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天將大戰百歲鬼王——八國聯軍入侵(下)2(3 / 3)

八國聯軍這邊呢,他們在占領北京後,針對如何最大化利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中激進方案包括把中國變成一個四分五裂的殖民地;或者推翻清政府另立傀儡政府。

經過討論,這兩個方案都被否掉了:考慮到中國民間有義和團那麼激烈的排外運動,列強認為直接占領中國並不劃算。另立傀儡政府呢,能不能控製得住中國還不好說,還不如直接利用現在的清政府,讓它乖乖聽話最好。於是列強們給李鴻章開了一份極為苛刻的停戰要求,在李鴻章的一再殺價之下,最後形成了《辛醜條約》。

大致內容有這麼幾條:

一個是巨額賠款4.5億兩白銀,合當時每個中國人一人一兩。這個數字是當年《馬關條約》的兩倍,遠遠超過清政府的支付能力,隻能分期付款,預計39年還清,算上本息接近10億兩白銀。

可以這麼說,這筆巨款幾乎是按照清政府的承受極限量身定做的,從此以後,中國人民40年內的辛苦勞作就全都是在為列強白打工了。《辛醜條約》簽訂之後,連朝廷給皇親國戚每年發的生活費全都減半,清政府已經被逼到頭了。

按照合約規定,這筆巨款要一直還到1940年。但是後來清政府到了1911年就亡了,隨後的民國政府仍舊承認這筆賠款。再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成了戰勝國。美國為了擴大對中國的影響力,主動退回了一半的賠款,同時要求賠款隻能用來興辦教育事業和資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隨後其他幾個國家也效仿美國,各自退回了部分賠款。美國退回的賠款比例約為60%,其餘各國多少不一,最少的約1%。隻有日本例外,日本規定退款必須用在一係列和侵華有關的文化事業上,受到了中方的抵製,最後沒有退成。

用美國退款培養出來的留美學生,為近代中國儲備了不少人才,包括學者胡適、吳宓、語言學家趙元任、哲學家金嶽霖、氣象學家竺可楨等等。用這筆退款還建立了用來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即後來的“清華大學”,以及協和醫院、北平圖書館等機構。其他國家退回的賠款,大多用在修建鐵路、水利、電訊、文教事業上,也有一些國家直接放棄了未支付的那部分賠款,對用途不做限製。

當然,這都是清亡以後的事了。在清朝統治時期,《辛醜條約》的賠款是壓在清政府和中國百姓身上的重負,直到清朝最後完蛋,朝廷和百姓也沒能在這壓力下喘過氣來。

還有比賠款更狠的要求。

《辛醜條約》還要求清方拆除大沽炮台和通往北京水路的各處炮台。天津方圓二十裏不允許大清駐軍。擴大使館衛隊,允許使館衛隊永遠駐守北京。在北京至沿海間各戰略要地也要駐紮外國軍隊。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武器。

——這就是說,列強要求清政府放棄從北京到大沽口之間的全部防禦,反倒是列強可以駐軍。以後,列強軍隊可以隨時從大沽口登陸直取北京。同時,還在紫禁城的眼皮底下布下了龐大的使館衛隊,等於把槍頂在了慈禧的腦門子上,讓慈禧絕不可能再有反抗的機會。

《辛醜條約》的另一大要求,是懲治“禍首”。

所謂“禍首”,就是列強開列了一些他們認為必須對義和團事件負責的清朝高官,共一百多人,要求處以從死刑到革職不等的處罰。這既是為了清洗排外官員,保證清廷從此乖乖聽話,也是為了純粹的“懲戒”,以彰其威。

在這份“禍首”名單中,位置最高的幾個重臣裏,徐桐和崇綺(他們都是“大阿哥”的老師)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殉國自殺。另一位推崇義和團最為賣力的重臣剛毅在西逃的路上病死。

還活著的人裏,山西巡撫,就是那個屠殺外國人最厲害的毓賢被判死刑,被慈禧揮淚給斬了。從屠殺婦孺的角度講,毓賢死了活該。但從他個人的角度講則有點冤——毓賢是個大清官,他一輩子兩袖清風,忠心耿耿地為君王賣命。朝廷要殺義和團就殺義和團,要殺外國人就殺外國人,慈禧西逃到山西時他也是竭盡全力地侍候。結果呢,朝廷需要你送死的時候,毫不留情地說砍就給砍了。忠心耿耿有什麼用?沒處說理去。

另外一個“禍首”是端郡王載漪(yī),就是“大阿哥”他爸。

慈禧明麵上下令將載漪剝奪爵位,流放到新疆伊犁,永遠不許回京。實際上慈禧偷偷留了情,載漪壓根就沒有去新疆,而是住在了內蒙古的親戚那裏,繼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當然,這和西逃之前萬人之上的榮華富貴是沒法比的了。

端郡王的兒子,那個“大阿哥”也受了連累,被剝奪了皇儲的身份,和他爸爸一起流放。

順便八卦一下,這個“大阿哥”的家庭教育很不好。“大阿哥”的爸爸,也就是端郡王是個有名的花花公子,“大阿哥”自己更是吃喝玩樂樣樣精通,不學無術。據慈禧身邊的宮女說,“大阿哥”舉止遠不像光緒帝那麼端莊穩重,他平時對宮女眉來眼去,說話油腔滑調。在宮裏一有不順心的事就大喊大叫,誰哄都沒有用。據說有一次光緒站在廊下,“大阿哥”突然從背後偷襲,打了光緒一拳,把光緒打到地上起不來。後來光緒找慈禧哭訴,“大阿哥”被打了二十棍。

