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懷孕和生產(1 / 3)

一、孕前檢查

孕前檢查是指夫妻準備生育之前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以保證生育出健康的嬰兒,從而實現優生。孕前檢查,夫妻雙方都應該進行,尤其是作為準媽媽,需要了解的身體數據還有很多。

◎檢查項目

1.血常規:看是否存在貧血。

2.營養狀況:是否有鐵、鈣、維生素及其他重要微量元素的缺乏。因為懷孕後巨大的物質消耗要求母親有充足的儲備,才能源源不斷地補充供給,否則可能引起胎兒骨骼發育異常,母嬰貧血或者嬰兒先天性貧血等疾病。

3.肝功能:排除肝炎的可能,防止出現母嬰傳染。

4.心電圖:判斷有無心率不齊等症狀,確保心髒承受妊娠和分娩的艱巨任務。

5.胸部X光片:看有無肺部感染以及其他潛在的不適合妊娠的問題。

6.病毒檢測:主要是檢查近期是否有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的感染。對於正常人這些病毒的感染基本不會有異常反映,但是對於妊娠來講,它們均可以導致胎兒畸形。

7.腎功能:看腎功能是否正常,同時排除可能存在的比較隱蔽的危險,如慢性腎炎等疾病。

孕育專家提醒:這些檢查,對於準備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來說,就像新車在進行長途旅行之前做全麵檢修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妊娠和分娩對於女性身體來說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考驗,因此女性朋友們要做到有備無患。

◎檢查對象

1.沒有做過婚檢的。

2.夫婦雙方或一方有家族遺傳病史,有慢性疾病,有傳染病。

3.女方年齡大於30歲。

4.有不良產史,如習慣性流產、死胎、死產、智力低下兒。

5.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夫婦。

6.夫婦雙方工作生活中接觸不良因素,如接觸放射性物質、化學農藥、有害環境等。

7.有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吸煙、酗酒、藥物成癮、偏食等。

8.飼養寵物的人。

二、受精的原理

受精是指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通過性交使精子射入陰道後,精子沿女性生殖道向上經宮腔移送到輸卵管。卵子從卵巢排出後大約經8~10分鍾就可以進入輸卵管,經輸卵管傘部到達輸卵管和峽部的連接點處(輸卵管壺腹部),並停留在壺腹部(人類卵細胞與精子結合的部位大多都是在輸卵管壺腹部)。如遇到精子即在此受精。

受精後約第6~8天開始著床,至第11~12天完成。一般著床於子宮體後壁比前壁略多,中線多於側壁。卵子在受精後的2周內稱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後的第3~8周稱為胚胎,第8周末起稱為胎兒。

◎過程

1.精子獲能和頂體反應

當精子接觸卵周的卵膜或透明帶時,特定地與卵膜上的某種糖蛋白結合,激發精子產生頂體反應。頂體外圍的部分質膜消失,頂體外膜內陷、囊泡化,頂體內含物包括一些水解酶外逸,然後進一步穿越卵膜。

精子穿越卵膜時,精子先疏鬆附著,不受外界溫度幹擾,黏著期間,頂體內膜上的原頂體蛋白轉化為頂體蛋白,頂體蛋白有加速精子穿越卵膜的作用。然後再牢固地結合,能被低溫幹擾。

2.卵子的激活

精子一旦與卵子接觸,卵子本身也會發生一係列的激活變化。表現為皮層反應,卵質膜反應和透明帶反應,從而起到阻斷多精受精和激發受精卵進一步發育的作用。皮層反應發生在精卵細胞融合之際,自融合點開始,皮質顆粒破裂,其內含物外排,由此波及整個卵子的皮層。卵質膜反應是卵質與皮質顆粒包膜的重組過程。透明帶反應為皮質顆粒外排物與透明帶一起形成受精膜的過程,卵膜與質膜分離,透明帶中精子受體消失,透明帶硬化。

3.精卵融合

精卵細胞融合時首先可以看到卵子表麵的微絨毛包圍精子,可能起定向作用,隨即卵質膜與精子頂體後區的質膜融合。精子頭部進入卵子細胞質後即旋轉180°,精子中段和尾部不久退化和被吸收。卵子細胞核在完成兩次成熟分裂之後,形成雌性原核。雌、雄兩核膜融合成一個,核膜消失,僅染色體組合在一起,以建立合子染色體組,受精至此完成。

三、懷孕的跡象

◎自我感覺

1.月經停止:這是一般人最常注意到的懷孕預兆,隻要是一般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月經周期正常,在性行為後超過正常經期2周,就很有可能是懷孕了。

