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倫理學是以性道德作為研究客體的科學,是關於性道德問題的理論體係。它以科學的、理論思維的形式反映性道德現象,揭示性道德產生、發展、演變、作用的各種規律性。性倫理學作為人文科學的一種,是人類對自身性關係、性道德問題自覺省思的結果,也是一種關於性活動實踐的經驗沉澱和智慧結晶。

性倫理學是以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一門學科。它與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婚姻家庭製度相互交織而呈現出深刻的理論性特征;同時又與個體成員的性意識、性行為,與現實的婚姻家庭關係以及社會的整體道德文明密切聯係而呈現出強烈的實踐性特征。

性倫理學是性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除了性學與倫理學是它必要的理論基礎外,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乃至法學也時常在其理論視野之內。所以,在有限的篇幅之內,我們不奢求對性倫理學進行全麵深刻的研究,而是希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對性倫理學的某些基本問題進行一些研究,以便為人們了解性倫理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18.1性、性道德和性倫理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些基本的概念,這些概念就構成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石。而性、性道德和性倫理等就是性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在本節中就逐一對這些概念進行介紹,並對性道德與性倫理的聯係與區別進行探析。

18.1.1性的界定

人類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男女之別,兩性成熟,媾和繁衍,使人類得以連綿不斷地延續。性是人類世界的最基本構成,是最自然、最必然、最直感的客觀存在。但是,什麼是性?性如何界定?卻並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靄理士說得幹脆:“性是什麼?就是最高的性研究權威也不敢輕易下一個定義。”不過,他還是對性做出了解釋。

亨利·赫福洛克·靄理士(1859~1939),是英國一位很有影響的科學家、思想家、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在哲學、宗教、社會學、人類學、醫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範圍內,都有很大的貢獻。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他終生嚴肅從事人類性科學的研究和教育,認真探討人類的精神世界和性的生物性的密切關係;他和弗洛伊德一起,是性科學領域裏最早而且最著名的前驅者。

他在1939年出版的《性心理學》一書中,以“性的物質基礎”為題,對性做出了說明:性的決定是和細胞裏所謂的染色體有關的。在生殖腺裏尚未分化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早就有它足以斷定性別的組織。細胞在靜止的狀態中,所謂染色體還不成其為體,而是細胞核裏的成分之一,叫做染色質;到了細胞分裂的時候,染色質才凝聚成若幹條形或棍狀的物體,而自動地排成一種陣勢,這才是染色體。染色體的數目因物種而有不同,但在同一物種之中,這數目是不變的。人類中的正常者都屬於一種物種,所以不論黃種人、白種人或黑種人,也不論男女,這數目是一定的。不過男女之間有一對染色體是不一樣的,這一對,女性為XX,而男性則為XY,而其中的Y比較短小,可以分辨出來,這就是性別的所在了。性是在成胎之頃便確定了的。性染色體決定了男女各有其正常的第一性征與健全的性器官發展。第二性征,如男子之須,女子嗓音之尖銳,則是性成熟之後的征象,歸根到底也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靄理士關於性的界定,是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從性的生物物質基礎來說明的,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科學性。但是嚴格地講,靄理士隻是提出了關於性的生物學的界定,並未給性下完整準確的定義。這一點他自己也清楚,因此他說:“性是什麼?就是最高的性研究權威也不敢輕易下一個定義。”

與靄理士並駕齊驅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位猶太血統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前後從事醫療實踐50多年。他首創的精神分析學和他對於“性問題”的獨特見解,給一係列科學研究帶來了啟發、見解,提出了新課題,同時也在全世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他說:“我對性觀念的發展是兩方麵的。第一,性一直被認為與生殖器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則把它們分開,並視‘性’為一種包羅更廣內容的生理機能;它以獲得快感為其終極目標,而生殖不過是它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認為性衝動包括所有可以用‘愛’這個籠統的字眼來形容的念頭,哪怕隻是親昵或友善的衝動。”

弗洛伊德對於性的界定,突出了“快感”、“愛”等情感和心理感受性,從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性的某些特征。但是,他把人的一切生理需要的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情感都歸到性的界定中,極大地擴展了性的內涵,產生了“泛性論”傾向。不可否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是頗有成就的,但是他的“泛性論”觀點卻近乎離奇荒謬,與科學、與實踐都相悖,常人常理也難以接受。

對於性的界定,中國的學者專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參與其中的。在這個問題上,有兩位專家的研究頗有見地。一位是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教授,一位是青年社會學家潘綏銘先生。吳教授在其主編的《性醫學》(1982年出版)一書的首頁指出:“性行為和性功能本質上並不僅是生物學性的,而且沒有任何別的方麵比性領域更能充分表現出精神和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性是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會知識、個性和社會準則等與生理功能密切結合的一個高度複雜的體係。”潘綏銘先生在其專著《神秘的聖火》(1988年版)一書中,對性做了如下界定:“由動物遺傳下來的生殖機能所決定的能量(或張力),為其釋放而要求或產生的一切構造、機能和行為的總和。”

