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跨越野蠻進入文明,在不斷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對美的理解和需求,使得人們開始向往美,依戀美。性的活動既是一種生物本能,也是人類的高級活動,其對美的要求和對自身身體的認識在性行為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21.1概述

性審美是指伴隨性快感而產生的鑒賞心理,它是人類性吸引與性行為的精神動力,也是人類寶貴的藝術文化享受,及繁榮文化的巨大源泉。為能更好地把握性審美的精髓,先來理解什麼是“美”?

在《教育大詞典》中對“美”的解釋是:“由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諧性、最佳狀態等審美屬性所引起的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當審美對象以聲、色、形、質、味、嗅等對審美主體的感官產生刺激時,審美主體便會產生一種生理上的快適感受。快感是美感的基礎,但快感還不等於美感。快感僅是一種生理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適。而美感則是一種高級神經係統具有一定社會內容的心理過程,是人類所特有的情感活動,是審美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愉悅,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性愛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命活動,它是人體深層次的生命衝動、熾烈的生命活力的充分展現,是人的生命本質力量的體現。如果性活動中沒有美的引導和升華,人沉湎於低級欲望的快感享受,兩性之間就隻剩下與動物相類似的性本能。所以,性愛必須與美相結合,性美學的研究必須建立以性生物學、性生理學、性心理學、性社會學和美學所組成的一個綜合的、全麵的和多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理論體係,以此指導人們應用這一理論體係在性活動中,體驗和創造生活的美、生命的美,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整個社會的性文明水平。

審美主體通過對審美對象的各種感性狀態的把握,才有可能產生美感,當審美對象以兩性主體的美,包括男性美和女性美對審美主體的感官產生刺激時,審美主體便會產生一種生理上的快樂感受。快感僅是一種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樂。生物學意義上的快感作為生理機能的反應,某些動物也會產生。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僅有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能把這種快感上升為美感,這種為人類所特有的情感活動,是人具有的高級神經係統在一定社會內容中的心理過程,是審美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愉悅,具有豐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現代社會由於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

21.2性愛美之本質和特征

21.2.1性愛美之本質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與美是兩個緊密聯係的元素。對男女兩性的完美性、和諧性所引起的一種愉悅情感就是愛與美的最好結合。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將美分解為3類即: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其中自然美是一種純自然產生的美感,毫無任何其他的修飾,如我國戰國時期辭賦家宋玉曾對楚國女性人體自然美作過如此描述:“天下之佳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所有這些描述無不體現出女性的自然美。而社會美則是在社會生活中顯露出來的美,各類人際關係交織構成了整個社會,在人際交往中無處不體現出人的社會美,如道德美、人性美、氣質美、服飾美、性格美等,社會美體現了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量與才能。藝術美則體現的是藝術作品之美,通過人的藝術創作將其自然美和社會美呈現給大家。所以自然美和社會美都是藝術美的創作源泉,其實就是將自然美和社會美理想化、典型化,再經過藝術加工,使自然美與社會美得到升華,從而產生出比生活更美、更普遍、更永久的意義。

從美的本質上來看,是勞動創造了一切美好的東西,當人類為了生存開始改造自然,讓它為其服務並支配自然界時,就產生了審美現象。如人類從最初的赤手空拳到使用工具來抗擊野獸,再到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和意誌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造,由粗糙到精細,還加上一些裝飾物,這樣製造出來的工具不僅實用,還能引起人們的喜愛和愉悅,這就是愛與美的結合。所以,美的本質標誌著人類實踐對世界的改造。

一般來講,美與愛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係。凡是美的東西,都能引起人們的愛慕、愛戀之情,讓人感到可愛;而可愛的又總是美的。美的事物,人們會珍惜它,愛護它,欣賞它,讚美它,感覺越美的,愛得也就越深。感觸到美而產生愛的情感,是一種溫馨的、美妙的情感,會給人帶來無限的美好感;由於愛而產生美的情感,能引起我們身上的溫柔友愛的情緒。

性活動之所以是美的,就在於男女雙方通過互愛而產生的性結合過程中,能顯示出雙方美好的理想、溫柔的情感、良好的願望,使性活動具有了正麵的審美意義與價值;同時,在性活動中,雙方不僅通過對方來表現和完善自己的生命本質力量,同時又體現出兩性結合的新的本質力量,使人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本質、生命的本質,直觀到人的本質力量活生生的形象,享受到由此產生的生命樂趣,真誠地體驗到生命之美。所以,由愛而產生的性活動是美的,性愛美是人的生命本質力量的情感化、美化。

