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懷孕和生產(2 / 3)

2.陰道

妊娠期充血水腫呈紫藍色,黏膜增厚,皺襞增多,結締組織疏鬆,平滑肌細胞肥大,陰道變軟,伸展性好。妊娠後陰道上皮通透性增高以及宮頸腺體分泌增多,故白帶增多。但是,如果分泌物的量非常多,而且有異味,甚至出現外陰瘙癢就要就醫,以免影響胎兒發育。陰道上皮細胞含糖原增加,乳酸含量增多,在陰道杆菌作用下,使陰道呈酸性,不利於致病菌的生長,可防止細菌感染。

3.輸卵管

妊娠期輸卵管會伸長,但肌層並不增厚。黏膜上皮細胞變扁平,在基質中可見蛻膜細胞。有時黏膜呈蛻膜樣改變。輸卵管明顯充血。

4.會陰

皮膚色素沉著,血管多充血,淋巴管擴張,結締組織變軟,伸展性增大,有利於分娩。

5.卵巢

妊娠期卵巢增大,停止排卵,早孕時一側卵巢可見到妊娠黃體,主要維持妊娠作用。妊娠黃體在10周前開始萎縮,其作用由胎盤所代替。

6.乳房變化

乳房於妊娠早期開始增大,充血明顯,變得越來越鬆軟。孕婦自覺乳房發脹或偶有刺痛,淺靜脈明顯可見。妊娠期雌激素促使乳腺增生,孕激素使乳腺泡發育,使乳房逐漸增大。乳頭、乳暈由於色素沉澱的增加顏色開始變深,乳頭周圍皮脂腺肥大隆起。妊娠期間胎盤分泌大量雌激素及孕激素,刺激乳腺腺泡發育。乳腺發育完善還需垂體催乳激素、胎盤生乳素以及胰島素、皮質醇、甲狀腺激素等的參與。已知乳腺細胞膜有垂體催乳激素受體,細胞質內有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在妊娠末期,尤其在接近分娩期擠壓乳房時,可有數滴稀薄黃色液體溢出稱初乳,但正式分泌乳汁需在分娩後。

◎循環係統的變化

1.心髒變化:妊娠期心髒負擔增加,心肌肥大、心率增快、心搏出量增加20%~30%。妊娠晚期由於子宮增大,橫隔上升,心髒向左移位,心濁音界擴大,血流量增多,使大血管扭轉,較多孕婦在心尖部及肺動脈區可聽到柔和的吹風樣Ⅱ級收縮期雜音。肺動脈瓣第二音增強,產後逐漸消失,心電圖一般無特殊變化。若屬有心髒病,易發生心功能不全。心髒容量從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約增加10%,心率於妊娠晚期每分鍾增加10~15次。

2.心搏量:妊娠期心搏量隨妊娠月份而遞增,到妊娠32周最明顯,一直持續到妊娠末期增加30%~45%,平均約增加1500毫升,維持此水平直至分娩。心搏增加包括血漿與紅細胞的增加,血漿增加為40%~50%,血漿約增加l000毫升,而紅細胞增加較少,為18%~30%。血液相對稀釋。

3.血液:孕婦血紅蛋白有輕度降低,除了血液稀釋的緣故外,往往伴有缺鐵性貧血,如補充鐵劑可糾正貧血。白細胞從早孕開始在整個妊娠期間較未孕婦女增多,妊娠末期白細胞可上升至1.0~1.5萬/立方毫米,主要為中性多核白細胞增加。血漿纖維蛋白原比非孕期增加約50%。孕婦血清總蛋白較正常非孕婦婦女低,主要是白蛋白減少而球蛋白增多之故。妊娠期血沉增快,最高可達50~60毫米/小時,與血纖維蛋白原及球蛋白增多有關。血小板數量、形態及功能無明顯改變,凝血時間無變化。有人報告血小板計數稍有減少,認為與血液稀釋有關。血液黏稠度增加,處於高凝狀態,易引起血管內凝血。

4.血壓與靜脈壓:妊娠期由於外周血管擴張,胎盤動靜脈短路,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孕婦血壓可有收縮壓不變,舒張壓降低。因盆腔流至下腔靜脈的血量增加,而增大的子宮又壓迫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孕婦可出現下肢、外陰靜脈曲張或痔。

◎內分泌係統的變化

1.腦垂體:妊娠期腦垂體前葉增大,血流豐富,促甲狀腺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促性腺激素,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促卵泡成熟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由胎盤絨毛所分泌的大量雌激素與孕激素,通過丘腦下部的負反饋作用而被抑製,故妊娠期間卵巢無成熟卵泡,也不排卵。妊娠後期垂體生乳素分泌增加,促進乳腺發育,分娩後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催產素來自垂體後葉,神經反射可引起催產素釋放,雌激素可增加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性,而孕激素有抑製催產素的作用。催產素使子宮收縮促進分娩。

2.甲狀腺:妊娠期由於腺組織增生和血運豐富,甲狀腺呈均勻增大,約比非孕時增大65%。受大量雌激素影響,肝髒產生的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增加2~3倍。血循環中的甲狀腺激素雖增多,但遊離甲狀腺激素並未增多,故孕婦通常無甲狀腺功能亢進表現。孕婦與胎兒體內的促甲狀腺激素均不能通過胎盤,而是各自負責自身甲狀腺功能的調節。甲狀腺在產後6周恢複正常。

