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硬下疳時,梅毒螺旋體由硬下疳附近的淋巴結進入血液播散到全身,經過6~8周的潛伏期,幾乎所有的組織及器官均受侵,此時稱為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症狀可不經過治療而自然消失,又進入潛伏狀態,稱為潛伏梅毒(也稱隱性梅毒)。當機體抵抗力低時,可再出現症狀,稱為二期複發梅毒,可以反複出現幾次。
30%~40%的未經抗梅毒治療的病人可發生晚期活動性梅毒,包括皮膚黏膜梅毒、骨梅毒、內髒梅毒、心血管及神經係統梅毒。一部分病人可不出現晚期梅毒的症狀,隻是梅毒血清反應持續陽性,稱為晚期潛伏梅毒;也可以有一部分病人血清反應滴度逐漸下降,最後轉為陰性,而自然痊愈。
11.2.4臨床表現及診斷
1.一期梅毒
(1)感染後潛伏2~4周,在入侵部位發生硬下疳(hard chancre),又稱梅毒初瘡。最常發生於生殖器部位、肛門直腸、大陰唇或子宮頸上。數天到1周後,腹股溝淋巴結可能腫大。患者初期的梅毒血清反應呈陰性,以後陽性率逐漸增高,7~8周後血清反應全部變成陽性。
(2)一期梅毒診斷根據不潔性交史或配偶感染史、潛伏期2~3周、典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梅毒螺旋體陽性、感染4周後梅毒血清試驗陽性等診斷。
2.二期梅毒
一般發生在感染後7~10周或硬下疳出現後6~8周。梅毒螺旋體經淋巴播散引起全身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然後進入血液循環,導致梅毒螺旋體菌血症,播散全身。皮膚黏膜損害是二期梅毒疹最常見的表現,可有斑疹(玫瑰疹)、斑丘疹、丘疹、丘疹鱗屑性梅毒疹、毛囊疹、膿瘡疹、潰瘍疹等。25%的皮疹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微瘙癢。外陰、肛門可發生扁平濕疣或濕丘疹,淺表淋巴結可腫大及全身輕度不適。梅毒血清試驗:為強陽性。
3.三期梅毒
二期梅毒即晚期梅毒最早的病例可在感染2年以後出現,絕大多數在感染後的3~4年,也可遲到5~10年或更長。此期傳染性小,但對機體破壞性大,可累及全身各種組織器官,分為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經梅毒,以皮膚、骨骼、心血管及神經係統受損為主,重者殘廢或死亡。
4.潛伏梅毒(隱性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已消失,物理檢查、胸部X線均缺乏梅毒的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正常,而僅梅毒血清反應陽性者,稱潛伏梅毒。感染期限在2年以內的,稱為早期潛伏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的稱為晚期潛伏梅毒,潛伏梅毒如不治療,一部分病人可發生晚期梅毒。在潛伏期間,梅毒螺旋體仍間歇地出現在血液中,可因獻血感染給受血者,潛伏梅毒的孕婦亦可感染子宮內的胎兒。
5.先天梅毒(亦稱胎傳梅毒)
是胎兒在母體內通過血源途徑感染梅毒所致,通常約在妊娠4個月經胎盤傳染,胎兒可死亡或流產。2歲以內為早期先天梅毒,超過2歲為晚期先天梅毒。常有較嚴重的內髒損害,對患兒的健康影響很大,死亡率也高。
11.2.5治療
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治療劑量必須足夠,療程必須規則。治療後要經過足夠時間追蹤觀察。對傳染源及其性伴侶,須接受檢查或治療。治療以青黴素類藥為主。如早期梅毒治療,用苄星青黴素G,240萬國際單位,分兩側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3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四環素、紅黴素。治療後應隨訪2~3年,治療後第一年內每3個月複查一次,包括臨床與血清,以後每半年複查一次。如無複發即可終止觀察。
