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性傳播疾病(1 / 3)

性傳播疾病是目前危害人類最嚴重、發病最廣泛的傳染病。它不僅損害個人健康,同時還殃及家庭,貽害後代,危害社會。

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也稱性行為傳染病,是指以性行為為傳染途徑、具有生殖器官明顯損害症狀的一些全身性疾病,或簡稱為性病(venereal diseases,VD)。

以往性病隻包括梅毒、淋病、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4類,又稱為第一代性病,即過去所稱的“花柳病”。現代性傳播疾病的傳播方式已經由以性交為主要傳播方式擴展為可由其他方式傳染。我國將8種對人類健康危害嚴重或比較嚴重的性傳播疾病列為重點防治性病,除上述4種外還有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宮頸炎)、尖銳濕疣和生殖器皰疹。世界衛生組織列入性傳播疾病的病種目前已有30餘種,除常見的外還有:腹股溝肉芽腫、泌尿生殖道支原體病、滴蟲病、細菌性陰道炎、生殖器念珠菌病、陰虱病、疥瘡、傳染性軟疣、病毒型乙型肝炎。根據國情,我國目前未將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30多種性傳播疾病都列入性病範圍,因為其中一些疾病例如乙肝、疥瘡等在我國流行較為廣泛的病,並不是以性行為為主要傳播方式。

我國性病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以中青年為主,20~49歲年齡組占92.8%,近年來母嬰傳播、間接傳播及青少年發病者有較快增加。本章將臨床常見的幾種性病介紹如下。

11.1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係統膿性感染,是國內外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主要通過性交傳染,直接感染尿道、子宮頸內膜、直腸肛周、眼結膜和咽部。淋球菌也可經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關節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肝炎,甚至造成不育、失明等。由於產青黴素酶等耐藥菌株的出現,給防治本病帶來了不利影響。

11.1.1流行病學

淋病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是STD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2億人患淋病,而且出現產β-內酰胺酶的耐青黴素的耐藥菌株(PPNG)。

淋病主要通過性交傳染,也可通過接觸淋病分泌物汙染的衣物、床上用品、便盆、醫療器械等間接傳染。幼女主要通過被汙染的毛巾、肛溫表、尿布、浴盆及汙染人員的手間接傳染。孕婦淋病患者若胎膜破裂、繼發羊膜腔內感染,也可感染胎兒;產道感染可致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輕症或無症狀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傳染源。人類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僅能侵襲人類,對於低等動物並無侵犯能力。

11.1.2病因及病理

淋病雙球菌外形為卵圓形或豆形,革蘭染色陰性,大小為0.6~0.8μm,常成隊排列,寄居在尿道黏膜。淋病的傳染源是淋病患者,有症狀及無症狀患者均可傳染他人。

淋球菌對單層柱狀細胞和移行上皮細胞(如前尿道、子宮頸、後尿道、膀胱黏膜)敏感,首先侵入前尿道或宮頸黏膜,被柱狀上皮吞噬,並在細胞內增殖,引起多葉形白細胞反應,形成典型淋菌性炎症。淋球菌也可進入宮腔,導致嚴重合並症。安放宮內節育器者,急性輸卵管炎發病率高於無節育器者。

11.1.3臨床表現

淋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取決於感染部位、感染時間長短、感染株毒力、感染的程度、機體敏感性及是否同時伴有衣原體及支原體感染等。淋病可分為無合並症淋病與有合並症淋病;無症狀與有症狀淋病;播散性淋病及急性與慢性淋病等。

1.無合並症淋病

淋病初期症狀較輕,患者可無症狀,易被忽略漏診。

(1)淋菌性宮頸炎感染主要部位是在子宮頸,常在接觸後2~5天發病,患者白帶增多,常為膿性,有時略帶血色,有臭味,外陰癢及燒灼感。有尿道感染時,可出現尿痛、尿頻,陰道分泌物異常或增多,偶有下腹痛及腰痛。婦科檢查可見宮頸紅腫、糜爛,宮頸口有膿性分泌物排出,宮頸觸痛明顯。

