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師兄”們當上了國會議員——晚清新政(2 / 3)

在《欽定憲法大綱》,立法權歸誰呢?分兩半,國會和皇帝一人一半。國會負責製定法律,但是皇帝不簽字就不能生效。

第三項權力是“司法權”。

光製定了法律還不夠。俗話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都是一條條死板的文字,不可能適應生活中千變萬化的情況。法律文字還需要有人去解釋、去應用。解釋和應用法律的權力,就是“司法權”。

現代法院行使的就是“司法權”,負責解釋具體法律條文到底是什麼意思,到底如何應用到每一個案件裏。因為法律條文隻有有限的幾個字,生活中具體的情況卻是千差萬別,所以這個解釋的權力也很大。司法機關甚至可以以“違憲”為由,直接把總統趕下台。比如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小布什和戈爾對選票結果有爭議,雙方都認為自己占理。結果最後是美國的最高法院一錘定音,說小布什更占理,總統就讓他當了,輸掉官司的戈爾也就乖乖接受現實了。可見司法權有多重要。

在《欽定憲法大綱》裏,司法權是歸皇帝一個人。

第四項權力是“行政權”。

簡單說,就是任免和指揮各級官員的權力。

在現代國家裏,官員的上頭有法律管著,官員如果違法老百姓分分鍾起訴你。但俗話說得好,“縣官不如現管”,即便在法律的限製下,政府官員還是有相當大的權力。而且這裏還有個能力問題,“不違法”隻是政府官員的最低要求,光不違法還不行,還得能幹活,得把國家高效地管起來。有經濟危機解決經濟危機,有外交糾紛解決外交糾紛。如果一個國家光有好的司法係統,沒有好的行政係統,最極端的情況會陷入無政府狀態,政府不能有效運轉,無法維持秩序保護人民,那就隻能等著被推翻了。

所以,行政權也是個很重要的權力。

在《欽定憲法大綱》裏,任命百官的權力在誰手裏呢?還是皇帝一個人。

另外,《欽定憲法大綱》還給了皇帝關閉、解散議會的權力。

現代國家不是講究權力製衡,要把權力拆開給好幾個部門嗎?那好幾個部門要是互相打架該怎麼辦?比如說,總統跟議會頂牛了,總統就是想通過一個法案,議會就不允許。總統撒潑說“我就要我就要我就要”,議會鐵了心“就不行就不行就不行”。兩邊都恨對方恨得牙根癢癢,恨不得滅掉對方,那怎麼辦呢?

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各個部門之間的對抗能力要均衡。比如總統和議會之間,要麼總統不能解散議會,議會也不能罷免總統(如美國)。或者總統可以解散議會,但是議會也可以罷免總統任命的政府官員(如法國)。這樣誰也壓不住誰,雙方最後都會認識到,唯一能讓政府繼續運行的辦法就是尋找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大家求同存異,把分歧解決了。

但是在《欽定憲法大綱》裏,皇帝可以隨時關閉、解散議會,議會卻不能彈劾、罷免皇帝。這就等於皇帝可以完全控製議會,議會沒有半點反抗的能力。

那麼,怎麼來看待這份《欽定憲法大綱》呢?

可以說,《欽定憲法大綱》是“出讓了極小的一點皇權”。出讓的皇權,就是那半個立法權。此外還對皇帝的行為有些許的約束:《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已經製定好的法律皇帝不能隨意修改,皇帝的命令也不能和法律衝突。另外在法律的許可範圍內,大清的臣民還擁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人身自由、財產權等最基本的權力。對皇帝多少還是有點束縛。

但是這個束縛太小了,由於皇帝擁有軍權、司法權、行政權,還可以隨時解散議會,因此憲法對皇權的限製實在弱得可憐。

當然,《欽定憲法大綱》還隻是一個計劃,將來到底怎麼執行,變數還很大。慈禧為此公布了一個9年的立憲計劃,詳細製定了這9年裏每一年都幹什麼。也算是一份承諾書,把立憲搬上了日程。

直到今天,曆史學家們還在爭論慈禧對於立憲到底有沒有誠意。她是真心想政治改革,還是隻想拖延時間,應付國內外的壓力?

