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腦中風(1 / 2)

腦中風是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其病死率和致殘率極高,其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兩大類,其中以腦梗死最為常見。

腦出血是由於密布於腦細胞之間的微細動脈破裂,而造成腦內出血的狀態。

蛛網膜下出血是覆蓋住腦部的蛛網膜內部所分布的動脈存在動脈瘤,如果動脈瘤破裂就會產生出血的狀態。

腦血栓是頸內動脈,中、前、後等血液流向腦部的動脈,因動脈硬化造成的膽固醇硬塊,從表麵血管的內壁剝落,附著於血液中的血小板,造成血管的阻塞。血液的流動一旦阻塞不通,腦部就會出現因缺氧而造成的營養不良。視其發生的部位而定,很有可能會引起意識不清的現象。

腦梗死是由於心髒等形成的血栓剝落,流到腦內的血管阻礙了血液的流通,因而造成膽固醇附著於脖子中的頸內動脈,引發腦梗死。

腦中風發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風的死亡率會出現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醫學界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因此,加強對全民普及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及先兆症狀的教育,才會真正獲得有效的防治效果。日本人患腦中風的比例很高,在以前,這種疾病被視為絕症。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達與進步,腦中風已不再是不治之症。

經分析,腦中風或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疾病。造成腦中風的原因主要有:

⑴腦中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和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

⑵引起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髒病。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血栓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

⑶顱內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⑷某些炎症會侵犯腦膜、腦血管,或單獨侵犯腦血管引起腦動脈炎,如化膿性、結核性、真菌性炎症和風濕病等,都會引起腦血管病。

⑷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的幾率非常高。有時也會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⑸代謝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與腦血管病密切相關。

⑹各種外傷、中毒、腦瘤、腦腫瘤放射治療以後等,都有可能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另外,氣溫變化,環境、情緒的改變,過度緊張、疲勞等也是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吸煙、過度飲酒者中風發病率也會大大增加。

對腦中風患者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急救措施:

⑴檢查一下生命體征情況,如果呼吸和心跳已經停止,要馬上采用心肺複蘇術。

⑵病人意識清楚,可讓病人仰臥,頭部略向後,不需墊枕頭,以開通氣道,並要蓋上棉毯以保暖。

⑶失去意識的病人,應維持昏睡體位,並保持氣道通暢,不要墊枕頭。

⑷寒冷會引起血管收縮,所以要保持室溫暖和,並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對於大小便失禁者,應脫去病人褲子,墊上草紙等。

腦中風後應食的營養素:

一旦患了腦中風,很有可能會再度中風。而且腦中風患者大多會有半身麻痹及意識障礙等後遺症,給患者和患者家屬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現在的腦中風已不等於絕症,維生素E、維生素C是治療腦中風有效的營養素。要預防腦中風,首先得防患動脈硬化,接著得改善高血壓的狀況及避免身心壓力。同時,膽堿對腦中風的預防及病後的治療、防止再患等同樣有極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