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的熱血青年和第一個扔板磚的——辛亥革命(1 / 3)

圍觀的熱血青年和第一個扔板磚的——辛亥革命

當年甲午戰爭戰敗給中國的知識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當時的知識分子們極為痛苦,紛紛為中國尋找出路。他們中有一些人想到了“君主立憲”的道路,希望清政府能自己進行政治改革,走和日本一樣的道路。他們的代表就是康有為、梁啟超那群人。

但還有另一群知識分子,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用暴力徹底推翻清政府。把皇帝轟下台,在中國建立一個隻有議會,沒有君主的國家。這些立誌造反的知識分子,在當時被稱為“革命黨”,代表人物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在香港學習西醫,不久棄醫從政,立誌推翻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尚未結束的時候,孫中山就在海外建立了“興中會”。他在海外到處組織集會、公開演說,募集捐款,說服留洋學生加入“興中會”,用募集來的錢和學生在中國搞武裝起義。

然而“書生造反,十年不成”,孫中山家境貧困,自己隻是個普通的醫學生,他造反需要的錢,都是靠他用嘴說來的一筆筆捐款,既有大商人的慷慨解囊,也有普通老百姓的一毛兩毛。打仗是天底下最花錢的事,這點錢用來打仗,怎麼能夠呢?

孫中山也沒有軍隊,他用來起義的骨幹,都是他說服來的進步學生。進步學生統共能有幾個人?肯舍出命去打仗的就更少了。

孫中山鬧革命,實際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所以從甲午年一直到清朝滅亡前這十幾年裏,他一共在中國發動了10次武裝起義,全都以失敗告終。期間消耗了無數的金錢和人命。

但並不是說這些起義就毫無意義。孫中山的武裝鬥爭起到了很強大的宣傳效果,讓他在革命黨人中建立了極大的聲望。

到了載灃執政的時代,革命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這個時機成熟也和甲午戰爭有關。

很多民國時的革命人士回憶自己求知曆程的時候,都說是甲午戰爭改變了他們的思想。在甲午戰爭之前,他們對時政並不關心。當甲午戰敗的消息傳來後,他們大為震撼,開始苦苦思考中國為什麼會被小小的日本擊敗。他們那時大多隻有十歲出頭,讀書的時間不是很久,思想還沒有被儒學禁錮。他們開始從傳統的四書五經中抬起頭來,去學習西學、了解世界、追問中國落後的原因到底在哪裏。

後來清朝末年慈禧搞新政,是先從廢科舉、興新學入手。這麼做的道理很簡單:人才是萬事的根本。興新政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大批的新學人才,人才培養又需要時間,所以這事得最先幹。

於是,清政府開始鼓勵學生到國外留學,規定無論是公費還是自費留學,學成歸來後隻要能通過考核,就給予進士、舉人等出身。這幾個出身是那個時代當上官員、躋身上層社會的唯一機會,因此留學者趨之若鶩,尤其以最近的日本居多。當年那些被甲午戰敗震撼的十幾歲的孩子,到了這時剛好到了十七八歲、二十歲出頭的年紀,正是留學生的主力。他們在海外接受了更為開放的思想,很多人認同革命,甚至剪掉辮子,加入了革命黨。

等到載灃上台後,這些人大多學成歸來,而且多是二十多,快三十的年紀,正是精力最為旺盛、鬥誌最為昂揚的年齡。

當這一代知識分子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時候,革命黨的活動也就到了最高潮。

晚清末年的革命團體有很多,影響最大的當屬孫中山的“興中會”。但遠不止“興中會”一家,另外還有黃興、宋教仁的“華興會”,蔡元培的“光複會”,陳獨秀的“嶽王會”等等,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麵。

這些革命團體在各種政治、組織問題上並不統一,甚至分歧很大。但是當時的清廷太強大、革命團體太弱,為了能消滅共同的敵人,一些革命團體聯合起來。其中“興中會”、“華興會”和“光複會”的骨幹成員聯合在一起,組成了新的組織“同盟會”,領導者由孫中山為正、黃興為副。

如果用武俠小說裏的門派來打比喻的話,那麼“興中會”、“華興會”和“光複會”就相當於“華山派”、“衡山派”、“泰山派”。“同盟會”就相當於這幾大門派搞了個“五嶽聯盟”,公推孫中山為“五嶽盟主”,黃興為副盟主。

同盟會成立以後,聲勢更為浩大,對清廷的暴力行動更激烈,不僅起義不斷,還暗殺了不少清廷大臣。

當年慈禧派五大臣出國考察。“光複會”的吳樾(yuè)就混進五大臣乘坐的火車裏,引爆身上的炸彈炸死炸傷數十人,五大臣各有不同程度受傷。據說為了防止被捕後經不住拷打,吳樾在行刺前特意把自己弄成了啞巴。行刺事件後,慈禧立刻下令加高頤和園圍牆三尺,增派駐軍日夜巡邏。