曆史沒有給出答案,因為《欽定憲法大綱》公布兩個半月後,慈禧就去世了。

慈禧去世後,誰來掌管大清國呢?

原本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慈禧並不是法理上真正的掌權者,理論上的掌權者是光緒,慈禧隻是“訓政”,也就是指導光緒執政。所以慈禧平時發布命令,用的都是光緒的名義,她本人的命令是不合法的。

這麼說來,慈禧去世以後應該是光緒來親政。

然而詭異的是,光緒剛好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離開人世。這個死亡時間對晚清政局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假如是光緒比慈禧晚死一天,那麼光緒的遺囑就是聖旨,他來決定接下來誰繼位、誰當攝政王、誰被拉出去砍頭。反之,慈禧隻要晚死一天,後麵的政局安排就都得聽慈禧的。

由於光緒去世的時間太過戲劇性,而且光緒死的時候隻有37歲,太年輕。所以關於光緒的死因國內外學者一直都有爭論:光緒到底是自然死亡,還是被慈禧謀害了?過去人們隻能靠各種曆史記錄、傳聞考證,眾說紛紜,得不出一致的結論。

直到2003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單位用現代化的手段,對光緒的遺體和遺物進行了連續數年的研究檢測,結果發現光緒頭發中砷(shēn)元素的含量遠遠高過正常值。

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當人服用砒霜中毒後,砷會殘留在頭發裏。光緒頭發裏砷的分布極為不均勻,頭發根部砷的含量遠遠高過其他部位。這就是說,光緒不僅是砒霜中毒,而且是在臨死前突然服用了大量的砒霜,而不是慢性中毒。研究人員又通過檢查棺槨中的砷含量,排除了光緒頭發中的砷是來自外界汙染的可能。又檢查了光緒棺槨中衣物的砷含量,發現光緒腹部衣物的砷含量高於其他部位,內層衣物的砷含量高於外層,說明衣物中的砷來自於腐爛後的胃部。這些證據,都證明了光緒在生前服用過大量的砷。單單是在實驗中監測的少量樣本裏,就發現了201毫克的砷,而人口服200毫克就會致死。

這說明,光緒是被人毒死的。

誰下的毒呢?九成就是慈禧了。換成其他人,要麼有條件暗殺但是沒動機,要麼有動機沒條件,隻有慈禧兩者兼備 。

慈禧暗殺光緒的動機很明顯,隻要光緒比自己活得長,將來就是光緒親政,自己必然要遭到反攻倒算,甚至連牌位都可能移出宗廟,遺臭萬年。隻有光緒死在自己的前麵,誰將來繼承大統就全都由自己說了算,大權還是在自己人的手裏。

光緒死後,關於誰來繼承大統,慈禧沒有太多的選擇。

各項條件都符合的隻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28歲的溥偉,一個是隻有3歲的溥儀。當然3歲的孩子當不了政,如果是溥儀繼位,真正的權力要交給他26歲的爸爸,醇親王載灃(fēng)。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大權應該交給年富力強的溥偉。然而慈禧最後選擇了3歲的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擔任攝政王,真正掌握大權。

慈禧到底為什麼這麼選,後人有各種解釋。也許是慈禧看上載灃為人忠厚老實,相信他會繼續已定的政策走下去,不會亂搞。或許還因為溥儀的生母是榮祿的女兒,被慈禧收為養女,也算是關係不一般。

除了把權力交給載灃外,慈禧還提前把袁世凱從北洋軍調到軍機處,剝奪了袁世凱的兵權,為載灃將來的執政鋪平了道路。

關於溥儀的繼位,還有兩個小故事。

溥儀從小生活在王府裏,從沒有進過宮。慈禧臨終前叫人把溥儀抱進宮來。一個3歲的小孩子,突然離開熟悉的親人,被抱到陌生的地方,怎麼能不害怕呢?據說溥儀見到慈禧後開始大哭,慈禧叫人把一串事先準備好的糖葫蘆交給溥儀,可溥儀根本不買賬,一把把糖葫蘆摔到地上,大哭:“我要嬤嬤(奶媽)!我要嬤嬤!”搞得慈禧很不高興,對太監說:“這個孩子啊,真別扭,帶他那邊玩兒去吧。”

