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性心理發展與性別角色(1 / 3)

說到性別,一般人認為再簡單不過了:非男即女。然而,這種常識是真知嗎?人類的性別隻有“男”、“女”兩種嗎?有沒有第3種性別呢?提出這些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常見性別認知的質疑,這也是我們重新認識性別的前提。

6.1性別的表現

6.1.1性征

認識性別,首先要了解性征的概念。性征是指男女兩性的性別特征,即綜合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性別特征。可以將兩性的性別特征分為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第三性征和第四性征。

1.第一性征

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可以分辨出外形和構造的差異,如男子有睾丸、陰莖,女子有陰道、子宮等,這是因為遺傳物質——染色體的不同所決定的。這是與生俱來的性別特征,由此可以把人分成男性和女性。第一性征確立了人們要經曆的性別社會化過程,是建立社會性別的基礎。

2.第二性征

是男女在青春期出現的一係列生理特征,決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別。具體表現是青春期發育後,男性開始變得高大,肌肉結實,喉結突出,變聲,長胡須,汗毛加重;女性皮膚細嫩,嗓音尖細,乳房隆起,肌肉柔韌,脂肪增加,月經來潮。隨著生理的變化,人們的社會性別意識開始覺醒,社會諸因素對個人的影響也更加明顯。

3.第三性征

除了上述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的差別之外,男女在心理上也有鮮明的區別。這種區別就是第三性征,是指男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麵表現出來的特征。這種在性格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第三性征又稱性別程度,簡稱性度,指的是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明朗化。

男性氣質是指男性應該具有成就取向、對完成任務的關注或行動取向的一係列性格和心理特征。這個性格特征包括3個成分:地位、堅強、非女性化。地位代表功成名就和受人尊重;堅強是力量和自信的表現;非女性化是以女性的特質反襯男性特質。如男性不能依賴、溫柔和軟弱等。男性要主動、活躍,這與雄心勃勃、大膽、爭強好勝具有競爭力聯係在一起。除此之外,男性氣質還表現為直率、對愛的要求強烈且主動,喜歡與美麗、聰明、活潑的女子交朋友等性格傾向。

女性氣質是指女性應當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親切、對他人關心等親和取向的一係列性格和心理特征。女性氣質內涵包括3個成分:與家庭相關的一切,溫柔、愛整潔、依賴男性,以及一切與男性相對立的特征。因此,女人味總是與羞澀、靦腆、膽小、多愁善感、被動等聯係在一起,除此之外,女性對愛的要求被動,對被愛的要求強烈,喜歡與可靠、成熟、能體貼人、有男子氣的男性為友。

因此,第三性征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性別氣質,它是以第一、第二性征為基礎的,強調一整套穩定的、固定化的兩性對立的行為舉止及其行為的社會意義。

4.第四性征

由於受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影響,人的性別氣質會有較大的差別,有些女子除了具有女性所特有的性別氣質外,還兼有熱情、豪爽、剛烈、精明能幹等男性所具有的性別特征;而一些男性除了具有典型的男性氣質,同時感情細膩、豐富,行為表現溫文爾雅。這種同時具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性別表現,在醫學上被稱為“雙性化氣質”,也被稱為第四性征。

6.1.2性別雙性化

那麼,什麼是性別雙性化?雙性化(Androgyny)是希臘語的詞根男(andro)和女(gyn)的結合,所以“雙性化”也正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與平衡。而雙性化人格是指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心理氣質方麵具備男性與女性的長處與優點。

對於雙性化的研究,是在西方心理學對性別差異研究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就曾提到過“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而後,他的弟子榮格更是提出了“男女同體論”,用“anima”(阿尼瑪,男性的女性意向)和“animus”(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意向)來分別代表兩性中含有雙方特質的異性原型。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性別差異的研究逐漸轉向對性別角色的認同問題,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於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針對女性心理的研究也開始關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因素導致的性別差異問題。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雙性化”這個概念。10年之後,S。L。Bem(貝姆)針對“雙性化”個體從“處事靈活”的認知角度以兩性氣質這兩個不同的維度為理論基礎編製了Bem(貝姆)性別角色調查量表(BSRI),並以此開始了對雙性化的實證研究。