載灃上台後,同盟會骨幹汪精衛曾經試圖刺殺過載灃。計劃在載灃將要經過的道路上埋設炸藥,由汪精衛引爆。結果事先埋好的炸藥被清廷發現,清廷順藤摸瓜把汪精衛等革命者抓進了監獄裏。汪精衛幹的這事兒,相當於是“陰謀刺殺國家最高領導人”,隻要是在有死刑的國家裏,那肯定就是一個死。那時的汪精衛還是個熱血青年,早有必死的決心,在獄中作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然而那時清廷已經是內外交困,出於收買人心的考慮,最後給汪精衛判了一個無期。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清廷在壓力下宣布開放黨禁,汪精衛就被放出來了。

除了暴力活動外,同盟會還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同盟會通過不斷地起義、演講、辦報紙,把“隻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國”的思想深入到中上層知識分子和城市居民的心中。以至於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基層的威信已經不剩多少了。

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慈禧搞新政的時候,不是派了好多留學生出國嗎?這些留學生到了外國,被人嘲笑頭後的辮子是“豬尾巴”。留學生自己也覺得丟人,好多人一生氣就把辮子給剪了。但是回國要被朝廷抓,那怎麼辦呢?好些留學生回國的時候就買一條假辮子裝上。當時留學日本的魯迅就幹過這事,回國的時候自己裝了個假辮子。結果他回到家鄉後受到各種人的嘲笑。魯迅這人脾氣也大,又覺得假辮子戴著太難受了,一生氣,假辮子也不戴了,就這麼禿著腦袋走大馬路上,結果罵他的人更多了,走在路上都有人罵他“假洋鬼子”什麼的。

我要說的不是舊勢力可怕,我要說的是,魯迅回國那時候慈禧太後還沒死呢,結果他公然剪了辮子上街,竟然沒有人報官,也沒有官府來抓他。想當年清軍入關的時候,“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是最強硬的政策,為了個辮子問題殺了多少中國百姓,可到了這時候,公然剪了辮子也啥事沒有。這說明大清國的基層政府已經沒有執行力了,基層官員要麼心裏也對大清不滿,要麼就估摸著不定哪天就革命了,不肯為大清賣力。

執行力弱到如此地步的政府,離滅亡也就隻有一線之隔了。

更厲害的是,同盟會還派了很多成員加入新軍,在軍隊中宣傳革命思想。

現在的新軍同過去的清軍可不同了。清朝末年廢除科舉雖然給舊式知識分子留了一絲活路,但是科舉之路關閉得還是太快,還是有很多讀書人被堵上了出路。過去,讀書人無處可去的時候還可以去當教書先生。但是在新學製度下,要當老師必須先讀完六年小學和六年中學,舊書生連老師都當不成了。結果很多讀書人發現,參加新軍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因為讀過書的軍人很容易被提拔成軍官。

於是很多讀書人參加了新軍。現在國家這個樣子,但凡是個讀過書、肯思考的人,都能感覺到清政府岌岌可危。革命黨人又特意在軍隊裏宣傳,最後導致不少新軍士兵都加入了革命黨。在有的軍隊中,革命黨甚至占了大多數。

湖北武昌的新軍就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

為了提高戰鬥力,張之洞曾經在湖北辦了全國唯一一所軍內學校,供軍人學習文化知識。但那個時代,軍隊的高級官員多是上級委派的,受過教育的軍人一般隻能升到排長一級,很多中低級軍官空有知識卻沒有上升的渠道,這就在軍中滋生了不滿情緒。這些不滿現狀的知識型官兵和革命黨的宣傳正好碰到一起,不少人加入了革命黨。

武昌的革命黨實力不斷壯大,就開始醞釀起義。

在武昌的革命組織並不是孫中山的同盟會(五嶽聯盟),而是另外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不屬於五嶽聯盟的昆侖派和崆峒派)。這兩個組織的領袖見到武昌革命軍的數量不斷擴大,又恰好遇到四川爆發“保路運動”,他們認為起義的時機已到。

順便說一下,這個“保路運動”又是怎麼回事呢?

“保路運動”是載灃另一個作死政策的結果。載灃不僅在內閣問題上收權,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他也希望收權,想要把各省的財政權和軍權都收回到朝廷手裏。這事原則上當然是對的,可這不是廢話麼——誰不想收回權力啊?你以為慈禧不想啊?之所以這兩項大權收不回去,是因為朝廷太弱,地方太強,沒能力收嘛。慈禧都幹不成的事,那載灃就更幹不成了。

載灃收回地方權力的命令自然受到各省督撫的抵製,沒人執行,他除了再次得罪地方實權派外,沒得到半點好處。但載灃還不肯罷休,他還要收回各地的鐵路權和采礦權,這又是個原則上無比正確,實際上會得罪地方的政策。

當時,已經有一些省份的鐵路采用商辦、民辦的方式開始建設。載灃提出的政策是,要求各地把已經收到的投資都退回去,投資人出了多少錢,你就把錢給人家補上,然後鐵路再由國家投資去幹,這鐵路就變成國家的了。這個方案原則上沒毛病,到了四川卻出問題了。

四川鐵路的股份中既有官商的巨額投資,還有相當的部分是靠強行攤派從普通百姓手裏硬收的,甚至有農民為此賣了土地。可是收上來的這麼一大筆款項,竟然被主持鐵路的人給貪汙了,錢也追不回來了,根本沒法給老百姓還。載灃這邊呢,既要堅持收回鐵路,卻不願意用國庫去為貪汙犯填補虧空。最終載灃宣布:朝廷不掏錢,但是鐵路必須交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