人類自有了兩性便就產生了性欲和性美,通過兩性在生理自然屬性上的相互吸引而產生性欲;而由兩性主體的美即男性美和女性美以及兩性關係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性愛美與愛情美。馬克思曾說過:“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麵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秉賦和能力、作為欲望存在於人身上;另一方麵,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製約的和受限製的存在物,就是說,他的情欲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於他的對象而存在於他之外的;但是,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這就等於說,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本質、自己的生命表現的對象;或者等於說,人隻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

人的性愛活動,是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生命活動。一般動物的性愛活動是依生物規律而進行的簡單的生命繁殖過程,它是純生物的、本能的。人高居於其他一切生物之上,人類的性愛活動,因人具有的智力、意識、感情而充滿人性的特點。人的生命本質力量,不僅包括生理的力量,也包括精神的力量。這就使得性愛將性欲與愛情和諧統一起來,從而達到生理與心理的完善結合,靈與肉的完美合一。這種和諧、融洽而激起的審美體驗,就是性愛美感。性愛美的本質內涵就在於此。

21.2.2性愛美的特征

性愛美的特征主要是依據美的特征而表現出來,美的特征主要包括兩個方麵:形象性和感染性。形象性是指客觀對象能為人類感官直接察覺的那種性質,如形狀、聲音和色彩等。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通過眼耳等視聽感官來欣賞美的形象性。如通過視覺可以領略男性或女性的容貌美、體形美;通過聽覺可以欣賞男性或女性嗓音的美;通過視聽可以感受到舞蹈、戲劇、影視等表現兩性情愛美的藝術魅力。感染性是指客觀對象能喚起人類愉悅、歡快的感受。這種愉悅歡快的感受首先是生理層麵上的一種快感,如動聽的音樂、鮮豔的花朵、壯麗的河山等都能給人以快樂的感受。其次是心理層麵上的愉悅,如華麗的曲線、勻稱的身材、美妙的詩句、精美的藝術作品等都會令人心曠神怡。

在美的本質基礎上,由於兩性差異的存在而相互吸引,從而產生性愛美。性愛美的本質雖來源於美的本質,但又不同於它。除了形象性和感染性外,還有情感性。性愛美的形象性通過人的視聽、觸覺等感官由主體感受,如通過聽覺傾聽異性的聲音,通過視覺欣賞異性的身體、服飾和行動等,通過觸覺如撫摩、擁抱、接吻、性交等體驗異性的美妙。在性愛美中由於觸覺的參與使兩性之間的愉悅感和快感大大增強。性愛美的感染性則是與生理因素保持著較多的聯係。當一個人進入青春發育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到一定階段時,在體內激素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對異性的要求,產生性衝動和性吸引,產生基本的生育本能,以延續人類種族。然而,當一般性愛上升到愛情層次時,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是無法估量的。性愛美的情感性則是通過人的心理、精神和思想共同作用,感受對某客觀事物的喜愛與厭惡,並賦於很多感情色彩。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在情感、愛情的作用下,別人眼裏再不好的東西,戀人看來都是美好的,並能喚起他(她)的喜愛、愉悅之情。

21.3影響性審美的心理因素

男女兩性在審美情趣與作用上互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通過形體、容貌、聲音、語言、氣味、姿態、服飾、風度、氣質等對審美主體產生大量複雜的刺激信息。審美主體往往需要通過高級感官和低級感官協調配合,多方麵地感受審美對象的特性,才能產生豐富生動的美感。審美和其他形式的認識活動一樣,也必須以對審美對象的感覺為基礎,隻有通過感覺,審美主體把握了審美對象的各種感性狀貌,並通過一係列的心理活動,才有可能產生美感。

21.3.1影響性審美的心理因素

性審美活動是性審美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狀態。在這種狀態中離不開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一係列心理活動,也離不開注意、興趣、動機、情緒、意誌等心理傾向性和能動性,同時也與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智能等個體心理特征有關。因此,概括來說性審美活動涉及的基本心理因素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方麵,這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一)性審美感知

性審美感知是指審美對象刺激人的各種感官而引起相應的感覺及與之而來的知覺的綜合活動。感知是審美活動的先導,人的視、聽、嗅、味、觸等感受器和神經通道、大腦皮層的感知覺中樞3個部分組成了人的感知覺器官,能夠接受、傳導、加工、分析外界的各種信息。其中視、聽為高級感官,在性審美活動中起著主要作用,當然也不能否認嗅、味、觸在性審美活動中的輔助作用。撫摸、擁抱、接吻等性接觸中所產生的美感,便與嗅、味、觸感官直接相關。但應該看到,性審美感知並不隻是產生單純的心理效應,它同時折射出豐富的社會曆史內容。人的感官雖也受生理欲望的影響,但在人類長期的審美實踐中,積澱、凝結著文化曆史的因素,逐漸擺脫了狹隘的動物生存功利性,而演化成了具有社會性的感覺器官。視、聽與嗅、味、觸等相比,之所以能成為主要的審美器官,也在於它們在更大程度上擺脫了動物性,能夠接納更多的信息,拓寬了視野,積澱了更深遠的社會曆史內容。審美感知和一般感知不同,它往往蘊含著主體的情感,並使之表現和陶冶的強烈渴望。性審美感知中交織著更多的情感、想象、理解,以及個體的理想、情趣、個性等社會實踐經驗與生活閱曆諸因素。