(1)計分完全符合記7分,完全不符合記1分,介於兩者之間的數字表示符合的程度,從1~7程度不斷增加。

(2)將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49、52、55、58條的分數相加,得數除以20,得到男性化分數。

(3)將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0、53、56、59條的分數相加,除以20得女性化分數。

(4)男性化分數和女性化分數都大於4.9說明是性別雙性化的人。

性別雙性化對人格影響較為突出的表現在心理健康方麵。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中西方對於雙性化的研究的大量結果都表明,性別雙性化的人綜合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上的優點,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事實證明,具有雙性化氣質的人在很多情況下能把事情辦得更出色,才華出眾,自尊心強,是一種理想的氣質。

Bem的研究表明,具備雙性化人格的人至少有3方麵的優點。

(1)允許表達異性特征具備雙性化人格的男人雖然有某些女性特征,但他們的獨立性卻沒有受到影響。在獨立性方麵,雙性化人格與男性化人格的表現是一致的,均比女性化人格要更具獨立性。

(2)富有同情心,有教養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女性化人格對雙性化人格的貢獻。

(3)具有很強的自尊心比起單純的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者而言,具備雙性化人格的人有著更積極的歸因模式:他們多將成功歸為穩定的內部因素,而將失敗歸為不穩定的外部因素。這種歸因模式意味著成功的永恒性和失敗的暫時性。

在Bem之後的研究,如Spence等人編製出個人屬性問卷,簡稱PAQ。Kaplan、Beam在1976年,Hall、Halberstadt在1980年也做了相應的研究。而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國內對於雙性化的研究也開始起步。

這些研究均證明了雙性化的人具備較為優秀的人格氣質這一結論:雙性化個體既能勝任男性的工作,也能勝任女性的工作,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適應力;雙性化者在各種條件下比性別典型者做得更好,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評價、受同伴歡迎、適應能力等方麵都優於單性化者;雙性化個體的優勢到青少年和成年初期就會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來。

然而,雙性化並不是性錯位或是性混亂,也不是異性癖、同性一體的同義語,相反,雙性化是一種兼具男女兩性人格優點的綜合性人格類型。對此,我們必須要區別兩個經常被混淆的概念,即“雙性化”和“中性化”。

雙性化是指兩性人格心理特征的混合,是社會中的個體以天賦的生理性別為基礎同時吸收、表現、表達出相關性別的個性特點;而中性化正好相反,是一種非典型化的人格,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看,它指的是社會中的個體具有性別不典型的特點,在心理健康的程度上,中性化人格明顯不如雙性化人格健康,它既沒有男性人格的優點,也沒有女性人格的優點。簡單來說,雙性化可以認為是“既男又女”,而中性化則是“非男非女”。

通過概念解析,我們可以發現“雙性化”和“中性化”這兩個概念存在著原則上的不同,但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大眾傳媒中,這兩個概念被混為一談,很多時候,人們所說的“中性化”實際上是“雙性化”。

6.1.3跨性別

跨性別涉及到各種與性別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轉有關的個體、行為以及相關群體。對於“跨性別者”的界定有很多爭議,其中最廣泛的定義是:那些在出生的時候根據其性器官而被指定了某個性別,但是卻感覺到那個性別對他們而言是一種錯誤或不完整描述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那些對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感到無法認同的人。盡管對跨性別者的界定不同,但對於跨性別這種現象有一個共同點,即所謂跨性別(cross gender),是指具有某一生物學(解剖學)性別的個體,具有某種程度的異性心理、行為,或者說異性氣質。跨性別有時候也會被當作一種“在中間”(in between)的概念來使用,有個比較新的名詞是“性別酷兒”(genderqueer),用來指稱傳統上歸屬於“男性”或“女性”之特質的混合,或者也可以用來指稱時常與跨性別或跨性別主義相關的“在中間”概念。

“跨性別”是一個概括性的詞彙,涵蓋了許多種不同性別表達方式(gender expression)的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1)跨性別者是指做異性會覺得較為自在的人,跨性別者通常全部或部分的時間是以異性的角色生活。

