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性心理發展與性別角色(2 / 3)

(3)強調人際關係的社會性別觀(Gender as a System of Relationships)這種社會性別觀強調社會結構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把社會性別看成一個人際關係的體係,而不隻看成是個人的屬性,認為社會性別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麵麵,跨越了種族、階級、年齡的界限,還能夠通過社會意識形態加以傳遞和鞏固。在性別勞動分工、權利製度等影響下,性別關係和角色是不平等的,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帶來機遇、資源、權力、特權以及責任的不平等分配。這種社會性別觀認為,絕大多數男女之間的差異是他們不同的經曆、機遇和所能夠接觸的社會網絡的交互作用的結果。總之,這種觀點認為社會性別的次序是支配與被支配,建立霸權與抵禦霸權等社會關係的運作場合。

社會性別沒有一個單一的本質,作為一種社會製度和一種個人地位它都有很多構成要素。作為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它是在挑戰、質疑、批判、解構傳統知識係統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對一切仍保存社會性別等級製的文化都具有批判意義。

6.2.3關於性別的生理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的爭論

對於性別的討論一直存在著生理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的爭論,長期以來,性別被認為是一種無須說明的“自然”現象,男性與女性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而且,這種性別差異是本質的、普遍的、二元對立的和持久的。亞裏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笛卡爾、洛克、羅素等哲學家均將兩性看作是二元對立的,這種二元對立建構出了兩組相互對立的品格:理性與感性、勇敢與被動、強壯與柔弱、公共與私人等,這些策略性的對立,將男性置於優勢地位,而置女性於卑賤、“他者”的地位。

持生理決定論觀點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帕森斯的性別角色理論。他認為,性別角色是固定和二分的,因而也是分離和彼此對立的。“孩子的出生與早期養育,建立起一種很強的假設,即母親與孩童的關係是首要性的,而這又進而建立起另一種假設,即男人因為無須承擔這些生物功能,理當專門致力於另一個工具性的方向。”因而,男性是工具傾向的,女性是表達傾向的,也就是說,男性是任務傾向的,女性是情感與關係傾向的。帕森斯的性別角色理論為區分男性與女性的活動領域提供了“科學的”基礎,男性的本質適合於公共領域,女性的本質適合於私人領域;他相信,男性與女性領域的劃分有利於減少家庭中的競爭與衝突,從而促進兩性和諧發展。

在主流心理學中,生理決定論觀點也廣泛見於心理分析理論中,強調兩性在“核心的自我結構”、自我同一性及關係能力等方麵有著本質的差異,且心理結構的性別差異還會導致認知如推理、知識的獲得等方麵的性別差異。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將男性與男性的生理解剖作為人類的標準,女性與女性的生理解剖則被看作是對這個標準的偏離;在他看來,男性優勢、女性劣勢及人格的形成均是由生理結構造成的,“生理即命運”。艾裏克森將女性同一性看作是“內在空間”,一種“從生理、心理及倫理上照顧人類嬰孩的肉體設計”;而男性同一性則與“外在空間”聯係在一起,這主要涉及到侵犯、興奮與道德,導致成就、政治優勢及冒險。在拉康的後結構主義看來,女性“外在於”語言、公眾話語、文化與法律,女性的界定不是根據女性實質上是什麼,而是根據女性缺少男性生殖器這一主要的標誌。所有這些理論均強調兩性之間的性別差異,將女性經驗經過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而性別差異的形成是由生理性別決定的。

經過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生理決定論受到社會決定論的挑戰。社會決定論否定這種本質、固定或普遍的說法,強調每個人的社會、文化和曆史背景的特殊性。社會決定論認為: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許多差異都不是源於一個基因,而是許多基因的相互作用。社會建構論的基本假設包括:①人們不可能理解現實或真理的本質;②現實是被建構的,而不是被發現的;③現實與社會情境是相互影響的;④知識是在社會交換中通過話語建構的;⑤我們所認同的現實是相互建構與相互認同的。

根據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女性主義的社會性別決定論認為,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一個人生而為男為女,並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後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是社會和符號的創造物。因此,社會性別不是個體的內在特質,而是由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語言及特定文化的話語所建構的。