(2)淋菌性前庭大腺炎及膿腫急性感染時常為單側,前庭大腺腺體開口部位紅、腫、熱、痛,嚴重者伴有全身症狀和發熱,局部炎症可形成膿腫,腺口可有膿液溢出。

(3)淋菌性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常於性交後1~3天發生,患者有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時燒灼感,尿道口充血、腫脹、壓痛,有膿性分泌物,擠壓尿道旁腺時有膿液溢出。

2.有合並症淋病

主要合並症為子宮內膜炎、急性輸卵管炎、繼發性輸卵管卵巢膿腫。

(1)膿腫破裂可導致盆腔炎及局限性腹膜炎。如輸卵管炎症波及卵巢,致使卵巢發炎,膿腫繼續擴散形成彌漫性腹膜炎。如輸卵管炎症或膿腫被控製,膿液被吸收,形成輸卵管積水,輸卵管部分阻塞,易發生異位妊娠。如雙側輸卵管完全阻塞,可導致不孕。

(2)幼女淋菌性外陰陰道炎幼女陰道壁由柱狀上皮組成,上皮缺少糖原及陰道內缺乏乳酸杆菌生長,故易受淋菌侵襲感染。因宮頸腺體發育不全,淋菌不易侵入內生殖器。表現為外陰紅腫癢痛、尿痛、陰道口有較多膿性分泌物,分泌物流到肛門周圍,致成肛門周圍皮膚紅腫,糜爛,並可引起直腸炎。

(3)子宮內膜炎淋病婦女中至少有5%患子宮內膜炎淋球菌感染,可經子宮內膜侵入輸卵管,發生輸卵管炎,這種情況常在感染後不久或在月經期發生;患者也可有急性的子宮內膜炎,此時常伴異常的月經出血、腹痛和觸痛,淋球菌感染侵犯到盆腔,產生盆腔腹膜炎症狀和體征,伴有惡心嘔吐。在附件腫塊發生前,如果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對於幾乎所有的淋菌性輸卵管炎病例可恢複輸卵管的正常功能和生育能力。圍產期子宮內膜炎可導致胎膜早破、早產及產後子宮內膜炎。

3.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累及1%~3%的淋病患者,潛伏期通常為7~30天,係淋球菌通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出現較嚴重的全身感染。比如出現淋菌性敗血症、淋菌性關節炎或腱鞘炎、淋菌性心內膜炎、淋球菌性心肌心包炎、淋菌性肝炎、淋菌性腦膜炎等嚴重並發症。

11.1.4實驗室檢查

包括塗片、培養檢查淋球菌、藥敏試驗。

11.1.5診斷

(1)不潔性交史。

(2)典型體征為尿道口、宮頸口、前庭大腺有膿液。

(3)細菌學檢查在白細胞內找到典型腎形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6對以上,可確診。

11.1.6鑒別診斷

(1)滴蟲性陰道炎外陰瘙癢及灼熱感,白帶稀、色黃綠、泡沫狀、有惡臭,可查見滴蟲,加10%氫氧化鉀液於分泌物內可聞到氨味。由於滴蟲病常與淋病同時並發,在診斷滴蟲性陰道炎時,要作淋球菌鏡檢或淋菌培養以便早期發現淋病。

(2)念珠菌性陰道炎白帶為豆腐渣樣,鏡檢可見菌絲,加10%氫氧化鉀液後無氨臭味。

(3)外陰濕疹外陰有明顯瘙癢,大小陰唇可見小紅血疹,有搔痕、血痂及脫屑,但陰道分泌物無異常,查不到滴蟲、黴菌及淋菌。

11.1.7治療

1.治療原則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遵循及時、足量、規則的用藥原則,針對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性伴侶同時接受治療,治療後隨訪複查,應注意同時有無衣原體、支原體感染及其他STD感染。

2.一般處理

適當休息,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和烈性飲料,治療期間,暫時停止性生活;注意隔離,汙染物如內褲、浴巾、衣物等應煮沸消毒,分開使用浴具,禁止與嬰幼兒同床、同浴,保持外陰清潔。

3.治療方案

(1)治療原則確定診斷後,應遵循及時、足量、規則用藥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相應治療方案。常用的抗生素有頭孢三嗪、壯觀黴素、氟喹諾酮類、阿奇黴素、青黴素G、四環素和紅黴素等。治療後應進行隨訪和判愈。如淋菌性尿道炎(宮頸炎),氟呱酸800mg,一次口服,或環丙氟呱酸500mg,一次口服,(以上是氟喹諾酮類藥,孕婦、肝腎功能障礙者,及18歲以下少年禁用),或頭孢三嗪250mg,一次肌注,或阿奇黴素1g,一次口服。治療結束後2周內,症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在治療結束後4~7天,從患部取材,做塗片和培養陰性為治愈。