2.乳房有刺痛、膨脹和瘙癢感:這是懷孕早期的生理現象,此外,還會有乳暈顏色變深、乳房皮下的靜脈明顯、乳頭明顯突出等變化。

3.飲食上的變化:喜歡吃酸的東西或是飲食嗜好產生變化,更多的人是惡心,厭食。

4.尿頻:懷孕第三個月時,因為膀胱受到日益擴大的子宮的壓迫,使得膀胱的容量變小,常會有尿頻的現象發生。

5.皮膚顏色有變化:可能會產生皮膚色素沉澱或是腹壁產生妊娠紋,還有的人臉上有妊娠斑,尤其懷孕後期更為明顯。

6.常有惡心、嘔吐的感覺:幾乎很多懷孕初期的孕婦都時常會有惡心、嘔吐的感覺,尤其是在一天的剛開始。這些症狀都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的症狀相當輕微,有的則是很嚴重。如果惡心、嘔吐的非常厲害,就需要就醫,嚴重者可引起電解質紊亂,體內會出現酸中毒現象,這會影響胎兒的發育。

7.陰道黏膜變色:懷孕初期,陰道黏膜可能會因充血而呈現出較深的顏色。同時陰道分泌物增多。

8.容易疲倦:懷孕初期容易疲倦,常常會想睡覺。妊娠後期也容易疲倦,尤其是臨近分娩期。

◎醫師診斷

1.腹部變大:在懷孕第三個月的時候,腹部便明顯地增大了,但在未確定懷孕之前,也有可能是因為腹部有腫瘤或是體重急劇上升的緣故,而使得腹部變大。所以此時必須做進一步的檢驗,才可確定有無懷孕。

2.可摸到胎兒的形狀:這也是一種可靠的懷孕症狀之一,通常是在第四或第五個月左右,亦可感覺到有胎動。但切記要小心別把腹部腫瘤當成胎兒的形狀,還是需要再請醫師做下一步更正確的判斷。

3.子宮頸變軟,子宮變成圓球形:這必須由醫師內診得知,偶爾子宮會有無痛性的收縮,用手去觸碰腹部,即可感應到變化。

4.懷孕的測試:如果月經已經遲了兩周以上沒有來,可以做尿液HCG檢查,隻要5分鍾的時間,就可以檢查出有沒有懷孕。但準確度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界定為子宮內懷孕,因為除了受孕者的尿液中會含有人類絨毛性腺激素(HCG)之外,其他例如子宮外孕、葡萄胎、絨毛膜癌等,在做此項試驗時,也會產生正反應,所以尿液中HCG檢查也隻能作為醫師評斷有無懷孕的參考。

◎確定懷孕

1.透過B超可看見胎兒輪廓:但在懷孕6周即可確定懷孕之位置及胎兒心跳,懷孕12周以後即可以利用超音波,觀察胎兒的各項結構。

2.聽到胎兒的心跳聲:懷孕12周即可明確用胎兒胎心檢測儀聽到,第18~20周時,可以用胎心音筒聽到胎兒的心跳聲音,每分鍾是120~160次。

3.感覺胎兒的活動:懷孕第五個月的時候,會感覺胎兒在子宮內活動,即所謂胎動。

四、母體的變化

妊娠期,母體除維持自身的需要外,還要供給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並為分娩做好準備,這樣就會使母體各係統都發生一係列適應性變化。了解妊娠期母體變化,有助於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對患有器質性疾病的孕婦,應根據妊娠期間所發生的變化,考慮能否承擔妊娠,為防止病情惡化盡早采取積極措施。

◎性器官的變化

1.子宮

⑴子宮體:女性在懷孕期間子宮逐漸增大變軟。隨著胎兒生長發育逐漸增大,子宮由非孕時(7~8)厘米×(4~5)厘米×(2~3)厘米增大至妊娠足月時35厘米×25厘米×22厘米;子宮重量增加,足月妊娠比非妊娠時子宮體重增加20~25倍,達1000克左右;子宮腔容量增加近1000倍,達4000~5000毫升;子宮動脈由非孕時的彎曲狀至妊娠足月時變直,以適應胎盤內絨毛間隙血流量增加的需要;子宮壁厚約2.5厘米,其中肌纖維交叉,有豐富的血管,子宮收縮時,血管受壓,可有效地控製子宮出血。

⑵子宮頸:子宮頸在妊娠後由於肌纖維、血管、結締組織增生肥大,呈紫藍色、變軟。子宮頸管腺體增生,分泌旺盛。此時分泌物的量增多且變得黏稠,可形成黏液栓堵塞宮頸,以防止細菌侵入子宮腔。宮頸鱗狀上皮交接部外移,宮頸表麵出現糜爛,為假性糜爛。臨近預產期時宮頸變短並輕度擴張。

⑶子宮峽部:子宮峽部位於宮體與宮頸之間最狹窄的部位。非孕時長約1厘米,妊娠後變軟,妊娠10周時子宮峽部明顯變軟。妊娠12周以後,子宮峽部逐漸伸展拉長變薄,擴展成為宮腔的一部分,臨產後可伸展至7~10厘米,此時稱為子宮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