在社會性別決定論看來,生理決定論所主張的“差異的社會性別”的建構從來不是價值中立與政治中立,而是包含著一定的文化意義。與本質主義不同的是,社會性別決定論並不關注各種社會性別表征的正確與否,而是關注曆史文化因素在社會性別建構中的作用,以及各種社會性別表征的效用或結果。

社會性別決定論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多種理論:

(1)性別的文化建構論性別建構的差異存在於文化與文化之間,以及某一文化之內。性別的文化建構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性別的概念和行為規範會按照當時當地的習俗被建構起來。比如,亞洲文化要求女人被動和柔順,亞洲女性的人格特征就會被這樣建構起來。女性主義不僅強調社會性別的文化建構,還強調性別不平等的文化建構,性別構成的權力關係。

(2)社會角色理論男女的心理區別來源於社會角色的不同,由於勞動分工不同,女性更多在家庭裏活動,男性更多在社會上活動。許多文化都有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社會角色分工的起因部分來自身體的區別,主要包括女人的生育和哺乳的需要,身高和體力大小的區別等,但是更多地決定於社會習俗對性別角色的規定。

(3)心理分析理論男女兩性的起源和發展是長期的爭論,心理分析是最早涉足這一問題的。從弗洛伊德的兒童性欲理論可以知道,雖然兩性具有極為不同的心理本質、性本質,但是所謂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異性戀、同性戀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獲得的,是由特殊的文化環境造成的。

6.3性別偏見

6.3.1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作為一種社會產物,它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類文化認知架構中,從婚姻宗族法律製度、政治經濟資源的繼承分配,到個人生活方式、科學人文藝術神話的表達,無不對性別的表現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由此看來,性別並不是簡單的生物事實,而是由社會文化所規定的複雜係統,它規定了男女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規定進而塑造著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一般來說,人們希望一個男人要富有競爭力、進取心和成就感,男人的生活重心是工作,並且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而對於女人,人們則希望女人要溫順、賢惠,女人的生活中心是家庭,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因此,作為男人或女人,包含著對性別的個人感受,以及扮演著由文化所定義的角色,這就是所謂的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是指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個性特征等方麵予以歸納、概括和總結,而這種歸納、概括和總結是一種僵化、過度簡化或是類化的信念或假設。和所有刻板印象一樣,性別刻板印象對男女的區分不是以親身經驗為根據,不以事實資料為基礎,而是單憑一己之見,即對男女兩性的行為做出主觀和武斷的判定,最常見就是以二分法為依歸,賦予男女各自有不同的性格、態度和生活方式、職業等,因而這種評定往往也忽略個體的差異。

性別刻板印象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性格特質”,接著再由特質的性別化推論到其他範疇中,直接會影響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覺、歸因、動機、行為,如身體特性、角色行為、分工與職業、兩性關係形態等。如一般人認為男性具有工具性特質,堅強、獨立、大膽、冒險、理性,適合從事競爭工作。女人具備情感性表達特質,溫柔、體貼、膽小、感性、脆弱、母性,適合從事在家庭內照顧幼兒、料理家務等工作。因為這個性別定型,男性表現陽剛的行為會獲得讚賞,女性表現陰柔的行為會獲得讚賞,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男性就是要陽剛”,“女性就是要陰柔”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包括4個不同的方麵: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為和職業。這4個方麵相互獨立,人們可以根據有限的信息,根據一個方麵而對其他方麵進行判斷。例如,已有研究調查並歸納了性別刻板印象中所反映的典型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1)典型的男性獨立、進取、攻擊性、善於經商、操作能力強、表現出領導行為、自信、有主見、堅持自己的立場、有抱負、支配性、主動性、聲音洪亮、性欲強、不輕易放棄,並能承受壓力、勇敢、擅長體育運動、喜歡數學和自然科學、競爭性、冒險性、聰明、有優越感等。

(2)典型的女性情緒化的、優雅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善良、愛哭、創造性、善解人意、考慮周到、對他人有奉獻精神、脆弱,此外還喜歡藝術,並得體、樂於助人、整潔、信仰宗教、喜歡孩子、待人和氣、需要安全感等。

從以上對典型男性和典型女性的描述可以看出,性別刻板印象更多的是由傳統性別文化和社會性別分工導致的對性別差異的認識,它有3個特點:①它對社會人群進行極為簡單化的性別分類;②在同一社會文化或同一群體中,性別刻板印象具有一致性;③性別刻板印象常常與客觀事實不符合,因此,性別刻板印象更多的是一種“性別偏見”,當這種“性別偏見”影響了某一類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時候,就發展為“性別歧視”。