(2)慢性淋病的處理原則①加大藥物劑量;②聯合用藥,如可選用頭孢三嗪(或其他第三代頭孢類)、氟嗪酸(或其他第三代喹諾酮類)、壯觀黴素聯合治療;③延長治療時間;④更換抗菌藥物。

4.判斷治愈標準

治療結束後1~2周複查,應符合以下標準:

(1)症狀與體征全部消失。

(2)尿液、陰道分泌物常規檢查3次陰性。

(3)在治療結束後3~7天,取患者陰道分泌物,作塗片和培養陰性。

11.1.8預防

(1)宣傳教育,提倡高尚的性道德,嚴禁嫖娼賣淫。

(2)使用避孕套,可使淋球菌感染發病率降低,放一隔膜或用壬苯醇醚-9浸透的紗布塞入宮頸內作為殺精子劑,對抵抗淋球菌及衣原體感染有一定幫助。

(3)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減少感染的危險,但不推薦普遍應用,或應用於已知與淋球菌患者有性接觸的人。

(4)性伴同時治療。

(5)患者注意個人衛生與隔離,不與家人、小孩尤其女孩同床、同浴。

(6)執行新生兒硝酸銀溶液或其他抗生素液滴眼的製度,防止發生淋菌性眼炎。

11.2梅毒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TP)所引起的一種慢性性傳染疾病。主要通過性交傳染。本病表現極為複雜,幾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損害。如一期梅毒的感染部位潰瘍或硬下疳;二期梅毒的皮膚黏膜損害及淋巴結腫大;三期梅毒的心髒、神經、骨、眼、耳受累及樹膠腫損害等。梅毒可通過胎盤傳給下一代,危害極大。

11.2.1流行病學

梅毒於500年前從美洲傳入歐洲,1497年向亞洲蔓延,1505年由印度傳入我國廣東。16世紀初梅毒在我國迅速傳播。我國在新中國建立前性病(花柳病)流行頗為嚴重,城市及少數民族地區更甚。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杜絕性病的傳播,經過10年的防治,梅毒基本消滅。近年來,國內外人員流動頻繁,梅毒發病者重新出現並逐漸增多。

梅毒螺旋體傳染方式有性接觸(占95%)、母嬰傳染(垂直傳播)、產道傳染,其他如接吻、哺乳、接觸病人汙染的衣物、毛巾、食具、輸血或經醫療器械也可受染致病。

11.2.2病因及病理

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是小而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長度為5~20μm,粗細<0.2μm,有8~14個規則的螺旋,因其透明不易染色,所以稱蒼白螺旋體。梅毒螺旋體係厭氧微生物,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幹燥1~2小時死亡,在血液中4℃經3日可死亡,故在血庫冰箱冷藏3日以上的血液就無傳染性。不耐溫熱,加熱41℃可存活2小時,100℃立即死亡,但耐寒力強,於0℃冰箱中可存活48小時,如將梅毒病損標本置於冰箱內,經1周仍可致病,零下78℃數年仍具有傳染性。幹燥、陽光、肥皂水和一般消毒劑很容易將梅毒螺旋體殺死。

梅毒螺旋體隻感染人類,因而人是梅毒的唯一傳染源。

11.2.3梅毒的分期

梅毒可根據傳染途徑的不同而分為後天梅毒與先天(胎傳)梅毒。又可根據其有無傳染性而分為早期梅毒與晚期梅毒。

1.後天梅毒

(1)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內,包括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早期潛伏)。

(2)晚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包括良性梅毒(皮膚、黏膜、骨、眼等),內髒梅毒(心血管、肝髒等),神經梅毒,晚期潛伏梅毒。

2.先天梅毒

(1)早期先天性梅毒年齡小於2歲。

(2)晚期先天性梅毒年齡大於2歲。

3.梅毒的一般病程

梅毒螺旋體侵入人體後,經過2~4周的潛伏期,在侵入部位發生炎症反應,稱為硬下疳,也稱為一期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