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格言說:“當人們不能改變現實時,理智的辦法是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要善於及時調適,適時調整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包括降低一些期待值等,這樣就可以少生或不生氣了。
從心理上講,生悶氣是一種不愉快的情感,是一種消極的甚至是有破壞性的心境。我國古代醫書上就寫著“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傷肝,憂傷肺”,不愉快的情緒可以使內髒活動和內分泌係統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長期煩悶、苦惱,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冠心病。情緒不好,記憶力要減弱,思維能力也受影響,必然會影響工作和學習。愛生悶氣,也影響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成天悶悶不樂,是難於交到朋友的。
生悶氣,並不都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不幸事件、不如意事情的產物,它更多的是人的主觀內在素質的弱點造成的。許多身處逆境的人,正是因為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樂觀向上的態度,才有所作為,使事業有成的。倒是平時生活安逸、舒適慣了的人,往往稍遇一點小波折就經受不了,被苦惱、傷心纏住,不得解脫。總幻想生活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懼怕困難,困難來了沒有心理準備,又不能克服,就隻有苦惱、生間氣和歎息了。
性格內向的人愛生悶氣,遇到不顧心的事常常鬱積於心,不肯向人吐露,陷於焦慮、苦悶之中而不能自拔。過於注意自我,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也會愛生悶氣。想得到的利益而沒得到時,有“患失之憂”,得到了又產生“患得之憂”。總之,得也憂,失也憂;進也憂,退也優;一天到晚憂心忡仲,“無事覓閑愁”。無所事事,對生活總懷有空虛、寂寞感,總覺得百無聊賴,也會常有無名之憂悶。
那麼,應該怎樣消除愛生悶氣的毛病呢?可試用以下方法:
(1)拓寬心胸:凡事想開些,人活著不能隻為自己,總要為社會、為他人做些貢獻。有所追求,心胸就會變得開闊。心底無私天地寬。與人相處也要“淡化自我”,經常想一想“為別人做點什麼”。一位哲人說過,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如果隻是一個心眼孜孜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就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苦惱之中。
(2)擴大社交:多參加集體活動,從個人的狹窄天地裏跳出來。當把個人融化到集體之中,成為集體生活中積極的一員時,就會與多數人共命運,同歡樂,就會有一種充實感、安全感、依托感了。心理學家忠告說,不要把苦悶、不說理在心中,可將困難和挫折向親人、摯友、四鄰傾訴。有人傾聽你的心聲。理解你的感情,就不會生間氣了。身邊一時沒有人,可以給朋友寫封信傾訴,這也是一種與外界交流的好方法。
(3)充實知識:讀書學習是消除閑愁的良方。張海迪在受到疾病折磨時,忘情地讀書,忘記了憂愁,精神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知識能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無窮無盡的樂趣。“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這句話的含義多麼深刻啊!堪謂一服對症良藥。
(4)善於調適: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喜歡文學,社會卻安排搞財會;想讀大學卻沒考取;喜歡的情人,他(她)卻並不愛你。心理不健康者,遇到這類事就會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天天生悶氣。一句格言說:“當人們不能改變現實時,理智的辦法是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要善於及時調適,適時調整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包括降低一些期待值等,這樣就可以少生或不生氣了。
(5)不要自尋煩惱:要善於從自己身邊尋找歡樂。樂觀情給能使人變得豁達、堅強,還可幫助自己抵禦消極情緒的侵蝕。幹同一工種、在同一單位工作,有人覺得“太累、單調、沒勁”,有的卻潛心搞技術革新,改變生產條件,在改革中品嚐成功的歡樂。有人一天是“三胞一倒”,有人卻在業餘生活內安排了集郵、養魚、滑冰、攝影等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身邊就有歡樂,關鍵是要善於尋找和創造。
(6)轉移心理活動方向:生悶氣這種情緒是神經係統的一種暫時性聯係、當遇到不愉快、倒黴的事時,感官將這些刺激上傳至大腦,使其產生與之相應的不愉快的情緒,在腦中形成一個優勢中心。如果老想這事,那麼不愉快的信息還會不斷傳入大腦,不斷加強優勢中心,“悶氣”會越生越重。如果轉移一下心理活動方向(比如去看一場電影,聽一段樂曲或去遊泳),新的愉快信息的傳人,就會抑製不良情緒優勢中心的形成。注意力轉移了,生悶氣的情緒便會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
總之,愛生悶氣不好,生悶氣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會生活的人,都懂得自我解脫,自我調節,遇到煩惱的事能夠不想它或驅走它。而愛生悶氣的人常把盲目的、無用的怨恨和遺憾留在自己的思緒裏,不能擺脫心中的煩悶,這都如同於自我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