,再去尚書省參加考試,叫“省試”。白居易就屬於後一類考生。當時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時算、一史、三史”等,其中明經、進士兩科,尤為重要,名臣多從這兩科出身。明經主要考帖經,進士主要考詩賦,考試及格稱為及第。詩賦自然是學文,但比帖經,思想較為自由;又因齊、梁、陳、隋以來,詩賦對文人有吸引力,已相沿成習,文人多願應進士科,表現自己的文才。因此唐朝進士科特盛,名人多從進士科出身。由於及第人數僅占考生人數的百分之一二,再加上當時的考卷是不糊名的,為權貴提供了舞弊之機,因此每個考生都清楚,落第的可能要比及第的可能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們競相奔走於權貴之門,希望得到推薦,得到提攜。這時的白居易,當然也希望得到幫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白居易需要的幫助不是援引,而是主試官的不偏不倚。
白居易找到在宣州任溧水縣令的叔父白季康,在宣州參加了鄉試,取得了進京趕考的資格。
在宣州,白居易與楊虞卿相識。在宣城遊覽時,他曾去憑吊過李白的墓,並作有一首《李白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白居易不僅吃著浮梁的米,還是踏著浮梁的路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在宣城小住,遂即去饒州浮梁長兄白幼文任所。
白居易本是陝西渭南人,家居洛陽,那就應該由洛陽地方官選送考試。可白居易卻是由宣州宣歙觀察使崔衍選送入京。這是因為有在宣州任溧水縣令的叔父白季康的引薦,更有大哥白幼文的極力推舉。
秋,白居易在哥哥白幼文和任宣州溧水縣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紹下,參加了宣歙觀察使崔衍舉行的鄉貢考試。試題是《射中正鵠賦》和《窗中列遠岫詩》。白居易以才華橫溢的答卷,贏得了宣州刺史崔衍的賞識,和另一個秀才侯權一起,被推舉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白居易與白幼文這次相聚心中比較愉快,一直住到秋天才走。於是,白居易又一次滿懷希望,踏進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