後來進行登基大典的時候,麵對漫長又莫名其妙的儀式,年幼的溥儀又開始大哭,溥儀的爸爸載灃隻好跪在一邊哄著他。清朝滅亡後,盛傳當時載灃哄溥儀說:“快完了,快完了!”結果一語成讖,大清國真的就快完了。但是據載灃的家人講,那個時代極為注意避諱,在登基大典這麼重要的儀式上,不可能說出“快完了”這樣的話。載灃當時說的是:“快好了。”

總而言之,隨著慈禧的去世和溥儀的繼位,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載灃這人寬厚有餘,能力不足。這樣的統治者可以用來守成,卻不能用來革新。

我們說過,政治維新的本質是要剝奪既得利益者的權力。那麼,負責下刀的人就必須比既得利益者更狠,更厲害。在清朝末年,這件事隻有慈禧一個人能幹。

慈禧的政治能力超強,強到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能排得上號。縱觀慈禧執政的這些年裏,大清國好幾次命若懸絲——曾國藩最鼎盛的時候,隻要一念之差,大清就亡了;李鴻章鼎盛的時候,一念之差,大清也亡了;甲午戰爭後李鴻章不行了,但南方各省那麼多軍閥,有幾個人聯合在一起造反,大清也是一個亡;到八國聯軍入侵後,無論是南方各省造反,還是袁世凱造反,大清也亡了。

在清朝內憂外患一起來的這些年裏,慈禧一直在帶著大清國走鋼絲。她一個不帶領一兵一卒的老太太,隻能憑著極為精明的人事調動,扶植一下這個,打壓一下那個,把這些王公大臣在手上捯來捯去,搞得各省大員都不敢不服她。像袁世凱這種掌握北洋新軍的大軍閥,她一句話要交出軍權,袁世凱隻能老老實實交出來。

以慈禧的能力和威望,她說要搞政治改革,讓中央的王公貴族交出權力,這事她就可以辦到。

載灃就不行了,他沒有政治實力也缺乏政治能力。

俗話說“老虎不在山,猴子稱霸王”。慈禧在的時候,一個個王公貴族老實著呢。等到慈禧一去世,各路神仙全都冒出來了,都覺得輪到自己揚名立萬的時候了。在這些神仙的包圍下,實力不足的載灃想要說搞憲政、說從此以後王公貴族靠邊站,他當時就能被這幫人吃了。

所以載灃上台後,選擇了對他最為保險的政策:盡可能團結滿洲貴族,鞏固滿人對政府的控製力。

第一件大事,就是幹掉袁世凱。

當年慈禧沒死的時候,載灃和袁世凱就有激烈的矛盾。矛盾之一是袁世凱主張大刀闊斧地搞立憲,載灃卻主張保護滿人貴族的利益。甚至傳說在一次立憲籌辦會議上,兩人吵到激烈之處,載灃曾經掏出手槍來要殺袁世凱。

載灃要幹掉袁世凱的另一個理由是,袁世凱雖然交出了軍權,但是北洋軍隊對袁世凱個人的忠誠度極高,簡直就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袁世凱是漢人,對於清廷貴族來說,他隻要活著,就是心腹大患。

另外,還有段不太可靠的八卦。傳說光緒和慈禧死後,裕隆太後在光緒所用的硯台內發現光緒親筆所寫的手諭“必殺袁世凱”。裕隆就把這張手諭交給了載灃,載灃不置可否。

從情理上講,此事似有可能。光緒因為當年袁世凱告密一事,十分憎恨袁世凱。據說他被軟禁瀛台的時候,一大樂趣是叫太監把紙剪成烏龜的樣子,在紙上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用弓箭射,射完了再撕得粉碎。光緒一輩子受慈禧壓抑極大,平時偷偷摸摸寫點“殺袁世凱”的字條藏起來,是有可能的。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對袁世凱下手也可能有為哥哥報私仇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