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產後飲食宜忌(3)(1 / 3)

二、產後適宜吃的食物

1.膳食類

(1)湯類

例如:雞湯、魚湯、肉湯等,這些湯類不僅味道鮮美還能刺激胃液分泌、改善食欲,幫助消化,促進乳汁分泌。雞湯魚湯、肉湯的營養豐富,含量有可溶性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用大豆類、花生加上各種肉類(如豬腿或者是豬排骨)煮成湯,例如:鯽魚湯、黃花煨雞湯、醋或米酒與豬腳和雞蛋一起煮湯等可促進乳汁分泌。並且,由於產婦的基礎代謝較高,易出汗和分泌乳汁,需水量高於一般的人,因此產婦多喝一些湯是有益的。

(2)肉類

雞肉雞肉營養豐富,每100克含蛋白質20.5克。脂肪8.1克,還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其蛋白質含量比牛、豬、羊肉都要多,而且脂肪比牛、豬、羊肉要少,有利於產婦強身健體,且多為不飽和的脂肪酸,不會使人發胖。如果產婦乳汁不足,為了增加乳汁可食用公雞。公雞的睾丸中含有雄激素,雄激素中有抗雌激素的作用,使產婦的乳汁增加,達到催乳的目的。產婦分娩後血液中雌激素與孕激素明顯減少,這就有利於發揮催乳的作用,使乳汁分泌增多,如果產婦吃燉母雞,由於母雞體內的卵巢中含有較多的雌激素,吃後產婦體內增加了雌激素的含量,從而抑製了泌乳素的作用,不能達到催乳的作用,甚至減少了乳汁的分泌量。

豬肉豬肉是人類餐桌上常見的較為重要的動物性食品之一,因為豬纖維較其他肉類細軟,而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經烹製後味道鮮美而富有豐富的營養素。現代營養學家指出:豬肉能為人類提供優質的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能提供血紅素鐵(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改善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傳統醫學則認為豬肉能補虛、滋陰、養血、潤燥。對於處於斷奶期的女性來說,烹調得宜的豬肉不僅脂肪量會大大減少,不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而且膽固醇含量也會明顯降低,既能補充營養,又不至於營養過剩。

鴨肉鴨屬水禽類,其性寒涼。鴨肉中含飽和脂肪酸比豬肉、牛肉、羊肉均少得多。如果人體攝入飽和脂肪酸過量,會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所以,吃鴨肉比吃豬、牛、羊肉好。鴨肉含膽固醇比一般魚肉還低,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多。中醫認為鴨肉甘、涼、無毒,歸入肺、腎經,有滋陰、補虛、養胃、利水、定驚解毒、消水腫的功效,適合一切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腰酸腿軟、水腫、有內熱內火、食欲不佳、盜汗的人食用。當然,鴨肉必定也適合有前述症狀的產後哺乳期婦女使用。但平常身體虛寒或因著涼引起的食欲減退、胃腹疼痛、腹瀉、腰痛等症患者不宜吃鴨肉。

羊肉羊肉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幫助消化。羊肉是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肉類之一,其肉質鮮嫩,脂肪及膽固醇的含量都比豬肉和牛肉低,因此曆來被人們當作冬季進補的佳品。現代醫學認為,羊肉性味甘溫,入脾、腎二經,可益氣補虛,溫脾暖腎,適合女性產後身體虛弱、乳汁不通者食用。羊肉屬於大熱食品,因此有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症狀者都不宜食用。夏秋季節氣候燥熱,也不宜吃羊肉。

魚肉

鯽魚鯽魚又名鮒魚,別稱喜頭,為鯉科動物,產全國各地。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等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等症狀有很好的滋補食療效果。《呂氏春秋》載:“魚火之美者,有洞庭之鮒。”可知鯽魚自古為人崇尚。李時珍雲:“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鯽魚含有全麵而優質的蛋白質,對肌膚的彈力纖維構成能起到很好的強化作用。民間常用鯽魚來作為產後女性補虛以及通乳催奶的食物。另外,鯽魚子可以補肝養目,鯽魚腦可以健腦益智。

鱔魚鱔魚,也叫黃鱔、長魚、海蛇等,是我國的一種特產。鱔魚味鮮肉美,刺少肉厚,十分細嫩,風味獨特。古代醫書《木經逢原》記載,“大力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藥就是鱔魚,因此人們認為多吃鱔魚可以使人力大無窮。民間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因此又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現代營養學認為,鱔魚含有豐富的DHA和卵磷脂,而它們都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腦細胞必不可少的營養素,經常攝取,可以健腦補身;其含有的維生素A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其他食物,可以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經常食用鱔魚還有很好的補益功能,對身體虛弱、病後及產婦的補益效果十分顯著。中醫學則認為,鱔魚具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吃鱔魚時最好現殺現烹,死鱔魚不宜食用。不可過量食用鱔魚,否則不僅不易消化,而且有可能引發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