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困擾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1 / 3)

一、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支撐子宮的組織受損傷或薄弱,致使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外的一種生殖伴鄰近器官變位的綜合征。子宮脫垂病因多與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或年老體弱,維持子宮正常位置的組織鬆弛,在此基礎上加上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慢性腹瀉、久站久蹲、搬舉重物使腹內壓力增加,促使子宮脫垂發生。

症狀

基於子宮是女性在妊娠期孕育胎兒的袋狀組織,在平時是固定於骨盆腔內的,但是一旦因各種原因下垂之後就會引起各種不適的症狀。包括:

1.骨盆腔有壓力感,下腹有重墜的感覺;腰骶部酸痛尤以骶部為甚,勞動後更加明顯。

2.陰道脫出腫物,患者自述有球形物自陰道內脫出,於行走、體力勞動時更加明顯。

3.性交時感到疼痛。

4.因子宮前有膀胱後有直腸,所以一旦下垂可能發生排尿或排便的障礙。

5.多數子宮脫垂患者,當其大笑、劇烈咳嗽、體勢用力時,腹腔壓力突然增加,引起尿失禁而尿液外溢。

6.由於盆腔髒器脫垂,導致血循環障礙,局部淤血,影響正常月經,可使月經過多。

治療

首先,要根據病因進行治療。針對病人得病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有慢性咳嗽或習慣性便秘者要積極治療;做重體力勞動者應該調換輕工種。否則,即使做了手術仍有犯病的可能性。

1.對輕度子宮脫垂或年老體弱承擔不起手術的病人,可以先用些藥物或簡單工具來治療。中醫認為子宮脫垂是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而無力。或因生產過多,勞動過重,八脈空虛,致衝任不固、係胞無力的結果。因此,采用中醫“虛者補之,陷者舉之”的治療原則,使用補中益氣的中藥治療。處方:黃芪30克,黨參、白術、當歸、枳殼、升麻、柴胡、陳皮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對子宮脫垂至陰道外者,使用子宮托是最簡單而有效的療法。子宮托放入陰道後即上舉宮頸,阻止子宮下垂,各種類型的子宮脫垂都可以用。需注意應每天或隔天於睡覺前取子宮托並清洗,以減少異物刺激、感染和用子宮托期間壓迫陰道可能造成的損傷。用托期間應定期到醫院檢查。

3.手術是治療子宮脫垂最有效的方法。Ⅱ度以上脫垂應該做手術。最常用的方法是從陰道切除子宮,並修補陰道前後壁,也是治療子宮脫垂的最佳手術,術後很少再犯病。更年期或絕經後的婦女比較合適。對子宮脫垂不明顯而膀胱和直腸膨出顯著者可以隻做陰道前後壁修補術。不過,術後容易再犯病。個別情況下可以做陰道閉鎖術,就是簡單地縫合將陰道閉鎖起來,阻止子宮下垂,術後不能過性生活,隻用於極個別年齡較大,子宮脫垂很厲害,但又經受不住較大手術的老年婦女。

治療子宮脫垂的療法很多。對一個病人來說,具體怎麼治要看子宮脫垂的厲害程度和病人的體質狀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可選用以上不同的療法。

食療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於氣虛下陷及腎虛不固致胞絡損傷,不能提攝子宮所致。臨床常見有氣虛型和腎虛型,可采用飲食療法調理。

1.氣虛型

患者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伴有小腹下墜,精神疲倦,四肢無力,小便次數多,白帶量多,質稀色白。可選用以下食療方:

⑴黃芪粥:黃芪30克,大米適量。兩者煮粥服食。

⑵升麻雞蛋:雞蛋1個,升麻3克。將升麻研末,雞蛋開頂放入升麻末,開口處向上,隔水蒸熟後食蛋。

2.腎虛型

患者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伴腰膝酸軟,小腹下墜,頭暈耳鳴,小便次數多,夜間尤甚,陰道幹澀,白帶量少。可選用以下食療方:

⑴雞蛋煲首烏萸肉湯:雞蛋3個,何首烏30克,山萸肉9克,先用水煎後兩種藥取汁,入雞蛋煮熟服食。

⑵芡實核桃紅棗粥:芡實、核桃肉各20克,紅棗肉15克。煮粥加糖調味服食。

二、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性增加為特征的一種係統性、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即使是輕微的創傷或無外傷的情況下也容易發生骨折。

病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質丟失的因素是十分複雜的,近年來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1.內分泌因素: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隨年齡的增長,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骨質疏鬆症在絕經後婦女特別多見,卵巢早衰則使骨質疏鬆提前出現,提示雌激素減少是發生骨質疏鬆重要因素。而且,瘦型婦女、較胖型婦女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症並易骨折,這是後者脂肪組織中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的結果。

2.遺傳因素:骨密度為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指標,骨密度值主要決定於遺傳因素,骨密度與維生素D受體基因型的多態性密切相關。

3.營養因素: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營養缺乏,致使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維生素D的缺乏導致骨基質的礦化受損,可出現骨質軟化症。長期蛋白質缺乏造成骨機製蛋白合成不足,導致新骨生成落後,如同時有鈣缺乏,骨質疏鬆則加快出現。維生素C是骨基質羥脯氨酸合成中不可缺少的,能保持骨基質的正常生長和維持骨細胞產生足量的堿性磷酸酶,如缺乏維生素C則可使骨基質合成減少。

4.運動因素:肌肉對骨組織產生機械力的影響,肌肉發達、骨骼強壯,則骨密度值高。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運動減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原因。

5.藥物因素: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會引起維生素D的缺乏,以及腸道鈣的吸收障礙,並且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過度使用包括鋁製劑在內的製酸劑,能抑製磷酸鹽的吸收以及導致骨礦物質的分解。糖皮質激素能直接抑製骨形成,降低腸道對鈣的吸收,增加腎髒對鈣的排泄,繼發甲狀旁腺功能障礙,以及性激素的產生。長期使用肝素會出現骨質疏鬆,具體機製未明。

症狀

1.疼痛

疼痛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最主要的症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原因是由於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導致骨小梁的破壞、消失、骨膜下皮質骨的破壞均可引起全身骨痛。另外,由於骨質疏鬆其骨的承重能力明顯下降,而肌肉必然承受更多的力,長久必然引起肌肉疲勞、勞損,從而產生肌肉及肌膜性疼痛,尤以腰、背部為甚。

老年骨質疏鬆症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伸肌為了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後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症。若壓迫脊髓、馬尾神經還會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高縮短、駝背

它是由於骨質疏鬆造成椎體變形而引起的,也是臨床上的重要體征之一。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鬆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2厘米左右,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毫米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厘米。

3.容易骨折

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後果是骨折。在臨床上主要發生在富含鬆質骨的區域,主要在髖部、胸腰椎、橈骨遠端、肱骨近端及踝部。其中尤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由於骨折後必須要臥床,故容易發生肺炎、靜脈炎、泌尿係統感染及心腦血管異常,據國外報導有10%~20%的病人在發病第一年內死亡,一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