(二)性審美想象

性審美想象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對象的刺激下,在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動過程。它與表象不同,形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頭腦中的再現,而想象所形成的形象是新的,是想象者沒有直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性審美活動中,想象是審美主體憑借審美感知直觀從審美對象身上所獲得的形象和審美主體從過去的經驗中所獲得的其他表象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種心理活動。由於審美主體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水平的不同,想象能力和想象內容也不相同,所獲得的審美感受也就不同。在性審美活動中,聯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它通過欣賞者由人、事、景等的觸發,而喚起過去的相關記憶,並循著特定的情感邏輯,使得相同、類似的情景相互交融,形成含蘊豐富的意象。如在《聖經·舊約》中的《雅歌》有一位熱戀中的男子對她鍾情的女子想象:

“你的雙乳就像一對小鹿,

在百合花叢中覓食,

孿生於一母。

我要留在你那香脂山之上,

那芬芳四溢的山崗,

直到晨風拂煦,

暗夜消逝的時光。

……

你像椰棗樹一般婆娑多姿,

你的雙乳就像樹上豐滿的果實。

我要攀上這椰棗樹,

采摘它的果實。”

正是由於這種豐富的想象力,特定角色在情人眼裏才更加鮮明生動,近乎完美無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才具有性吸引力。所以審美想象不同於一般想象,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審美想象不帶直接的功利目的,並伴隨著愛憎好惡等情感活動。想象在性審美過程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不恰當的想象,也會產生心理偏倚。

(三)性審美情感

性審美情感是指審美過程中直接產生的知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主觀情緒的反映。情感不是對客觀對象本身的反映,而是主體和對象之間某種關係、主體對客觀對象的一定主觀態度的反映。這種態度與人的需要、要求、理想密切相關。對象與主體需要的不同關係,產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又驅使主體采取不同的活動。審美中的情感活動與對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聯係,審美對象引起的感覺、知覺、表象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覺、表象基礎上進行的想象活動,更推動了審美的情感活動。隨著主體立場觀點等主觀條件的不同,主體與對象的客觀利害關係的不同,具體的情感也就會有所不同。性審美中的情感,是性審美的產物,反過來又對性審美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性審美理解

性審美理解是指在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認識基礎上產生的理性認識活動,是使審美感受獲得理性品質的心理因素。在審美活動的全過程中有兩種理解因素:審美的前提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其中審美的前提性理解與審美主體的審美經驗、審美修養、文化知識、審美標準和世界觀等主觀因素有密切關係,它是美感產生和深化的基礎。而真正的審美理解是情感性理解,它是審美感受過程中的理解,其特點是:不以概念和抽象論證、邏輯推動等形式出現,一切理性的認識都化作情感,在情感中得到顯現。審美主體的修養、個性等,都化成了情感,直接表現為對審美對象所采取的好、惡、愛、憎的傾向和態度。審美的情感性理解是建立在大量審美實踐和經驗基礎上的,在性審美中,情感理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避免產生性審美偏差的重要保證。

21.3.2性愛中的審美感受

審美活動中,客觀存在的美在審美主體身上所引起的愉悅感受和欣賞、評價等心理活動與心理過程,又稱審美感受。在性審美領域中,美感是由性審美對象身上客觀存在的美在審美主體心中所引起的喜悅、欣賞心理及對其做出審美評價的心理過程。廣義的美感又指審美意識,即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它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麵和各種表現形態。廣義的美感在性審美領域中,即指審美意識。

(1)美感具有直覺性當人們接觸到美的事物時,往往無需經過認真的思考、邏輯的推理或理論的論證,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美感之所以具有這種直覺性,一方麵是因為審美對象總是具體可感的;另一方麵是因為人們的審美經曆總能在大腦中留下記憶,將審美經驗儲存起來,長期的審美習慣還可以形成條件反射,這樣,當美的信息一經傳入人的大腦,馬上就能喚起審美記憶,加上審美條件反射,美感就產生了。美感的直覺性並非意味著美感中沒有絲毫理性的東西,實際上,美感是以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