梅毒對性健康有極大影響。梅毒患者常處於恐懼、懊悔、焦慮狀態,害怕不能治愈留下後遺症,擔心性交後傳染給配偶,不思房事,由此可引起陽痿、性欲缺乏等。因梅毒傳染性強、多由不潔性交引起,使配偶畏懼、猜疑,甚至導致感情破裂。
11.2.6隨訪
梅毒患者治療後,需定期複查,方能判斷是否治愈。前3個月每月查1次血清反應。以後每3個月查1次,共查4次。血清反應以往為陽性,以後數次複查均為陰性,無症狀複發,為治愈。如臨床及血清檢查證實為複發,應重複治療,藥量加倍。
11.2.7預防
(1)加強對梅毒防治知識的宣傳。
(2)夫妻雙方同治,治療期禁止性生活。
(3)重點發現一期梅毒,及早治療,防止播散。
(4)嚴格挑選血源,供血者一律做梅毒血清試驗。
(5)提倡使用避孕套。
梅毒螺旋體在人體外不易生存。煮沸、幹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劑如升汞、石炭酸、酒精等,很容易將其殺死。因此,注意個人衛生,嚴禁不潔性生活,避免接觸感染,是預防的主要措施。
11.3生殖器皰疹
單純皰疹病毒(HSV)可引起皮膚、黏膜及多種器官感染。通過性接觸感染發生的生殖器皰疹(GH)屬性病範疇,本病可呈慢性複發過程,尚未有根治的良藥。
11.3.1病因及流行病學
單純皰疹病毒(HSV)可分為HSV-1和HSV-2兩個亞型,HSV-2是生殖器皰疹的常見病原體(占90%),少數生殖器皰疹是由HSV-1引起(約占10%)。人群中HSV感染較為普遍,人是皰疹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傳染源是GH患者和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大多數GH患者是在與性伴侶的性接觸中感染上本病的,而這些性伴侶通常不知道自己已患上GH。
HSV-1常由飛沫和唾液傳播,而HSV-2型不穩定,在體外不能長期生存,其傳播途徑有:性接觸傳播、產道傳染、胎盤傳染以及遊泳池或汙染HSV-2衣物傳染等。
生殖器皰疹感染後,經過一定的靜止期複發。引起複發的因素有發熱、月經期、精神創傷等。
11.3.2發病機理
HSV經皮膚黏膜或破損處進入體內,並在表皮或真皮細胞內複製,並感染感覺或自主神經末梢。病理改變以細胞變性為主,表皮內水皰形成,水皰內有纖維蛋白、炎性細胞及氣球狀細胞。HSV-1常潛伏在三叉神經根和頸上神經節內,HSV-2則常在骶神經節內,且血清學均為陽性,患者終身有泌尿生殖道HSV間歇性活動。各種刺激因素,如紫外線、免疫抑製以及皮膚或神經節創傷等與病毒複發有關。
11.3.3臨床表現
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皰疹。初次感染中80%~90%為隱性感染,顯性感染隻占少數,一般初次感染恢複後多數轉為潛伏感染。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潛伏期多為2~7天,平均6天。生殖器局部出現多個小而瘙癢的紅色丘疹,迅速變成小水皰。3~5天後,小水皰破潰發生糜爛或潰瘍、結痂,並有劇烈疼痛,至少持續1~2周,經過一段時間後病變結痂、愈合。血清中抗HSV抗體陰性,此型全身症狀最重,常伴有發熱、頭痛、乏力和肌痛,以及腹股溝淋巴結炎等。
複發性生殖器皰疹,多在原發疹後1~4月內複發。以往有HSV感染史,血清中抗HSV抗體陽性,一般複發皰疹全身症狀較輕,病程較短,在10天左右消退。
HSV原發感染後1周左右,血中出現中和抗體,3~4周達到高峰,可持續多年,這些抗體能清除病毒,使機體康複,但大多數個體不能徹底消滅病毒,也不能阻止複發,病毒以潛伏狀態長期存在宿主體內。患者受複發因素,如發熱、月經、日曬、寒冷、某些病毒感染等的影響而複發,其特點是每次複發往往發生在同一部位,複發前可有前驅症狀如局部瘙癢,發疹前數小時感染部位有燒灼、麻刺感。
孕婦感染HSV-2分娩時可傳給胎兒,對胎兒的傳播率,母親患原發皰疹時約為50%,患複發皰疹時則少於8%,因為患複發皰疹時母親的HSV抗體可傳給胎兒,所以減少了胎兒的感染。胎兒受感染可發生流產、死產、胎兒畸形。患陰部皰疹的孕婦,易發生早產或流產,其中所生的嬰兒40%~60%在通過產道時感染,新生兒可出現高熱、呼吸困難和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約有60%的新生兒死亡,如胎兒幸存,出生時可發生先天性皰疹病毒感染,表現為帶狀分布的皰疹、癲癇發作、出血、肝脾腫大等,尚可遺留後遺症,如胎兒畸形、眼部及中樞神經係統疾患。
