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這種價值關係轉化為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這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性別偏見。在“男高女低”、“男強女弱”、“男優女劣”、“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價值判斷下,統治與服從、控製與被壓迫的模式在兩性之間自然形成,於是性別差異演變為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這一權力關係中,男性處於主體地位,女性被物化,失去了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女人應該如何和不應該如何,什麼樣的女人算“好女人”或“壞女人”,全都是以男性的標準和目光、按男權社會的需要和滿足程度而定。父權製確立以來,公私領域的嚴格劃分,使男性能夠在社會舞台上自由馳騁,而女性隻有棲身於家庭一隅,這種活動空間限製了女性的思維,狹隘、依賴、軟弱和自卑感由此而生。在此基礎上,社會通過社會規範和教化等手段,使“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成為社會主導意識,它得到了整個社會乃至於女性自身的認同。因此,女性自身也逐漸滋生了處處迎合男性需求的心理態勢,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便是這種心理態勢的反映。即便像班昭那樣女性中的佼佼者,也隻有在迎合統治階級的趣味時,按照封建統治階級價值標準宣揚“女教”的時候,她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顯然,這種服務於男權社會的性別結構對女性來說是一種壓抑和盤剝。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性別差異不完全是天生的,從社會意義來看,它是在男女兩性的互動中和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塑造和創造出來的。其實,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塑造和創造著性別角色,以使自己的性別身份與人類文化規定的性別符號體係一致,這樣就能找到合適的社會定位。也就是說,性別偏見並非由人們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所決定,而是後天社會建構的結果,它雖然因性別差異而起,但是性別差異並不能成為性別偏見的合理化解釋。
認識到這一點,會使人們獲得對現存性別偏見的批判反省能力,從而具有一種“從社會發展、曆史進步、文化生成和人的全麵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兩性關係的眼光,這種眼光主要是關注未來和理想的,而不僅僅是矚目過去、現在和經驗的。就兩性關係而言,性別的自然差異也許永遠不會取消,但未來的男性和女性都具有全麵發展的個性;而且,全麵發展的女性需要由全麵發展中的男性來塑造,全麵發展的男性也需要由全麵發展中的女性來塑造”。這種眼光雖然不能立刻改變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但它至少“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社會數千年來在多大程度上一直是建立在男人對女人的控製之上的”。它可以使人們獲得對自身性別角色的反思意識。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了這樣一個思想,性別不僅僅是我們生理上的男女之分,它承載著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機製。正如波伏娃所說:“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同樣,男人也不是生來就是男人的,也是逐漸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就是性別的形成過程。
6.4性別的形成
6.4.1性別角色
自一個人出生之日起,便被劃分為不同的性別。然而,這時他(她)具有的僅僅是一種性別身份,而要實現這一性別身份,還需要在性別社會化中完成。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性別角色形成的過程。那什麼是性別角色呢?
性別角色是指社會按照人的生理性別而分配給人的社會行為模式,即一定社會認可的、適合某一性別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認識自我性別的基礎上,了解不同性別的行為模式,即哪些是男人可以做的,哪些是女人可以做的,這些性別行為都是社會為男女成員所規定的行為。性別角色往往與性別刻板印象相互強化,但是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性別角色是在某一社會文化中被大家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而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是由與男性或女性相適宜的心理特質、特點及活動的一係列認知所組成的。性別角色是由行為限定的,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關於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態度和認識信念,它是關於男女應具備的心理特征和所從事活動的相對固定的看法和態度。
性別角色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是以性別規範為基礎的文化建構。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以文化為基礎的性別社會差異,社會把兩性的生物性差別擴大化和製度化,並且通過性別社會化,把這種製度安排傳遞給男女兩性,從而產生不同的性別表現。
在這一點上,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人類學家米德在不同文化地區做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他在20世紀30年代對新幾內亞的3個部落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阿拉佩什的部落中,男女都有一種在一般人看來是女性特征的個性,他們性情溫順,待人熱情,反對侵犯、占有,男女都照看小孩,做家務,共同從事生產和生活,因而具有平等的地位。與此相反,鄰近的蒙杜古莫部落是一個非常殘暴的部落,那裏的人們不論男女都性情殘暴並有攻擊性,女人也很少表現出母親的特征,她們害怕懷孕,不喜歡帶孩子,這個部落的地位不是以性別來劃分的,誰的攻擊性強,誰就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第三個部落是昌布裏部落。與前兩個不同,這個部落中男女的性別角色差異顯著,但與一般人認為的正常角色相反。男人喜歡藝術,富於情感,並照顧孩子,女人卻精力旺盛,盛氣淩人,不戴飾物,是家庭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中,都具有比男人高的地位。米德的這個考察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男女個性特征和角色特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或者在某個區域內,文化是影響男女性別角色特征的主要因素。