6.3.2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它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它屢屢被人談起,又常常讓人感到無奈。在人才市場和職業生活中,它甚至已經變成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性別歧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其曆史淵源。人類社會早期,男女本是平等的。在母係氏族社會中,由於母係血統在社會群體中的重要性,女性居社會統治地位。婦女在原始社會物質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受到社會尊重的經濟基礎。私有製出現後,男性在經濟上的地位顯著上升,母係氏族製被父係氏族製取代,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此,男子成為世界的主宰,女人隻是男子的附屬品,社會還用道德和法律等手段,維護和支持歧視婦女的社會現象。從此,男性對女性的歧視成為延續千年的社會問題。那麼,究竟什麼是性別歧視?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歧視。歧視是一種差別對待。這種差別對待不考慮個體的優點,而以等級或種類為根據加以區別,表現出某種偏見。從公民所應該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來看,歧視就是在公民權利上的區別對待。

性別歧視是最常見的歧視形式之一,是指對某一種性別成員的不平等對待。由於曆史原因和社會發展狀況的限製,在當今社會,性別歧視更多的是指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進而給女性帶來的權利利益上的、自身發展上的、甚至人格上的損害和障礙。由此可見,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是性別歧視,需要滿足3個條件:①區別對待不同性別;②這種區別使某一性別的利益受損;③在競爭條件下,對實施區別的社會單位(個人)最終沒有好處。

需要說明的是,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並不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而是整個社會的一種價值判斷。正是在這種價值判斷下,才有了某些男性對女性能力的低估,也有了某些女性對女性、甚至對自己的輕視。所以,要消除性別歧視,關鍵是要克服性別刻板印象和改變傳統的性別觀念。

性別歧視分為直接性別歧視和非直接性別歧視。直接性別歧視是指一種性別的人,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所獲的待遇,因性別而差於另一種性別的人,例如就業性別歧視。非直接性別歧視是指一條明顯中性規則對一種性別的大部分人產生不利影響,但並未對另一性別的人產生此類影響,並且此規則在這些情況中十分不合理。

從性別歧視的表現程度來看,性別歧視分為顯性歧視、隱性歧視和反向歧視。

(1)顯性歧視即可以直接觀察到、感受到的性別不平等。一般來說,顯性歧視有兩種表現形式,把女性視為低於男人的第二性和把女性看作“負麵”。諸如,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男人作為絕對的主體而存在,而女人則是作為客體和“他者”而存在,相對於男人,女人處於邊緣化的處境和地位。除此之外,還有把女性看作“負麵”而加以貶低的,諸如將女性視為“不祥的”和“禍水”,甚至是萬惡之首和罪魁禍首。例如,將女性的經血看作髒的,有經血的女人走過的草地會枯萎、花朵會凋零。還有把女人比作“紅顏禍水”,男人變壞不是男人自身的問題,而是女人使然。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乏個別案例的存在,但是以點概麵來詆毀全體女性,對女性整個群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格上的歧視。

(2)隱性歧視即對所有的人都施以相同劃一的標準和要求,而這個“劃一”實際上是把男人看作是客觀和標準的。也就是說,男人不僅僅比女人占有優勢,而且成為人的一般性,男人的標準成為一般的標準。在這一標準下,男性的收益與女性的受損都被掩蓋了。例如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看似中性的法律、傳統、曆史等都打上了男權的烙印,它表麵看來是平等的,但是對女性卻是不利的。由此可見,消除隱性歧視更加任重道遠。

(3)反向歧視是一種隱藏得更深的歧視。它通過讚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而把女性局限在一個特定的領域,給女性的發展帶來製約因素。諸如“賢妻良母”是對女性的讚美,當然這也是女性的美德。但是,問題是當“賢妻良母”成為唯一評價女性的標準後,那些沒有達到這一標準的女性就有可能受到不公正的歧視和壓迫,事實上,很少有女性能夠完全達到社會讚美的光輝形象,更多的女性是在這一標準下壓抑自我。

