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代朝正 長安哀辭歐陽詹(1 / 3)

臘月,張建封派節度使推官韓愈赴京師“朝正”。韓愈以徐州從事身份代表張建封往長安“朝正”,這是外官正月入朝覲見皇帝的一種禮節。因為是節度使的“朝正”使者,韓愈在長安頗受有司優禮,“昨者到京城,屢陪高車馳。周行多俊異,議論無瑕疵。見待頗優禮,未能去毛皮。”當韓愈欲語及“天下兵又動”、“前年關中旱”、“去歲東郡水”等時,這些“議論無瑕疵”的“俊異”之士,卻不給他以任何機會,韓愈也隻得“到口不敢吐”而“緘封在骨髓”了。

長安上層的情況如此,下層卻有些不同,韓愈隻好行走下層。同年歐陽詹,時為四門助教。歐陽詹,字行周,生於755年,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曾祖父是唐初書法家歐陽詢,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祖父歐陽衍,溫州長史,父歐陽昌,博羅縣丞,母親是唐朝進士黃昌朝的妹妹黃昌靖,妻子林萍是林蘊的妹妹,長兄歐陽謨為固安縣丞,二兄歐陽鞏為潮州司倉。歐陽詹從小喜愛安靜,常一人獨處,在山湖溪河邊流連忘返。歐陽詹少時為了求學,曾到莆田靈岩精舍讀書。泉州城北清源山賜恩岩、南安高蓋山白雲書室也都留下歐陽詹讀書的身影。歐陽詹還曾到好朋友名士林藻和林蘊兄弟的家鄉莆田求學五年,在廣化寺靈岩精舍、福平山等地讀書。青少年時代,歐陽詹在潘湖北岸的獅山岩、龍首山,九十九溪的吟嘯橋上,不時執書一卷,高聲吟唱,完全忘記自己與身邊的世界。

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唐建中初年,狀元宰相常袞被貶為福建觀察使。常袞是一位愛才的官吏,到任後大興學校,親自講學,用賓主的禮節對待生員,注意提拔後進,倡導讀書寫文章。薛播在建中、貞元年間兩次出任泉州刺史,很賞識歐陽詹的才華,經常帶他到城西九日山與同來的隱士秦係和薑公輔等人交遊,談文論道。席相繼薛播之後任泉州刺史,他對歐陽詹同樣器重,凡觀遊宴集一定邀請歐陽詹參加,讓他寫詩記下當時的盛況。席相還引薦歐陽詹到福州謁見常袞,常袞讚歎不已,用靈芝、芙蓉來比喻歐陽詹的才學。從此,歐陽詹的名聲更大了。整個福建都在傳播他的文詞,甚至京師都有了他的文名。

歐陽詹本無心科舉功名,想長期在家讀書,奉養雙親。後來因為雙親嚴命,親友激勵和常袞、席相等長官的提拔,才決心參加科舉考試。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歐陽詹西上長安,前往參加進士考試。歐陽詹離家背井,滿是鄉愁,作《赴上都留別舍弟及故人》:

“天高地闊多歧路,身即飛蓬共水萍。

匹馬將驅豈容易,弟兄親故滿離亭。”

歐陽詹懷著“射百步期必中,飛三年而必鳴”的信心,經過一年艱辛的跋涉,歐陽詹抵達長安。歐陽詹等了六年。這六年,他借錢租房讀書,生活窮困。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歐陽詹終於與當時著名青年文士賈稜、韓愈、李觀、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當時稱“龍虎榜”。賈稜第一名,歐陽詹第二名,韓愈第三名。

歐陽詹進士及第,成為閩越考中進士的第一人,對福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閩南考中進士,從歐陽詹開始。歐陽詹高中後並沒有得到官職,就回家鄉省親。也準備登門向荔枝姑娘求親,不想荔枝姑娘已經離開莆田。

歐陽詹回到高蓋山,日夜思念的母親黃昌靖已經長眠地下,再也聽不到母親的叮嚀,再也看不到母親伴兒子讀書的身影。相隔層土,卻比重山遠。歐陽詹在一首紀念其母親黃昌靖的詩中寫到:

“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

墳前滴灑空流淚,不見丁寧道早歸。”

回到長安,歐陽詹一等又是六年,在貞元十五年(799年)才被朝廷授予“國子監四門助教”的官職。雖然這隻是皇家高等學府“四門學”中最低的職銜,但福建人擔任此職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他很想有所作為,曆史記載,唐代自設助教這個官職官以來,沒有比歐陽詹更盡職的,但朝廷並沒有重用他。

歐陽詹擔任了國子監四門助教,居住在長安,依舊過著借錢租房,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

歐陽詹到太原去旅行。剛到太原之時,在大將軍的宴席之上,有位樂伎頻頻注目於歐陽詹。

歐陽詹本沒心思欣賞樂舞,隻顧吃酒。

歐陽詹微醉,欲求休息。大將軍命那位樂妓照料歐陽詹。

歐陽詹朦朧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沒想到席間向他頻頻注目的樂伎竟然和他朝思暮想的荔枝姑娘一模一樣。

歐陽詹酒醒了,他詢問姑娘姓名,答曰:“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