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年齡為女性帶來的變化(3 / 3)

因此,加強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增強生活獨立性和自主性,是滿足老年人各種心理需求的基礎。日常生活技能包括做飯、吃藥、理財、交通、打電話、家務等方麵。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強的自我價值觀,更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另外,避免社會退縮的不良行為,積極與他人交往,主動保持與外界的聯係,參與老年教育,為社會發揮餘熱,老有所學,老有所為,都能使老年人從中體驗到歸屬感與成就感,並提升自尊感。

4.情感特點

情緒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有積極與消極之分。老年人積極的情緒情感包括愉快感、自主感、自尊感等;而常發生的消極情緒包括緊張害怕、孤獨寂寞、無用失落以及抑鬱等。對於老年人的感情狀態的研究結果並不十分一致,一些人認為年齡的增長會伴隨一些消極情感的出現,另一些報道則認為老年人與青年人的情感活動並沒有太大差別。在嚴格區分年齡因素及家庭生活環境因素之後,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感活動與中青年人對比,本質特點是相同的,僅在關切自身健康方麵的情緒活動強於青、中年。也就是說,孤獨、悲傷、憂鬱等負性情緒並不是年老過程必然伴隨的情感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年期是負性生活活動事件的多發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逐漸老化、各種疾病的出現、社會角色與地位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以及喪偶、子女離家、好友病故等負性生活事件的衝擊,老年人經常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反應。

因此,麵對現實,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保持美好與充實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麵。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情感慰藉與心理支持對於老年人來說十分重要。研究表明,與家庭成員的心理溝通狀況的滿意感,以及與朋友交往的滿意感是反映老年人獲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標;而老年人在社會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生被理解、被接納、被支持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則是心理支持程度的重要體現。申繼亮等研究發現接受成年子女的社會支持和對成年子女的孝順期待對老年人孤獨感有顯著的福祥預測作用。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它包括適應離退休生活、順應喪偶或子女病故,應對空巢現象,排解孤獨感,調節人際關係衝突,緩解悲觀、抑鬱情緒,消除對死亡及疾病的恐懼等等。倘若個體缺乏一定的心理調適能力,縱使能夠獲得他人給予的強大心理支持,也難以達到維護與鞏固其心理健康的目的。首先要調整心理心態,增強樂觀豁達的心境;其次,不斷自我觀察與自我反省,並合理地借助外界的幫助,如利用家庭以及社會資源,接受心理調適普及教育、進行必要的心理谘詢與心理輔導等,也是增強心理調適能力的有效手段。

5.個性變化

在老年過程中,人格仍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改變相對較少,而且主要表現為開放經驗與外向人格特質的降低。相對來說,個性的變化受出生時代的影響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例如,許多老人被認為是個性保守、古板、頑固,這雖然與老年人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速度減緩有一定關係,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時代與社會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知識結構與觀念的迅速更新造成的。一些人格的顯著改變,如偏執、多疑、幼稚化、強迫等。則往往與病理生理過程有密切的關係。

由於目前普遍認為人格的發展是終身的過程,因而對於普通的老年人來說,如何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繼續完善自我、發展人格、適應環境,具有極大的意義。其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好自我整合與絕望的矛盾,盡可能使自己的行為與情緒保持統一性、成就感,肯定自我的意義並由此發展出一套靈活、開放和運用自如的處事原則,在順應自然的同時也保有個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