從性別歧視的具體表現來看,性別歧視分為語言歧視、教育歧視和就業歧視等方麵。諸如由於性別歧視導致了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在就業和職業選擇上也受到限製,女性的平均收入不足男子收入的70%,而女性的失業率比男子失業率高30%以上。性別歧視不僅表現在受教育、擇業、收入等方麵,還表現在性別商品化傾向上,諸如媒體中將女性物化、性化和商品化的廣告和宣傳,其實質有損女性的人格和尊嚴,這也是一種更深刻的性別歧視。

6.3.3性別偏見的形成

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歧視都屬於性別偏見,是性別偏見不同程度的表達,其結果不利於女性的生存和發展。那麼,性別偏見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男女有別”的確是事實,而且男女兩性這種生理上的差異將是一個永恒的存在。客觀地說,大自然造就了男女兩性,在賦予兩性不同的身體構造和生理功能的同時,也賦予兩性各自的性別優勢。性別差異,究其來意,是指男女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在生理、外貌以及心理等方麵的差別。生理意義上的性別差異有3個層次:①性器官的不同所表現的是“第一性征”;②青春期男女在生理上所出現的不同變化是“第二性征”;③在此基礎上,男女兩性在知、情、意、行等方麵所表現出來的性別差異是“第三性征”。

從表麵上看,純生理方麵的性別差異僅僅體現了男女生理器官的功能及其外在表現的不同,並沒有優劣之分和褒貶之意。但在父權製社會中,性別差異卻帶有性別偏見和性別歧視的成分,這種偏見和歧視通過性別社會化得到強化。於是,生理上的性別差異便轉化為社會意義上的性別差異,當生理上的性別差異與社會意義上的性別差異畫上等號時,便是性別偏見的開始。

從性別差異到性別偏見,經曆了3個轉變階段。先是從生理差異向社會差異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借助於生理差異基礎上的性別分工完成的。從生理結構上看,男性強壯有力,因而適合在外獲得生存資料來養家糊口;從生理功能上看,女性的生育功能適合留在家中哺育後代。最初,這種性別分工僅僅存在於家庭內部,後來,這種家庭分工延伸到社會領域,形成了社會分工的性別差異,並以性別角色的形式固定下來。就這樣,在性別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了性別角色的社會規定,使生理上的性別差異具有了社會意義,從而轉變為社會意義上的性別差異。社會意義上的性別差異體現在男女不同的性別形象、不同的性別角色以及不同的性別認同等方麵。一旦社會文化對兩性有了不同的性別期待,男人和女人就會通過模仿、學習和強化等手段使自己達到社會所期待的性別標準,成為社會能接納的“正常”的男人或女人,即完成性別的社會化。否則,“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都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在社會中找不到身份的認同。性別社會化無處不在,並體現在生活與生命的每一個環節,從出生時的性別期待、家庭教育資源的分配,到整體社會製度的設計、風俗文化的運作等都體現了性別差異的痕跡。從生理差異向社會差異的轉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不斷地被生產和再生產著。同時,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政治製度通過不斷製造性別差異來維持兩性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地位。就這樣,兩性先天的生理差異正是經過這些社會化的力量得以強化,在性別社會化過程中,進一步畫清了兩性的界線,強化了性別差異,賦予性別差異以社會意義,由此形成了社會性別化的社會秩序。

其次,由社會差異向價值關係轉化。社會的性別差異引出了一係列的價值關係,在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價值關係的確定。這種價值判斷是從性別分工開始的,“男性所承擔的社會分工被認為是重要的,在文化上、道德上和經濟上得到回報,相反,女性所承擔的社會分工被認為是次要的、附屬的”。這種價值判斷使男女的社會分工合理化,從而維護了男女之間的權力差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價值判斷模式:男性所具有的主動、進取、理智、強大等特質被賦予正價值,而女性的被動、平和、直覺、柔弱則被視為負價值。一旦這種“男優女劣”的價值觀念形成,它又會反過來影響後來社會角色的界定、社會、家務工作的分配、社會資源的分配。由此可見,“社會不平等的背景也可能影響到對可見的性別差異的價值評判,從而男性的特點被解釋成財富,女性的特點被看成缺陷。兩性的社會不平等甚至可能強迫修改衡量性別差異的標準”。性別差異由社會差異向價值關係轉化的過程,就是兩性的天平向男性傾斜的過程,由此形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性別製度,這就為現實中的性別壓迫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