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夜客來”濃情在(3 / 3)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寒夜客來》關於飲食文化的重大意義,都是作者在一些看上去不經意的文字中娓娓道出的。換言之,我是在讀一種優美的散文帶來的愉悅中,不知不覺地領略了逯先生關於飲食文化的精辟見解和深刻思想。所以,讀畢《寒夜客來》掩卷尋思之際,首先想到的,不是先生關於飲食文化的博大學問,而是其妙語連珠文筆給我帶來的悅感,竟“如音繞梁,三日不絕”。

《寒夜客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美文,不僅在汗牛充棟的飲食書海中絕無僅有,就是在當代中國散文中也堪稱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書中文章沒有華麗的語言,質樸的文字敘述,如輕雲流水,給讀者一種清純的美感,讓人想到了“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毋寧說,都是過目難忘的。書中許多段落,猶如看巴黎羅浮宮中那些魅力紛呈的油畫,雖駐足良久,卻不忍離去:

鵝毛似的飛絮已歇,嵇康兀坐在窗前,透過窗欞的空隙,有似箭的寒風射進來。但他卻也從那空隙裏,窺視著庭院外那片遼闊的竹林。每當七月熏風吹拂時,這裏是一片碧綠的海。在起伏的波濤下,有書聲琴韻,有爭得麵紅耳赤的談辯,有醉後的囈語,偶爾也會揚起高亢激昂的呼嘯,還夾雜著鍛鐵的叮當聲……現在卻被厚厚的瑞雪覆蓋了。一陣朔風呼嘯而過,彈碎枝葉上的雪,悄悄地寂寂地跌落在鬱白的雪地上,在這蒼涼單調的白色裏,除了簷下幾聲麻雀啾啁,留下的隻是亙古的沉寂。

魏晉名士嗜酒,寫下了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但“竹林七賢”雖“天生酒徒”,卻個個都是會“享受人生”的多藝奇才,這從逯先生行文的筆鋒一轉帶來的無盡惆悵中可窺一斑:

低沉的彤雲像飄揚在塞上的旗幟,被風翻卷著,竟掀起了今年最後的黃昏。夕陽的餘暉映紅了白色的竹林,“怎麼,一年又這樣過去了!”嵇康輕輕地歎喟著。然後他站起身,把掛在牆上許久沒有彈的琴取下來,拂了拂附在琴上的飄塵,擱在幾上,踞坐著撥弄起來。“彈什麼好呢?”他想,還是彈一闋“廣陵散”吧。於是他用熟練地撥刺拂滾指法,撫動著商弦和宮弦,兩根琴弦同時發出宏渾低沉的共鳴。突然他的手指在琴弦上凝住了,接著他又深深地歎了口氣。他想如果有阮仲容的琴,沈嗣宗的琵琶相和,再加上劉泊倫醉後唱的那段不合節拍的“投劍”,就熱鬧多了,現在他們又在哪裏?剛浮在他消瘦枯槁臉上的那絲笑意,像窗外那抹夕陽,頃刻間又被風吹散了。“人生真是聚散無常。”他低低地說……

讀這樣的文字如同品嚐醇厚濃鬱的陳釀,那種回味無窮的感覺良久不去,讓人不忍釋卷。讀著,讀著,仿佛進入了那片夕照蒼茫的竹林山野,任漫無邊際的遐想,去尋覓虛無縹緲的“廣陵散”。惆悵中,隻能為曆史的無奈,灑一掬“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清淚。

讀書人的經驗是,新書翻幾頁便知可否一讀。《寒夜客來》隨意翻翻,就放不下了,竟跟著逯先生的文字,身不由己地徜徉在《寒夜客來》開辟的文化古道上,看滄海桑田,進飲食天地,近神妙境界。遊興正濃時,天高道遠處,忽有“民以食為天”的聲音傳出,聞之駭然。頃刻,神定思之,不能不為後人的不俏赧然不已:既忘先哲遺訓,又廢千年遺產,以致仍在“吃飯哲學”上迷茫徘徊,在吃“阿堵物”(錢)上趨之若鶩。如此撫今追昔中,唯仰天長歎,愴然涕下矣……讀畢掩卷時,不能不心服口服:逯先生文章了得,竟有這等領我“走火入魔”之神力!

逯耀東先生的大名雖然是我所陌生的,一冊《寒夜客來》讀罷,便知先生乃寫文章的大家高手。先生筆下那些妙趣橫生的文字,蘊含著作者對飲食生活真切的體味,對人生曆史深邃的洞識。不少篇章對飲食境界的發微探幽,都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構成了全書卓然不俗的特色。國人輕視已久的飲食文化,在《寒夜客來》中變得光彩奪目起來。而我竟像發現新大陸似地,看到了中國文化遺產中飲食境界的獨特魅力。讀《寒夜客來》,篇篇可見爐火純青的妙語,句句迭出前無古人的新意。這樣的文章,使人想到了字字珠璣的“古文觀止”,想到了流光溢彩的“千古絕唱”,想到了明清之際的張岱和袁氏三兄弟那些經久不衰的小品——這些先人創作的經典積成的漢文香火,在逯先生的筆下縈回繚繞,綿延久遠。應該相信,《寒夜客來》不僅是飲食書林中一枝獨秀的名著,也是中國散文長廊裏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逯耀東:《寒夜客來》,三聯書店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