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奴隸社會雖然沒有係統化、體係化的性倫理學,但是性道德思想卻豐富多彩。這些關於性關係、性道德的理論思考,為西方現代性倫理學提供了思想資料來源,成為西方性倫理學的發端。
中世紀的歐洲,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道德意識形態是基督教倫理學。基督教倫理學有兩大支柱:“上帝中心論”和“禁欲論”。“上帝中心論”宣揚上帝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是至高、至美、至仁、至義的神靈,它有“負荷一切,維護一切,創造一切,養育一切,改造一切”的能力。人們對上帝必須絕對信仰,頂禮膜拜。道德是上帝給人間的立法,道德的全部價值在於服從上帝。
因此,基督教倫理學也可以看作是以“上帝中心論”為內核的一種禁欲主義性倫理學。比如,宗教性倫理學認為生殖目的以外的性交是情欲驅動下的罪惡,唯有以生殖為目的的性交才是合乎道德的,但這種性交必須降低到最低限度。
宗教性倫理學宣揚性神秘、性禁錮,它壓製人的正常生理機能,剝奪人們享受性愛的權利;它歧視婦女,違反人性,給廣大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造成了歐洲中世紀社會生活的黑暗。
資產階級在反封建鬥爭中,以自己的人性論為武器向宗教禁欲主義展開了猛烈進攻。他們公開撕掉宗教道德罩在兩性關係上的神秘主義外衣,徹底批判了宗教禁欲主義的非人道性。他們指出,情欲是人的正當合理要求,享受性愛是人的自由和權利,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形成了資產階級的性倫理觀。
資產階級現代性倫理學是以“性革命”的理論形式來闡述的。“性革命”理論認為,人的性欲要求是人的自然本能,宣泄這種肉體享樂的欲求是人的正當權利,也是愛情解放、婦女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表現;它反對虛偽的性文化,反對對性的壓抑和神秘態度,主張開放性教育;它認為性行為和性結合應該絕對自由,凡是不生育的性行為均與社會無關。
“性革命”作為係統化、理論化的資產階級性倫理學,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它促使人們對傳統性觀念、性道德進行再反思、再評價和再調整,引起人們性倫理價值觀的分化和裂變,導致人們性行為、性活動方式的巨大變化。
在西方,人類對性道德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總結中,最科學、最深刻、最完善的當推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馬克思性倫理觀的產生,是人類性倫理研究探索中的重要轉折點。它把性倫理學的研究引上了科學的軌道,引出了社會主義性倫理學。
根據倫理是人際關係事實如何的規律及其應該如何的規範,我們認為性倫理是兩性關係事實如何的規律及其應該如何的規範。
18.1.4性倫理與性道德的聯係與區別
(一)倫理與道德的聯係
人們大都認為,道德與倫理是一個東西。從兩者在西方的詞源涵義來說,確實如此,因為“倫理”源於希臘語“ethos”,義為品性與氣質以及風俗與習慣。“道德”源於拉丁文“mos”,義亦為品性與風習。所以,倫理與道德在西方的詞源涵義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風俗、習慣以及內在的品性、品德,因而說到底也就都是指人們應當如何的行為規範。
但是,在中國,道德與倫理的詞源涵義卻有所不同。我們從上文對倫理、道德的詞源涵義分析得出:道德與倫理,從詞源上看,在西方雖為一詞,都是指人際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但在中國確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倫理是整體,道德是部分。它們之間的聯係可表達為:倫→(生)理→(成)道→(化)德。
(二)倫理與道德的區別
1.倫理強調關係,道德強調個體
倫理的側重點強調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客觀存在的各種社會關係,突出的是如何保持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處於一種和諧和融洽的狀態之中。而道德的側重點強調的則是社會個體,突出的是社會個體能否將由倫理衍生出來的道理內化為個體的內在品性,並轉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因此,倫理範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係以及維持人倫關係所必須遵循的理則。道德範疇重在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之應當。倫理是麵向整個社會、人倫秩序的,道德是麵向具體道德活動主體自身完美的。
2.倫理的義務是雙向的,道德的義務是單向的