(2)性別製度不斷認可和強化性別角色,並賦予性別角色以等級區別。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不足以直接導致兩性之間地位的高低之分,社會普遍存在以等級為特征的性別關係秩序是男權社會所建構和維持的,這種被建構出來的性別秩序包括物質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它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是一種最基本、最持久的社會製度。
(3)性別角色是一個不斷被建構的動態過程,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不斷地被生產和再生產著。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政治製度通過不斷地“製造性別差異”來維持兩性在社會中的不平等社會地位。兩性先天的生理差異正是由這種製度化的力量強化的。因此,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會存在不同的性別差異,同樣,社會性別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發生變化。
6.4.2性別社會化
社會規定了性別角色,而這個性別角色對於具體的人來說,是在性別社會化過程中接受和強化性別角色的期望,從而完成對性別角色的塑造。性別社會化有兩個不同的結果,性別同一性的形成和性別角色的掌握。這種學習使人們懂得一般的性別角色和理想化的性別角色,或者說什麼是合乎身份的行為。性別同一性包含著對“一個人屬於男性或屬於女性是一種不變特征”的理解。
因此,性別社會化是個人關於性別角色和其規範的學習過程,是貫穿一生的性別認同過程。從出生、學齡前、學校期、青春期、成人期(婚姻、生育)、老年期直到死亡。每個階段,社會都對個人有不同的性別角色期望和性別規範,社會性別由此而被生產和再生產著。
(1)嬰幼兒期是性別社會化的初期,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具有明顯的性別分化。一項研究表明,父母對兒子的希望主要是獲得事業的成功,而對女兒的希望則主要是善良、可愛,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嬰幼兒時期的性別社會化主要是通過示範和模仿完成的,這一過程中的強化機製與社會性別標簽聯係在一起。父母的性別行為對孩子起著示範作用,而孩子則模仿他們的行為。除此之外,成年人所界定的性別標簽會通過獎勵與懲罰的方式作用於孩子,孩子會不斷重複產生正麵結果的行為,避免產生負麵結果的行為,由此強化了孩子的性別認識,最終形成一種習慣性行為。
(2)學校教育是傳遞社會性別規範的正式場所。教師和教材都傳遞著各種有關社會性別差異的信息,教師的性別認同和教材中所體現的性別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性別認同。教育孩子成為不同性別的個體已經是一般學校和教育機構中的“隱藏的課程”,學校往往成為製度化生產兩性差異的社會機構。這樣,早期的性別社會化成果及不同的性別體驗,在人格發展過程中會再度重現,加劇原有的性別認同。
(3)生命事件在性別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兩性來說,社會賦予了他們對同一生命事件不同的生命意義和符號。在父權文化乃至現代社會中,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永遠使“男主外,女主內”,這種性別角色強調了男性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責任。因此,男性所經曆的生命事件總是與社會活動相關,以升學、就業和提升為主要線索,而女性的生命事件與私人(家庭)活動為主要線索。這種性別社會化的機製不斷地強化女性與生育有關的家庭角色,弱化其在社會公共領域中的社會角色。婚姻、生育在女性性別社會化過程中成為重要的生命事件,使女性更加認同其在生育和家庭中的價值和作用,具有特殊意義。
由此可見,性別社會化本身就是社會性別的建構過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婦女就業的浪潮,婦女通過社會勞動獲得了許多在家庭內部得不到的滿足,並且逐漸獲得了相應的社會地位,其社會價值正不斷地得到社會認可。這一變化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性別社會化的過程。
6.4.3性別形成的主要理論流派
性別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社會文化長期作用的結果。對於這一點,不同的理論進行了不同的解釋。
1.心理分析理論
性別形成的心理分析理論又稱“角色自居說”。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海倫·多伊奇、霍尼和埃裏克森。該理論以精神分析學說為理論基礎,強調自居作用在男女兩性性別行為形成中的作用。自居作用的機製是認同、接受、暗示和模仿,是一種保持心理平衡的自我防禦機製,意識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因素。
該理論認為男女兩性性別特點的形成是由於他(她)們在兒童時期,無意中模仿和自己性別相同的成年人,特別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從而形成不同的性別角色。性別角色的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男女兩性的嬰兒共有的對母親本能的依戀,以使潛意識的本能在與母親的交往中得到滿足,使本我得以通過自我得到發展。第二個階段是兒童產生自我意識之後,男女兩性根據外部世界,特別是家庭環境的要求,有意識地模仿與自己性別相同的成年人,特別是父母的行為,限製和壓抑本我的衝動,以求得心理上平衡。在這一過程中,男孩子抑製了本能的“戀母情結”,轉而認同自己的父親,模仿父親的舉止行為,並且把其變成自己個性中的一部分。而女孩子對母親的認同,並不是由於戀母情結所致,而是害怕失去母親的愛,便把母親的形象納入了自我概念之中。
2.社會學習理論
性別形成的社會學習理論也稱“性別定性論”,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心理學派,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有阿爾伯特·班杜拉、米歇爾等。這一理論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是環境決定論和行為主義。它認為行為強化是性別形成的決定因素,重視兩性心理的外部表現,即男女不同的行為差異。
