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少發怒——怒火最容易傷害身體(1 / 1)

生活少不了磕磕絆絆,有些小事你可以一笑而過,但有些事情不是輕易就能平靜下來的。有時候你會覺得事事不如意,心煩意亂,甚至意誌消沉,萎靡不振……這種效應一旦開始,你想收也難收住,而這一切都是人體健康的“慢性殺手”。40歲後,我們必須要學會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忘記煩心事。我們應該樂觀地把它作為生活的積累,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磨練自己的機會。

人有七情六欲,發火並不是錯事,隻不過和快樂相比,發怒帶來的負麵衝擊實在太大。就像要定期經身體排毒一樣,憤怒也需良好渠道的引導。美國心理學家布倫斯·頓爾說:“正確處理憤怒是心智成熟的表現,隻有學會如何憤怒,在其他情感上的承受力才有辦法提升。”

中國有句俗話說:“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怒火,起於心,但少不了外在的條件,那就是讓人動怒的事。有了令人動怒的事,也並不一定就能燃起怒火,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有自製力的人,心胸寬廣的人,就不可能心中常燃怒火;缺少自製力的人,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可能無法製怒。

怒火,是一種不良情緒,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個這樣的試驗,他先設法使一個人發怒,然後收集這個正在發怒者呼出的氣息。他將發怒者的氣息裝入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一隻試驗小白鼠放入瓶中觀察。不多久,那隻小白鼠竟然中毒而死!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在發怒時,他自身會產生一些毒素,這些毒素能夠毒死老鼠,當然也能夠對人體自身造成傷害。

不僅如此,據美國最新一期的《心髒病學會雜誌》報道,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發怒等激烈情緒會誘發心髒係統紊亂,導致心髒猝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地震、戰爭,甚至世界杯都會增加心髒猝死危險。美國耶魯大學蕾切爾·蘭帕特博士領導了這一研究。新研究旨在探明激烈的情緒變化對心髒係統的危害。蘭帕特博士與其同事研究了62名心髒病患者。他們讓患者描述最近一次發怒的情況,並用儀器測試心髒係統的穩定程度。結果發現,發怒會使用患者心電穩定度大大降低。

之後,研究人員又對這些患者進行了為期3年的跟蹤調查,目的是了解患者心髒病發作及需要接受治療的情況。結果顯示,容易發怒的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比不易發怒者高10倍,一些人甚至因為發怒當即猝死。

蘭帕特博士表示,發怒所帶來的傷害遠遠比人們想象得嚴重。當情緒失控時,怒火會直接擾亂心髒係統,造成心率失常,導致心髒猝死。可以說,發怒是一種要命的“自毀行為”。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盡量少發怒。

不發怒,談何容易,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個人修養,始終保持寬廣的胸懷。很多時候,發怒並不能夠解決什麼問題,隻能徒增煩惱。當你遇到不公平對待時,當你受到別人的歧視時,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意氣用事,如果隻會發怒,就可能失去理智,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正確的辦法應當是保持冷靜,采取正確的方法,通過有效的途徑去爭取好的結果。對不涉及個人尊嚴與權利的種種不如意,對他人無意的冒犯,可一笑了之,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有七情六欲,發火不是壞事,隻不過和快樂相比,發怒帶來的負麵衝擊實在太大。就像要定期經身體排毒一樣,憤怒也需良好渠道的引導。美國心理學家布倫斯·頓爾說:“正確處理憤怒是心智成熟的表現,隻有學會如何憤怒,在其他情感上的承受力才有辦法提升。”

剛剛辭世的季羨林先生,享年98歲,算是長壽者。季先生的長壽也得益於他一貫的平和心態。季先生是一個傳統的儒者的典範,一個有德性的追求和精神境界的人物。他的處世方式是謙和和明澈的,他的氣質和風度是溫和而自然的。平和和謙遜中其實有儒者的清朗和自然,也有佛家的一份恬淡和平靜。季先生對於人生的榮辱沉浮看得很淡,因此,沒有什麼事情能夠輕易使他發怒。

正是這種人生態度,使他保持著良好的身體,最終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長壽的人。我們應當學學季先生,做一個平和的人,心胸開闊的人。

因此,在生活工作中,應當少發怒,最好不發怒,以免讓怒火燒掉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