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從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悅納,因此心情開朗;而小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故總是自苦、自卑、自惑,以至自毀。悅納自己就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好的自我評價,與客觀環境、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雖然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雖然五官端正,卻並不歡喜自己;有些人雖然並不富裕,但卻知足常樂;有些人雖然有錢有勢,但卻並不覺得快意。
相傳古代有個皇帝,他擁有無數的財寶、無窮的權力,但還是覺得不快樂、不幸福。於是他就去問哲學家,究竟誰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回答說:“自認為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就是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當然,成功的規律也並不是說隻要悅納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說不悅納自己就無法成功。自卑的人雖也看到身邊有許多有利的條件和時機,但他總認為這些條件和時機是為別人準備的,而與自己並不相幹,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這些條件和機會。因此他們就不努力奮鬥,也沒有和別人競爭的勇氣。自卑的人就是這樣替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越過他自己所設置的障礙。
馬克思很欣賞這樣一句諺語:“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隻是因為跪著。”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你經過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做出肯定的評價,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另外,人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還表現在自我控製上。人和動物在行為上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行為有自覺性,而動物的行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不需要學習的,動物的本能行為不管如何複雜,總是直接地、自發地、沒有節製地進行。動物一方麵借助這些本能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另一方麵它們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隸。然而,人卻能意識到自己的本能,並且能理智的駕馭自己的本能。如果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馬,人的理智就像韁繩,沒有韁繩的馬是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而有韁繩控製的馬,才是一匹有用的馬。隻有用意誌和理智控製自己的本能,理智地支配自己,並達到目的,才能通過對自身的支配去駕馭世界。
曆史上有很多不可一世的人,他們能控製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製自己,最終身敗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製自己,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欲望的控製。”;亞裏士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於行為與理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自我控製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
總之,對於自身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有一種好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