11.3.4診斷
診斷要依據不潔性交史、生殖器部位出現皮膚紅斑和原發性水皰、自覺灼熱疼痛、病程較短且反複發作時,臨床即可做出相當準確的診斷。但臨床診斷隻能發現HSV-2感染者的20%左右,故實驗室檢查頗為重要。如病毒分離、細胞學方法找到大的多核巨細胞並可見到核內包涵體、從水皰底部取材做組織培養分離病毒,為目前最敏感、最特異的檢查方法,需時5~10天。
11.3.5治療
目前治療尚無特效藥,常用藥物如下。
1.無環鳥苷
可抑製該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合成。嚴重原發性生殖器皰疹,靜脈滴注5mg/kg體重,每8小時1次,連續5~7天。門診病人可口服200mg,每天5次,連服7天。早期治療可減輕全身、局部及合並症症狀,縮短病程,但不能防止複發。5%無環鳥苷霜劑外用,亦能減輕皮損疼痛和縮短病程。複發的病人在前驅症狀期口服無環烏苷,可產生部分或完全的保護作用。
複發感染時,可口服無環鳥苷200mg,每天5次,連服5天。或口服無環鳥苷800mg,每天2次,連續5天。對複發頻繁(每年6次以上)者,可口服無環鳥苷200mg,每天3次,連續服用,1/2~3/4患者可完全抑製複發。服用1年後應停藥觀察。此法雖能控製症狀,但不能製止繼續排毒,因此,增加了對性伴侶傳染的危險,且費用昂貴。
2.局部處理
皮損處以收斂、防止繼發細菌感染、保持皰壁完整、局部清潔與幹燥。外用龍膽紫或皰疹淨軟膏等。也可塗3%酞丁胺霜。並發細菌感染時,應用敏感抗生素,局部疼痛明顯時,可用5%的利多卡因軟膏或口服止痛藥。
11.3.6預防
(1)避免與生殖器皰疹患者性交。
(2)對反複發作的患者,在前驅期應口服無環鳥苷,可產生部分或完全的保護作用。
(3)早期妊娠婦女患生殖器皰疹時,應終止妊娠。晚期妊娠感染HSV者,應作剖宮產,避免傳染新生兒。
目前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ACV也有預防作用,陰莖套可能減少疾病的傳播,尤其是在無症狀排毒期,但出現生殖器損害時,使用陰莖套也不能避免傳播,此時應避免性生活。
11.4尖銳濕疣
尖銳濕疣(CA)係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會陰和肛門部位的表皮瘤樣增生。由性接觸感染者屬性病範疇。尖銳濕疣是當前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且與生殖器、肛門癌有關,加之亞臨床感染增多,易於複發,故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11.4.1病因及流行病學
尖銳濕疣已成為STDs中的最常見疾病,迄今已發現HPV有約35種型別與生殖道感染有關,HPV6,11,42,43,44等常引起外生殖器濕疣等良性病變,HPV16,18,31,33,35,52等則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有關。
近10多年CA在美國發病數增加了5倍,性濫交是本病流行的原因,CA也可以通過非性接觸而發病。尖銳濕疣發生在性活躍的人群中,其危險因素有多個性伴侶及過早性交、免疫抑製、HIV感染等。
11.4.2發病機理
尖銳濕疣的HPV感染通過性接觸傳播,接觸部位的小創傷可促進感染,3種鱗狀上皮(皮膚、黏膜、化生的)對HPV感染都敏感。一般來說,每一型HPV與特殊的臨床損害有關,且對皮膚或黏膜鱗狀上皮各有其好發部位。當含有比較大量病毒顆粒的脫落表層細胞或角蛋白碎片進入易感上皮裂隙中時,感染就可能產生。它可因直接接觸或經汙染的內褲、浴盆、浴巾、便盆而感染。
病毒感染人體後,在表皮細胞層複製,HPV侵入細胞核,引起細胞迅速分裂,同時伴隨病毒顆粒的繁殖與播散,形成特征性的乳頭狀瘤。晚期基因表達結構多肽,即出現結構蛋白裝配顆粒,病毒主要集中在顆粒層中的細胞核內,在表皮的顆粒層出現凹空細胞增多,組織學上正常的上皮細胞也有HPV DNA,治療後殘餘的DNA常可導致疾病的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