清朝皇帝向來以超嚴格的教育著稱,現在慈禧打算要這麼一位繼承大統,這大清國也算是敗相盡露了。

“大阿哥”作為皇儲,在慈禧西逃時原本一直被慈禧帶在身邊,除了皇帝皇後外,地位就數他最為尊貴。如今被剝奪了名號,成了普通旗人,自然也就不能和皇帝皇太後一起居住。據說他被趕出去時,身邊隻有一個老媽子。他“出宮時,涕淚滂沱”,被榮祿一路攙扶著出去,“情狀頗覺淒切”。因為他平時舉止輕浮,很不得人心,連太監宮女都不喜歡他,以至於“宮監等均在一旁拍手,以為快事也”。

“大阿哥”這人是典型的紈絝子弟,人品不壞,但是超級沒腦子,一點生活和政治常識都沒有。有這麼一件事,在慈禧西逃的時候,長長的一條車隊,前麵是慈禧的車,“大阿哥”的車在後麵跟著。一路上“大阿哥”很無聊,就吹奏各種樂器玩,結果有一次他吹起了嗩呐。可民間習俗,送葬的時候才吹嗩呐。你在後麵吹,慈禧在前麵走,你這不成了給老佛爺送葬了嗎?老年人原本就怕死、避諱多,慈禧又是個超級迷信的人。在一笑一顰、一個小表情都極為慎重的宮廷裏,“大阿哥”這麼做簡直是沒心沒肺到極點了。幸虧慈禧身邊的宮女反應快,搶在慈禧聽到之前阻止了他,這才避免了一場風波。

這位“大阿哥”被貶後,還繼續當他的公子哥。他不懂得經營家產,甚至連怎麼變賣家產、賣多少錢都不知道。他隻知道吃喝玩樂,聽戲、喝酒、抽大煙,一擲千金捧名角,揮霍無度。後來清朝亡了,“大阿哥”在民國的國會裏當上個掛名的參議,每個月可以領到錢花。民國政府還有個《清室優待條件》,每個月也給他一大筆錢。可後來時局變化,他的掛名參議沒有了,馮玉祥又強行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把末代皇帝溥儀轟出紫禁城,把各個王府占有的田地也收走了。“大阿哥”沒了收入,他的家產被人連騙帶賣,最終揮霍一空。在晚年,他雙目失明,靠著別人接濟的一口飯、一點大煙灰度日,最後在日本侵華時期淒慘身亡。

接著說《辛醜條約》。

除了賠款、駐軍、懲治“禍首”的要求外,《辛醜條約》還有一些純粹羞辱性的條款。

因為德國公使克林德和日本參讚杉山彬在義和團事件中被殺,《辛醜條約》規定清廷必須派貴族使團分別赴德國和日本道歉。赴日本道歉還算順利,給德國的道歉出了個插曲。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不是特別狂麼,他就要求去道歉的貴族載灃在麵見自己時三鞠躬,其他人隨行人員要下跪磕頭。這個要求受到清廷的激烈抗議,清政府甚至為此拒絕在《辛醜條約》上簽字。其他各國也覺得德國因為這件事延誤了《辛醜條約》的簽訂是沒事找事。在各方壓力下,德國才作罷。

《辛醜條約》的另一個羞辱性要求,是要清廷在北京克林德公使遇害的地方建立紀念碑。在其他義和團運動激烈的地區,也要修建紀念碑。北京的“克林德紀念碑”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牌坊,最後耗費白銀120萬兩。這座碑一直豎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戰結束,德國戰敗的消息傳來,當時的國民政府立刻拆毀了這座羞辱性的建築。不久,又把拆毀的牌坊移到今天的中山公園南端重新建立起來,牌坊上的字也抹去重新篆刻。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保衛和平”四個字。

《辛醜條約》簽完了,八國聯軍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不久以後,李鴻章就積勞成疾,因病逝世。當時慈禧還西逃在外,消息傳來,不僅慈禧震驚,連“隨扈人員,乃至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大家都感到帝國少了一大支柱。不久榮祿也病逝。這兩個人都是慈禧最為仰賴的重臣,二人去世後,慈禧無人可用,便把袁世凱提拔上來,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凱是繼李鴻章後,大清最有能力的洋務派大臣。當年在小站,他把新軍練得有聲有色;在山東,他有效地控製了義和團運動;在《辛醜條約》簽訂後,他把慈禧回京事宜辦得十分妥當,讓好享受好麵子的慈禧舒舒服服、風風光光地回了北京。

在他當上直隸總督後,還有個小插曲。按照《辛醜條約》的規定,天津附近不能駐紮清軍,袁世凱這個直隸總督也就有名無實,無法真正控製天津地區。結果袁世凱發現了條約中的一個漏洞:條約規定不許駐軍,沒說不許派警察啊!其實當時的大清國並沒有警察,袁世凱從自己的新軍中調集了最精銳的部隊,讓他們穿上警察的衣服,就硬說他們是警察。這樣,數千新軍堂而皇之地駐紮進天津城,使得條約中禁止清軍駐軍的條款成了一紙空文。

在八國聯軍的入侵中,清軍一敗塗地,於是袁世凱帶到山東去的小站新兵成了清廷最可仰賴的精銳部隊。不久慈禧下令,讓袁世凱擴充小站新軍,建成了更為龐大的“北洋新軍”。這時,袁世凱成了繼曾國藩和李鴻章後,清廷最離不開的漢人大臣。

當時有不少清廷大臣把重振國事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凱的身上。可誰又能想到,最後就是這個人敲響了大清的喪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