(2)變性別者(易性癖)是指尋求通過變性手術永久改變自己的身體,以符合其個人對自身性別的定義者。在這個群體中還有一些通過使用激素或者其他相關外科治療如乳房切除、隆乳、除毛等,但還沒有進行變性手術的人,不做變性手術可能是因為個人本身不再有意願進到這一步,也可能是因為經濟上無法負擔手術的醫療費用。

(3)變裝癖者(易裝癖)指穿著異性(指相對於生理性別而言)服裝以達到情緒或性方麵目的者。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戀異性裝癖者,這種情況不屬於跨性別,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戀異性裝癖者不是基於對自己生殖性別的不認同,而是純粹迷戀異性服飾之功能以達求滿足自身性欲幻想之目的。

(4)雙重靈魂者(源自美國原住民文化)指具有男性與女性靈魂者。通常(在原住民文化中)因為其軀殼能同時包容兩個靈魂而受到尊敬。

(5)雙性或雌雄同體者指出生就同時具有雄性與雌性的器官的罕見醫學狀況,對於這種情況,一般在出生時即以手術指定其性別。然而,現代針對這一群體的學術研究質疑了這一做法,因為這種人為的指定對於當事人來說也許是一種錯誤。

由於跨性別包括了變性人,因此有人認為跨性別者是變性者的一個同義詞。這種用法混淆了跨性別者和變性者之間的區別。正如上麵提到的,跨性別者認為自己有不同於男性和女性的另一種性別;而變性者則認為自己是在“女性身體裏的男性”或“男性身體裏的女性”,進而希望通過手術“改變性別”。一種典型的例子是“男兒身,女兒心”,許多變性女雖然生理性別是男性,但是覺得是自己是女性;而變性男則剛好相反。

變性的過程,通常包括了實際生活體驗(Real Life Test)、激素替代治療,以及旨在改造身體第一性征的性別重構手術。在製度嚴謹的國家和地區,欲進行激素或手術治療的變性者往往需要持久並反複地向醫師表達強烈的治療欲望,他/她們才會獲得診斷和治療。為了使身體與心理認同性別保持一致,很多變性女亦會選擇進行除毛、隆胸和磨平喉結等整容手術,而很多變性男亦會選擇盡早進行縮胸手術。基於這些原因,很多變性人反對使用跨性別者指稱他們自己,不管是作為同義詞還是作為一個包含變性者在內的集合名詞都不行。

他們爭論的理由主要是:①跨性別這個詞不能準確反映變性者自己的特點,而且,使用跨性別這個集合名詞將會導致變性者群體的發展曆史、變性者的身份認定和存在狀態邊緣化;②跨性別者認為自己是不同於男性或女性的另一種性別,而變性者則認為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隻是這與他們出生時被賦予的生殖性別有衝突;③跨性別者沒有改變性別一說,而變性者則希望通過醫療手段“改變性別”。

對於以上各種跨性別的表現,醫學界使用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和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這些名詞來將這些傾向解釋為一種心理狀況以及對社會的心理反應。跨性別者並非出於主觀的自願,而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然而,他們在社會中的生存卻是舉步維艱,處於無奈和焦慮的困境之中。對此,健康的社會應給所有性別傾向者寬鬆的生活空間,具有跨性別傾向的人也應該獲得足夠的尊重。

6.2性別的界定

6.2.1生理性別

生理性別又稱自然性別,是指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將有機體分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為。簡單來說,人可以分為男性和女性,這是與生俱來、自然形成的。通常情況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異表現為身體差異,這是不能被改變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判斷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是非常簡單的,在嬰兒出生時看一下外生殖器,就可以知道其生理性別。然而,生理性別本身比這要複雜得多,男女兩性的生理差異有著不同的層次,根據人類生理性別的基本變量,可以把性別分為以下幾種:

染色體性別:又稱基因性別,隻適用於部分靈長類動物。通常情況下,女性的染色體是XX,男性的染色體是XY。除此之外,個別人的染色體組合為X0,XXX,XXY,XYY。激素性別: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內生殖器性別:睾丸;卵巢。外生殖器性別:陰莖;陰蒂、大小陰唇、陰道外半段。腦性別:男女的語言功能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它影響語言的流利程度、用語理性、聯想的流利程度;男女的交流風格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男女的感覺不同,對觸摸、味道、氣味、聲音的感覺不同,視覺角度也不同。

由此可見,人的性別首先是由染色體的差別決定的,而兩性的進一步分化則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實現的,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發展出特定的身體結構和功能。此外,性激素對人的行為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除此之外,男女兩性的差異還受大腦和中樞神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下丘腦的功能以及大腦兩半球的不同特點上。

總之,生理性別的差異,表現在個體生命的性分化和性成熟過程中,由遺傳因素決定染色體的不同,決定男女兩性的性別,由大腦影響的激素分泌影響著男女兩性生理上的發育和其他分化。兩性在生物學上的差異,是影響個體心理和社會行為的主要因素,但現實生活中人的性別表現,還受到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因素影響,這些因素的加入,使得性別表現更加複雜,而這種由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影響的性別稱為社會性別。

6.2.2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是帶有心理學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概念,是一種社會的標簽,用來說明文化賦予每一性別的特征和個體給自己安排的與性有關的特質。它表示社會基於男女兩性生理差異而賦予他(她)們的不同的期望、要求與限製,是由社會文化形成的有關男女角色分工、社會期望和行為規範等綜合體現,是通過社會學習得到的與男女兩性生物性別相關的一套規範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

社會性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女權主義的發展而提出的一個概念,“社會性別”既是當代女權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又是女權主義學術的中心內容。社會性別既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也是一種研究視角和方法,它的出現挑戰了“生物決定論”,使人類對性別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

社會性別分析具有自己獨特的分析問題的角度。①主張社會性別不隻是一種角度,更是一種重要的分層係統;②這一分層係統的普遍性,可以通過社會生產過程加以解釋。或者說,認為社會性別與階級一樣,在一般分層係統中是一種社會結構,其基礎是社會製度,並且依靠意識形態去維持。

具體說來,社會性別跟階級一樣,是一種分層係統:

(1)任何社會中的這種分層都來自於社會生產組織或製度。

(2)社會生產可廣義地看作是一種多方麵的、等級性的組織過程,這一過程再生產和維持著社會生活。

(3)這一過程的有效分析應改變傳統的研究思維。

(4)識形態掩蓋著社會生產的真實性,同時又在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造成了分層結構。

總之,社會性別分析可更為具體深入地探討性別差異問題,研究視角也變得較為中性化,它關注社會性別關係中的差異性或者不平等性。同時,這個概念不是封閉的和固定的,而是開放的和流動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從不同角度探討社會性別,所得出的內涵也不同。其中包括這樣幾種以下社會性別概念的範疇和模式:

(1)強調性差異的社會性別觀(Gender as Sex Difference)這種社會性別觀把社會性別定義為個人屬性。認為這種屬性是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相互作用的產物,例如男人的剛毅和女人的柔弱是與生俱來的,這些生物屬性的特征奠定了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基礎。在女性主義看來,這種社會性別觀過分強調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把社會性別完全看作是個人化的過程,忽略了性別社會化中的社會因素和人際關係的作用。這種社會性別差異觀強調了差異,但是沒有分析這種差異所包含的人的地位的尊卑和權力的強弱。

(2)強調“地位”和“角色”的社會性別觀(Gender as Status and Role)這種社會性別觀以傳統的功能主義和角色理論為基礎,把社會性別看成是已經獲取的社會地位,這種社會地位又伴隨著性角色和性別角色的產生,即性或性別的模式化的行為。這種角色和地位的性別差異高度融會了社會的價值觀、文化實踐和製度結構。雖然這種社會性別觀強調了社會因素的作用,但它是用功能主義的觀點解釋性別分工和性別差異的合理性,將不平等的社會性別製度合法化。過分用功能主義和角色理論來解釋性和性別,會忽略社會曆史的變化,會使權力結構這樣的政治問題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