18.1.2性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探析

什麼是性道德?它有哪些質的規定?這是人們探究性道德問題時必須要麵對的首要問題。

在介紹性道德之前,我們有必要對道德的概念進行探析。

什麼是道德,我們先從詞源學上分析。“道”本義為道路,《說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為規律和規則。所謂天道,大都指自然事實如何之規律,如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所謂人道,大都指社會行為應該如何之規則,如《禮記》雲:“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於是,從詞源上看,“道”與“理”實為一物,同是規律和規則。所以,段玉裁注《說文》“倫”字曰:“粗言之曰道,精言之曰理。”“德”本義為德。《說文》曰“憄(古直字),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德者得也”。得到了什麼呢?從“德”字的構形看,從憄(古直字)從心:心得正直。於是,“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可是,一個人的心怎樣才能得到正直的品德?隻有長期按照應該如何的道德規範行事。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這裏的“道”(即與“德”相結合因而受“德”限定的“道”,亦即“道德”的“道”)顯然隻是指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而不是指事物事實如何的規律。因此,構成“道德”一詞的“道”與“德”的詞源涵義也就都是指應該如何的行為規範。隻不過“道”是外在規範,是未轉化為個體內在心理的社會規範;而“德”則是內在規範,是已經轉化為個體內在心理的社會規範。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出發,認為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係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係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二)性道德的概念探析

原始人認為性道德是神靈掌握人類生死,控製氏族興衰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是神靈賦予人類的禁規和法規。性道德關係到氏族整體的生死存亡,對於每個氏族成員來說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它不需要任何論證和理解,隻能絕對地誠惶誠恐地服從。

宗教神學家則把性道德與宗教教義,與上帝的旨意緊密結合起來。他們把性道德的起源歸因於《聖經》的“原罪說”,把性道德說成是上帝為了懲罰男女之間的情欲而為人類製定的禁令和禁規。宗教神學家用上帝的旨意來詮釋性道德,給性道德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的靈光,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蒙昧時代和禁欲主義的痛苦生活。

中國封建思想家是以天地之合、陰陽五行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來研究性道德的。他們把“夫為妻綱”、“男尊女卑”的性道德說成是“可求於天”的自然法則和人倫大綱。在他們看來,這種體現宇宙自然法規的性道德具有外在的權威性和不可移易性,人們隻能順從它,不可違抗它。

資產階級倫理學家反對宗教禁欲主義性道德觀,他們以人的自然本性為根本出發點,從人們的感覺欲望和感官感受的實際體驗中引出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享樂、縱欲的性道德。

馬克思主義性倫理觀把唯物史觀運用於性道德研究,指出性道德是調整兩性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道德現象,並科學地揭示了性道德的質的規定性。

(1)性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作為上層建築構成因素的道德成分而存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

(2)性道德作為調整兩性關係的行為規範,有自己獨特的調節方式。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性道德是以善惡作為判斷評價兩性關係的價值標準,以善惡價值來認識把握兩性關係的。

2)性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來維係的。

(3)性道德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具有多方麵、多層次的內部要素構成。它既表現為性心理意識和性道德理論;又表現為性行為的原則和規範;還表現為有目的、有意識的性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關於性道德概念的理論,深刻全麵地揭示了性道德的內涵、本質及特征,為我們研究性道德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保證了性道德研究的正確方向。

總之,性道德在原始社會產生後,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隨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不斷變換著自己的曆史類型,演化出一部紛繁曲折、豐富多彩的人類性道德發展史來。

18.1.3性倫理

(一)倫理的概念探析

什麼是倫理?“倫”本義為“輩”。《說文》曰:“倫,輩也。”引申為“人際關係”。如所謂“五倫”,便是五種人際關係: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所以,黃建中先生說:“倫謂人群相待相倚之生活關係,此倫之涵義也。”“理”本義為“治玉”。《說文》曰:“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為璞。”引申為整治和物的紋理,如修理、理發、木理、肌理;進而引申為規律和規則。理是事實如何的必然規律:“理非他,蓋其必然也……就天地人物事物本其不易之則,是謂理。”理又是應該如何的當然規則:“隻是事物上一個當然之則,便是理。”

於是,合而言之,所謂倫理,就其在中國的詞源涵義來看,便是人際關係事實如何的規律及其應該如何的規範。

(二)性倫理概念探析

我們先考察中國、西方的性倫理思想,進而得出性倫理的概念。

1.中國性倫理思想的曆史考察

中國古代沒有作為獨立學科的性倫理學,但是關於兩性關係的倫理研究和道德思考卻古來有之。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許多關於愛情、婚姻、兩性關係的詩篇。

封建社會是我國道德理論的發達時期,人們對性道德、性關係的認識具有了明顯的理論特征。封建思想家認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上下。兩性關係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和人倫關係,維係著社會的根本秩序和道德秩序。因此,性關係和性道德作為整個封建社會倫理思想的發掘而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極為重要的成分,並隨著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係統化、體係化的發展而具有了相當的理論形態。

我國現代性科學、性道德的宣傳和研究發生於20世紀初“五四”時期。一批具有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魯迅、陳獨秀、李達等人在探索救國救民改造中國的社會實踐中,在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發起了一場性道德革命。他們批判封建的性道德,討伐吃人的舊禮教,宣傳性知識、性科學,倡導民主、平等、科學、進步的新型倫理觀。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性倫理學逐漸形成。社會主義倫理學以馬克思性倫理觀為理論基礎。它對人類曆史上一切有價值的性倫理成果采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又以其特有的階級屬性,嶄新的精神內質,積極的社會作用從本質上與曆史上以往的性倫理學區分開來。社會主義性倫理學的宗旨是以科學的形態再現人類性道德,以理論思維的方式揭示性道德現象及其規律,並提煉概括出社會主義性道德原則和規範,用以指導戀愛婚姻家庭生活,引導人們性意識和性行為健康發展。

2.西方性倫理思想的曆史考察

在西方,人們對性道德思考有文字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8世紀的古希臘荷馬時代。反映當時曆史、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就表現了奴隸主階級歧視婦女,片麵要求婦女守貞守節的性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