社會學習理論關於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基本觀點是,性別角色是後天學習獲得的,是經驗積累的結果。家長、教師、同伴等影響兒童社會化的人通過榜樣、期待、玩具選擇來強化性別適應行為,懲罰性別不適應行為,通過對男女兒童的不同對待來形成兒童的性別行為。該理論認為,男女兩性性別特征的形成是男女角色社會化的過程,是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實現的。性別社會化的代理者通常是父母、教師、演員、同齡人團體、小說、報刊、電影、電視等。
性別形成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過程是包含大量的觀察、模仿同性模式的學習過程。在兒童期早期,父母會按照社會對男女兩性的要求去塑造孩子的行為,母親和父親的讚揚和要求,是性別角色學習的強化因素。在性別定型過程中,男孩子傾向於模仿父親的行為,女孩子則模仿母親。隨著兒童生活環境的擴大,生活中其他同性人的行為以及大眾傳媒所提倡的性別形象,又成為他們自覺學習和有意識模仿的對象。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男女兩性逐漸擺脫本身某些固有的、不符合社會要求的性別行為自然特征。就這樣,社會通過對男女兩性有控製、有選擇的熏陶與學習訓練,使他(她)們逐漸形成了社會生存和活動所必須具有的不同性別特征的心理結構。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兩性逐漸符合社會性別規範,最後變成被社會所接納的、具有相應社會性別特征的成員。
3.認知發展理論
性別形成的認知發展理論,又稱“自我歸類說”。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科爾伯格。該理論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基礎,強調性別形成的認識因素,認為男女兩性性別特征的形成,關鍵在於個體對自己的性別及其活動特征的認識,是主體與外部世界在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係列結構。機體具有組織和適應兩種機能,性別行為的本質是適應。性別特征的形成,即適應機能的實現,是以某種基本的結構存在為前提的,以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進行的。
科爾伯格認為,性別認同是認知發展的結果,他把兒童性別角色的確認分為3個階段。
(1)基本的性別認同階段這一階段兒童能正確地確認自己的性別,大約在2~3歲的時候,但還不具有性別的恒常性認識,例如,知道自己是男孩子,但長大以後還是不是男人就不能確認。
(2)性別確認的穩定階段這一階段,也就是兒童3~5歲的時候,認識到一個人的性別是不會隨年齡變化而改變的。
(3)性別確認的堅定階段即兒童知道一個人的性別是不會隨著外貌和活動的改變而改變的,大約在7歲普遍形成。
根據科爾伯格描述的認知發展模式,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性別大多是通過相同的途徑。即認識各種形體對象的同一性,並且隨時辨認這些形體對象所具有的同一性。根據這個模式,兒童接著學習他們的性別角色內容。因為他們發現,凡是符合他們前麵學到的性別同一性知識的行為,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性別認知理論認為,性別角色學習在本質上是認知發展的一個方麵,兒童在4~6歲時,開始具備性別恒常性和性別認同的基本概念,男女兒童的性別認同是兒童周圍認同的組成部分。兒童對自我性別的認同決定了他(她)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基本評價,當這種評價與社會性別規範聯係起來時,其行為便納入各自角色的性別軌道。個體對同性性別角色的認同,是個體獲得積極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男女兩性性別認同的發展,不僅是外界作用的結果,也是個體自身內部動機的結果。該理論重視性別特征形成過程中內部動機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重視性別認知和性別行為之間的相互聯係。
4.女性主義理論
以上3種理論雖然具有明顯的不同,但它們都是更多地從本質或者個體的方麵說明性別角色的形成。而女性主義理論對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女性主義者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父權製社會與文化,向傳統的一切觀念提出挑戰,主張變革傳統的性別角色關係,要求重新審視婦女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主義者鮮明地指出,性別角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現代父權製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女性角色是男性角色的從屬物,男性氣質的原則是建立在對女性氣質的控製之上的。因為在性別角色的社會化中,充斥著男性中心主義和性別歧視;男性角色是獨立的、主導的和流動的,而女性角色是從屬的、次要的和被動的。
著名的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利特指出,在男權社會裏,家庭的重要貢獻是使年輕一代熟悉和接受男權製思想體係中有關角色、氣質和地位的固有態度(主要是通過榜樣和告誡)。雖然定義的細微差別在於父母對文化價值的理解,但是一致性這一總的效果達到了,而且通過同伴、學校教育、新聞媒體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資源得到進一步加強。盡管我們可花費時間和精力為家庭成員間的權力平衡而爭論,但是,我們必須記住,整個文化支持生活各個領域中的男性權威,而且,在家庭之外,不給女性以任何權威。因此,米利特認為,對“男性優越”這一偏見的普遍讚同保證了男尊女卑的合理性。表現在性別角色上,就是對男女兩性各自的行為、舉止和態度作了不同的規定。
總之,女性主義者反對所謂的“母性”之類的本質主義觀念,而是強調運用曆史話語的、社會結構的觀點去看待性別角色和“女性氣質”問題;反對把男性視角的性別角色標準普遍化,而是主張解構傳統的性別角色關係,倡導女性角色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其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認為性別角色分工反映了男性對女性的權力控製;
②性別角色社會化是各種文化力量作用的結果;
③性別、種族和階級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個體的行為;
④關於性別的知識和認識都是由社會構建的。
(方剛雷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