為了保持倫理關係的和諧與融洽,倫理義務對社會成員的要求具有雙向性特征。而道德則不同,由於道德強調的是個體,所以道德義務的要求具有單向性特征。所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3.倫理是客觀法,道德是主觀法;倫理是他律的,道德是自律的
在人們尚未將倫理之“理”內化為自我德性之前,“理”對於行為主體而言是一種外在的、他律性的客觀存在。而一旦人們將倫理之“理”內化為自我德性以後,“理”就成為了行為主體內在的自律性的存在了。
4.倫理是對人們行為應當理由的說明,道德是對人們行為應當境界的表達
我們必須看到,由“倫”生“理”,由“理”成“道”的過程是人類群體性意識的一種自覺,是人類對自身行為的自覺地認知與把握。但這種群體性的意識自覺並不是自然、輕易地就成為了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個體性意識自覺。在最後一個環節,即由“道”化“德”的轉化過程中,具有個體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性,決定了人與人的境界的不同。
正是因為在由“道”化“德”的轉化過程中,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所以,人們對倫理之“理”的遵守並非人人都能達到理想化的程度,因而單純地依靠人們的道德自覺並不能實現對倫理關係的有效維護,於是具有一定強製性的法律法規便成為了一種必需。所以,法律之“應當”和道德之“應當”,都是倫理之“應當”的反映。所以黑格爾說:“無論是法的東西還是道德的東西都不能獨立地實存,而必須以倫理的東西為其承擔者和基礎。”
總之,性倫理與性道德的聯係與區別,是倫理與道德的聯係與區別在性倫理學中的具體體現,兩者是個別與一般的關係。
18.2性倫理學的基本理論
性倫理學是性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單從理論層麵而言,我們應該分別對性學、倫理學進行探討,並找出兩者的結合點。但性倫理學研究畢竟不同於單純的性學、倫理學研究。受篇幅和學識的限製,我們所探討的理論問題遠沒有達到所應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在本節中,我們力圖把性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展示出來。
18.2.1性的基本理論
在第一節,我們對性的概念進行了探討,對性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對性的基本理論則沒有涉及。本小節就對其進行介紹。
在對性的研究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性的生理學基礎。比如,靄理士在《性心理學》中,以“性的物質基礎”為題,通過對細胞裏染色體的形成來解釋性的形成。不過他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性別形成的解釋,用來解釋性似乎不太合適。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經讓人對性的生理(物質)基礎有了十分詳盡的了解,從生殖器官的構造到性腺的功用,人們從中可以了解性生活中很多常見現象的解剖學依據。
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者也都一致注意到性不僅與人的生理有關,更與人的心理有關,由於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所以社會的存在對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瑞士人費蓋爾·哈林在《愛的剖析》中分析說,人的性本能隻不過是身心生活的一個層麵,在這個層麵之上,人類還有許多更高級的心靈層麵。人類的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精神、良知和意誌的影響,性朝著更高目標發展的方向,被看做是履行某些道德義務,當高尚的心靈力量在性行為中失效的時候,就會在人類的秩序與命運中發生矛盾。
總之,性的存在主要有3個層次: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社會存在。性的生物性存在表明性的發生,比如性能量產生、積聚與釋放的過程和方式,它的基礎是由生物的生殖機能遺傳決定的性本能;性的心理存在顯示人們所感受到的性的狀況,即對於人的主觀來說(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性顯示出來是個什麼樣子。它的存在基礎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單個的人,還可以是群體;性的社會存在表示著性在整個社會係統中的實際狀況,即被這個係統按照它所特有的標準判定為“性”的那些現象,它的基礎是社會係統裏各個因素的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正因為性可以有這3個層麵的存在,研究性的方法在目前常用的就是針對這3個層麵的3種方法。①是實驗方法,主張在實驗室裏運用實驗和觀測手段,並通過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的方法來研究性的生理反應過程。②是心理分析方法,其公認的鼻祖是弗洛伊德。這個學派在研究性心理障礙和性心理發育水平上有著豐碩的成果。③是社會調查方法,使用這一方法的研究者大多是社會學家,他們強調實證調查,通過概率的計算來推算樣本所在群體的性行為和性現象。應該注意的是這3種方法各有長處,在具體的運用中,要發揮每種方法的長處,克服它的短處。