(2)美感具有情感性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好惡愛憎,充滿了情感色彩,性審美中更是如此。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點決定的。美感的情感性也並非是脫離思想理智的孤立情感,而是湧透著理性,經過了理智引導與規範的情感。特別是在性審美中,隻有理性和情感統一起來的美感,才是性審美健康的保證。

(3)美感具有個體差異性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們在欣賞美的時候,麵對著同一個審美對象,各人所產生的審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對同一個審美對象,時間、空間不同,也會產生出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就是審美活動中的個體差異性,或叫做美感的主觀性。審美活動中的這種個性差異,完全是由審美主體包括審美能力、文化藝術修養、生活經驗、思想感情、道德觀念以及特定的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在內的主觀條件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審美活動也是對審美主體的一種檢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都會在審美活動中充分地表現出來,在性審美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4)美感還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的特點審美感受既受審美主體個性差異的影響,又受審美主體所處時代、民族、階級等社會條件的製約。所以,除美感的個性差異外還具有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特性,這便是美感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階級性。審美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必然要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習俗等因素的製約與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習俗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到審美實踐中,就表現為美感的時代性。美感的民族特點同樣是非常明顯的。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同一民族成員受到這些相同條件的影響,必然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某些共同的因素來,而這些因素對於其他民族來說,就構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階級差異同樣會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來。

(5)美感具有共同性審美活動中盡管存在著個體的、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差異,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差異絕對化。事實上,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審美主體,對同一審美對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審美感受,這便是審美活動中的共同性。產生這種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審美對象來看,有些審美對象本身沒有或較少階級、民族或時代的差異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傾向比較淡薄或隱晦的藝術作品等;就審美主體來看,即使分屬於不同的階級,但因為生活在同一時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審美趣味、習慣與理想。不同時代的人們固然具有不同的審美意識,但審美意識作為人類一種曆史發展的產物,它仍有曆史繼承性的一麵。民族與民族之間也是既有差異也存在著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因素。

21.4性愛美的審美標準

性審美是伴隨性感而產生的鑒賞心理,是人類性吸引與性行為的精神動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藝術、文化享受,乃至繁榮文化的巨大源泉。

21.4.1性愛美標準的普遍性

對一切美好的事物來說,美都是客觀的、真實的,它能讓人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種愉悅和舒適,因而這種審美標準也有其一定的普遍性,存在著超越時代、超越民族乃至超越階級的共同性和一致性,而性愛美的審美標準亦是如此。如在服裝方麵,我國自20世紀20年代起開始製作出旗袍,由於該服裝能充分展示女性的體態美和曲線美,很快便受到女性的青睞,並在全國範圍內流行開來,經久不衰。到30年代,旗袍幾乎成了我國女性的標準服裝。從學生到工人、公司職員,從民間婦女到達官顯貴的太太,甚至在交際活動和外交場合都要穿著旗袍,以示女性的優美體態。隨著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上升,旗袍在國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許多他國女子紛紛仿效穿。時到今日,旗袍在國內外仍然受到女性的喜愛。還有就是產生於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淘金潮時期的牛仔褲,開始時隻是礦工們的工作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該服裝的包容性極強,那種運動型、開放型以及略帶野性的美,給人以休閑、輕鬆和平等的感覺,它不僅穿越時空,還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差別,故很快便風靡世界,受到男女老幼的歡迎。青少年可穿出青春活力的美,中老年穿上則能顯出灑脫幹練的美;老百姓穿出它的無拘無束,上層人士穿出它的平易近人;有人在休閑時,有人在工作時都要穿上牛仔服瀟灑一番。除此之外,西服也是世界比較流行的,無論是出席宴會,還是正式的外交場合,還是各種大型會議,都要穿上西服,打上領帶,以示莊重、嚴肅,以及身份地位等。

在人體身高方麵,對男女的身材高矮也有一定的標準趨同性。比如要求男性高於女性,這樣的夫妻搭配似乎才合乎美的標準,試想如果一個矮個子的男人給一個高個子的女人打傘遮陽,或是一個矮個子的男人與一個高個子的女人跳舞的話,給人的感覺會很別扭。所以,在男女選擇對象時,女性都願意找一個比自己高些的男性為伴,而男性也願意找一個比自己矮些的女性為伴。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常到這樣的描述:“她抬起頭,深情地看著他的眼睛……”至於那些經典的愛情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和《牡丹亭》等,書中這些男女之間為衝破封建牢籠,忠貞不渝、至死不悔,始終保衛自己的愛情,這些生動的描述不僅引發了眾多同情的眼淚和審美情感,而且穿越時間隧道,跨過幾個時代,直到今天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