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當你依舊貧寒時,不要看輕自己(1 / 2)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貧乏與富足、權貴與卑微等等,都不過是人根據自己的心態和能力為生活添加的調味。有人喜歡豐富刺激的生活,把它拌成多味醬。有人喜歡苦中作樂的生活,把它攪成咖啡。有人喜歡在生活中多加點蜜,把它和成糖水。有人喜歡把生活泡成茶,細品其中的甘香。還有人什麼也不加,隻喜歡原汁原味的白開水。更有人不知不覺地把生活熬成苦藥,甚至是毒藥,親手把自己的生活埋葬。

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一樣,需要有一個了解和學習的漸進過程,並不是像照鏡子那樣簡單。“當局者迷”便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縱使別人反映的你有千萬種,但是一個人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是至關重要的。

人不僅可以認識客觀世界,對周圍的環境做出反應和判斷,也可以反觀自照,把自己當成被認識的客體,對自己的身體、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進行反思。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形象和身體、品德和才能、優點和缺點、過去和現狀,以至於自己所具備的價值和應承擔的責任,都會有一定的認識。然而,這些自我認識是否符合自己的本來麵目和實際情況就因人而異了。

有些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也有些人隻看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一點長處。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但有人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後,就當作包袱背起來,老是掛在心上,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到了。於是自己的精神優勢就被缺點、弱點所壓垮,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在能力就無從發揮。

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處於各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的包圍之中。有人會讚許、稱頌你,有人會批評、責備你,還有人會歧視你。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究竟哪一個“你”是真實的“你”呢?你是會從這些評價和議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以此來豐富自己、改善自己,還是會就此喪失了自主精神,湮沒在他人的議論中呢?

其實,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一樣,需要有一個了解和學習的漸進過程,並不是像照鏡子那樣簡單。“當局者迷”便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縱使別人反映的你有千萬種,但是一個人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是至關重要的。每個人都是按照他自認為的形象來采取行動的,換言之,你認為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往往比你真正表現出來的形象更為重要。而一個人隻有對自己各方麵都有比較明確的了解之後,才能在適應整個環境的基礎上,獲得滿意的結果。正確地認識自我,是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的第一步。

人對自己的認識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帶有一種情感和態度,伴有自我評價的因素,即對自己是否滿意。健康的心理要求一個人對自己要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而且要愉快而滿意地接納自己。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確地認識,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騙自己、拒絕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尤其是自己尚處於貧寒之時,更不能妄自菲薄,而要給自己足夠的信心,正確的評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