以上3種研究方法隻是對性存在的3種橫向運用,在縱的方向,它們可以被看作是由生理到心理再到社會的一個遞進的發展。比如有些學者在性道德的發生機製上就是根據這樣的關係來進行研究的,認為性道德的發生有生理機製、心理機製及社會機製。所謂生理機製就是性道德賴以存在的自然基礎,即肯定人的性欲要求,承認性欲的合理存在。而性道德的心理機製又可以分為5個方麵:①對性知識渴求的心理;②對未來性對象的憧憬和想象;③性本質的確認心理;④互相愉悅獲得長久幸福的心理;⑤兩性關係中維護尊嚴和名譽的心理。性道德的社會機製則可以從3個方麵來理解:①社會性道德環境;②家庭道德狀況;③同齡小群體的性道德氛圍。
以上性的3種存在方式可以看作是經典性學的研究模式,但是現在,它們的經典地位正在被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後現代主義思潮所挑戰。這方麵以福柯為代表,他甚至提出了不僅要“性解放”,更是提出了“要從性中解放”。後現代的理論一般都立足於對現實的批判,在性學領域也一樣,他們強調並且尊重差異性,拒絕任何統一性的宏大敘事話語的權威論斷。
雖然後現代主義的諸多理論正在被證明和接受,但總的說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的批判多於建設,有許多理論趨於極端,要想完全取代經典的性學理論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性學專家潘綏銘說得好:“它(性)毫無疑問是人體內眾多生物活動的產物;但是無可否認,它又被精神活動和心理活動所支配;同時誰也無法排除社會因素對性的巨大作用。這樣一來,凡是能夠涉及人的一切學科,都可以用來研究性,都可以運用本學科固有的方法論。”
18.2.2性的倫理本質
德國近代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曾精辟地談到:“性關係可以直接地看作是基本的道德關係,看作是道德的基礎。”德國近代最傑出的辯證法大師黑格爾也深刻地指出:“兩性的自然規定性通過他們合理性而獲得了理智和倫理的意義。”這兩句經典性的話,揭示了性的倫理本質。
性倫理學主要是從性的心理存在和社會存在出發來研究性現象的道德問題的科學,王偉在《性倫理學》中開宗明義地說:“性倫理學是一門研究性的道德科學。它的使命,是以科學的形態再現人類的性道德,以理論思維的形式概括性道德現象的各個方麵,並對這些現象進行規律性的研究,進而引導人類的性意識、性規範、性活動健康的向前發展。”
傳統的性倫理學在探討性的倫理本質時無一例外都要注意到人的性別劃分。一些經典作家在論及性倫理問題的著作中都把目光投向了人的性別,比如馬克思說過男女之間的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係。在在這種自然的關係中,人同自然界的關係,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規定。因此,這種關係以一種感性的形式、一種顯而易見的事實,表明屬於人的本質。因而,根據這種關係就可以判斷出人的整個文明程度。考茨基也認為兩性關係是人類相互關係中最早的關係,它們服從倫理的或法律的社會規範。費爾巴哈甚至論證說,為了人的肉體的來源必須有兩個人,即男人和女人;同樣,為了精神上的來源,為了道德的發生至少也必須有兩個人,即男人和女人。
但在現代的性理論中,男和女的二元對立來源於異性戀的絕對權威統治地位。當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異性戀以外的領域時,男和女的二元對立立場就受到了質疑。的確,性活動的對象在現在不再僅僅是性別不同的人,同性之間一樣有性活動(比如同性間的性行為),性活動所指向的客體也可以是活動主體自身(比如自慰),甚至可以是動物(比如獸奸)或者非生命物體(比如戀物癖)。當性的視野擴大到以上範圍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性倫理所麵臨的就不再僅僅是男人和女人的對應關係。
男女性別二元對立的結果必然是對男女性別差異的強調,並且將這種差別模式化。當代女權主義正是看到了在我們的社會中男女兩性的關係的實質是一種被模式化了的統治與屈從的關係。比如人們對男性的要求是剛強、堅毅,對女性的要求通常是溫柔、服從;人們的認識通常是男性的性欲要強於女性,在性活動中應該比女性更為主動,女性應該是表現得被動而又害羞;女性應該對自己的性伴侶更為忠實,盡管男性也被要求這樣,但他們一旦違反,社會對男性的寬容度要明顯高於女性。所以,女權主義者們力圖將這種統治與屈從的關係打破,將女性從這種關係中拯救出來。但女權主義的出發點還是以承認男女二元對立為基礎的,所以,盡管女權主義者們在不懈鬥爭,但他們其實是承認了女性的弱者地位,同樣沒有跳出“統治與屈從”的窠臼。真正將性別的藩籬打破,乃是20世紀90年代西方出現的酷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