3.腎上腺:妊娠期腎上腺肥大,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和醛固酮增加。調節體內的糖、蛋白質和水鹽代謝。

◎呼吸係統的變化

妊娠期橫隔上升,肺底上移,胸腔橫徑增大,通氣量增加,但肺活量無改變。孕婦以胸式呼吸為主,次數改變不大,但呼吸較深。妊娠期肺功能的變化有:

1.肺活量無明顯改變,通氣量每分鍾約增加40%,主要是潮氣量約增加39%,殘氣量約減少20%,肺泡換氣量約增加65%。

2.上呼吸道黏膜增厚,輕度充血水腫,使局部抵抗力減低,容易發生感染。孕婦鼻、咽、氣管等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消化係統的變化

妊娠早期常有食欲缺乏、惡心、嘔吐、偏食害口等早孕反應,約在妊娠12周後逐漸消失。唾液腺分泌增加可有流涎現象。由於賁門括約肌鬆弛,胃內容物逆流到食道下部,可產生燒心感。胎盤產生的大量孕激素使胃腸平滑肌張力減低、蠕動減弱,胃酸分泌減少,因此有腹脹或便秘。妊娠期代謝增加,肝血流量稍有增多。肝功能基本無明顯變化,血清總蛋白稍低,血清膽固醇增加,堿性磷酸酶增加。妊娠期膽囊膨脹,張力低,排空時間延長,膽道平滑肌鬆弛,膽汁稍黏稠使膽汁淤積。妊娠期間容易誘發膽石病。

◎泌尿係統的變化

腎髒在妊娠期稍有增大,由於負擔增加,腎血流量自妊娠中期至足月可增加30%~50%,腎小球濾過率也會隨之增加,有時超過腎曲管的再吸收能力,可出現生理性糖尿。

輸尿管在妊娠期由於受神經體液變化的影響,輸尿管增粗,肌張力降低,蠕動減弱,尿流緩慢,且右側輸尿管受右旋妊娠子宮壓迫,加之輸尿管有尿液逆流現象,孕婦易患急性腎盂腎炎,以右側多見。增大的子宮或胎頭壓迫膀胱可有尿頻、尿急現象發生。

◎新陳代謝的變化

1.蛋白質

妊娠期間母體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體內蛋白合成增加而分解也變得旺盛,總的合成大於分解,呈正氮平衡狀態。孕婦體內儲備的氮除供給胎兒生長發育及子宮、乳房增大的需要外,還為分娩期消耗作準備。

2.脂肪

妊娠期腸道吸收脂肪能力增強,血脂增高,脂肪能較多積存。妊娠期能量消耗多,糖原儲備減少。若遇能量消耗過多時,體內動用大量脂肪使血中酮體增加,發生酮血症。孕婦尿中出現酮體多見於妊娠劇吐時,或產婦因產程過長、能量過度消耗使糖原儲備量相對減少時。如果在分娩過程中產程過長,脂肪氧化不全可產生酮體,發生酸中毒。

3.碳水化合物

妊娠期胰島功能旺盛,分泌胰島素增多,使血循環中的胰島素增加,故孕婦空腹血糖值稍低於非孕婦女,做糖耐量試驗時血糖增高幅度大且恢複延遲。已知於妊娠期間注射胰島素後降血糖效果不如非孕婦女,提示靶細胞有拮抗胰島素功能或因胎盤產生胰島素酶破壞胰島素,故妊娠期間胰島素需要量增多。

4.礦物質

胎兒生長發育需要大量鈣、磷、鐵。胎兒骨骼及胎盤的形成,需要較多的鈣,妊娠末期的胎兒體內含鈣25克,磷14克,絕大部分是妊娠最後2個月內積累,至少應於妊娠最後3個月補充維生素D及鈣,以提高血鈣值。在妊娠晚期,胎兒除了造血之外,其肝髒與脾髒還需要貯存一部分鐵以供給不斷增加的需鐵量。隻靠在食物中吸收以及動員母體中貯存的鐵,常不能滿足需要。如鐵攝入量不足,孕婦可發生缺鐵性貧血。

妊娠期胎兒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和磷,而維生素D促進鈣、磷的吸收,如果孕婦攝入的鈣、磷和維生素D的量不足,可使孕婦肌肉痙攣,甚至患骨軟化症。

5.水和電解質

因孕婦體內雌激素和醛固酮增加,故水鈉瀦留可造成水腫。孕婦體重每周增加0.5千克以上時應考慮有隱性水腫。

◎其他

1.神經係統:妊娠期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孕婦常有嗜睡、頭暈、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畏寒等表現。

2.皮膚:妊娠期皮膚色素沉著,以乳頭周圍、外陰部、臍周圍及臍下正中線色素沉著明顯。以額部及麵頰部出現的棕色斑,被稱為妊娠斑。腹壁及乳房皮下彈性纖維斷裂出現的裂紋,稱為妊娠紋,新鮮的妊娠紋呈紫紅色,陳舊的為白色。有人出現妊娠斑、痤瘡等,而有的人反而皮膚越來越好,這些和激素的分泌都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