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情形,讓兩邊的外國人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三
先說在西摩爾聯軍進軍的時候,北京發生了什麼。
聽到西摩爾聯軍進軍的消息,清廷的政策開始轉向支持義和團,對義和團的鎮壓逐漸停止,義和團的活動也逐漸公開、合法化。
從此,義和團運動越來越激烈,北京的形勢變得更加緊張。義和團已經公開在北京城裏進行暴力活動,他們不僅燒毀教堂、殺掉教民,還到處搜查市民,百姓家裏隻要擁有外國器物,就有可能被殺死。甚至僅僅搜出了“洋燈、洋瓷杯,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後快。於是閑遊市中,見有售洋貨者,或緊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毀物殺人。”北京各家百姓開始往外麵倒煤油、扔洋燈,生怕和外國事物扯上關係。賣外國商品的商店原本叫“洋貨鋪”,店主為了避禍,用紅紙將“洋”字糊上,改寫一“廣”字,改成“廣貨鋪”。天津的人力車來自外國,原本稱為“洋車”,如今都改名叫“太平車”。車夫用紅紙寫上“太平車”三個字貼在車尾,免得惹麻煩。甚至連王公大臣也開始請拳民到府中練拳、當保鏢。一位翰林官員向慈禧提出,在京的外國人在四麵被圍的情況下,有可能衝進紫禁城捕獲皇室成員作為人質。慈禧立刻下令加強了紫禁城的防務。
慈禧一方麵扶植義和團、積極備戰,另一方麵還沒有放棄最後的外交努力。她還抱著一絲希望:萬一能用和平手段讓外國人退兵,那該有多好?
西摩爾聯軍開始進軍後,清廷仍舊派遣溫和派向公使團遊說,希望公使們能阻止西摩爾軍進城,但都被公使們拒絕。
這期間還出現了一次外交糾紛。
在西摩爾聯軍出發後,在北京的各國公使聽到這個消息都很興奮。他們掐指一算,從天津坐火車到北京隻用一兩天的時間就夠了,咱列強洋槍洋炮,一路不是勢如破竹就到了?
於是有幾個外國公使想要出城迎接王師。其中有一個日本參讚杉山彬,他受日本公使的命令,來到北京城外的車站等候西摩爾聯軍。可是這個時候西摩爾聯軍還在半路上慢慢修鐵路呢,日本參讚等了半天沒等來人,隻能打道回府。結果就在日本參讚等人的這段時間裏,慈禧太後為了阻擋西摩爾聯軍,剛剛派了最仇恨外國人的董福祥的甘軍駐守在北京城外。日本參讚的馬車在回去的路上遭到了甘軍的盤查,日本參讚不肯讓路。甘軍士兵大怒,將日本參讚從車中拖出,將其殺害並且碎屍。
這時,清廷還沒有放棄最後的外交努力。聽說日本參讚被殺,榮祿立刻親自到日使館道歉,表示這都是匪徒幹的,清廷一定會嚴懲凶手、賠禮道歉。日本雖然同為列強,但日本人也是黃種人,在當時西方各國歧視黃種人的氛圍下,日本在列強中的地位最低,行事也最低調。因此榮祿道歉以後,其他列強的反應並不強烈。日本也比較克製,沒有立刻采取報複措施。
總而言之,此時清廷還在努力緩和同各國之間的關係,努力給和平解決危機留下最後一絲機會。
但是外國公使卻蹬鼻子上臉了。
四
當時駐紮在使館區的外國官兵隻有五百多人,當北京城裏的義和團越來越活躍的時候,外國人覺得自己的軍事力量太弱,都盡量躲在使館區裏,避免和義和團發生衝突。哪怕是後來義和團在北京城內燒教堂、殺教民,這些外國人也沒敢露頭,就躲起來看著。
等到西摩爾進軍的消息傳來後,北京的外國人以為兩天後西摩爾軍就能進城,馬上就會有大軍趕來為他們撐腰。於是他們對義和團越發不客氣起來,最後終於釀成了激烈衝突。
根據相藍欣先生的考證,最早的衝突是德國人挑起的。
在西摩爾聯軍出發後的第三天中午,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使館附近散步,看到三個義和團民坐著大車路過,其中一個人用鞋底磨刀。德國公使大怒,舉起文明棍追打他們,有兩個人逃脫,第三個人被德國衛兵抓住。德國公使下令痛毆這名拳民,把他綁在樹上,然後通知總理衙門將在兩個小時內處決他。總理衙門立刻派包括端郡王的弟弟在內的高官交涉,說這個拳民並沒有犯錯,要求德國公使放人。可是德國公使拒絕放人,說這是因為清朝政府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剿滅義和團。
德國公使抓人的消息傳了出去,使館區附近逐漸聚集了數百民眾,民眾們焚燒了哈德門大街的教堂。於是衝突爆發,使館衛隊對附近民眾不加差別地瘋狂掃射,甚至見到人影就立即開槍。
由此開始,北京大亂,義和團和普通百姓開始更加激烈地焚燒教堂、屠殺教民。任何和外國人有關的建築都成了攻擊目標,包括賣洋貨的商店、西藥店、醫院,甚至連清政府的海關都被付之一炬。
使館衛兵和普通的外國公民開始主動衝出使館區,在北京城內公開捕殺義和團,開展所謂“獵取拳民行動”。這場行動名義上是去拯救那些被義和團捕殺的中國教民,也的確救出不少無辜的百姓,把他們收留在使館區裏。但在行動中,也有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百姓隨意開槍、胡亂屠殺。
有一次,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城牆上看到有拳民在城牆下練拳,立刻命令衛隊放槍,20多名拳民被打死。還有一次,一支由美國、英國和日本士兵組成的隊伍包圍了一座廟,衝進去殺死了50名拳民。克林德還把住在使館區附近的大學士徐桐堵在家裏,準備隨時捉拿作為人質。英國公使勸說這樣會過於刺激清廷,克林德才把徐桐釋放。
義和團的行動也不斷升級,他們在北京城內公開焚燒教民的房屋,殺害教民,清政府並不阻止。一次,義和團準備焚燒位於北京商業區“大柵欄”的老德記西藥房。在焚燒前,義和團的“大師兄”做了法事,向附近的商家保證,大火隻會燒毀洋人的房子,不會殃及中國人的房子,因此禁止附近民眾用水救火。
結果大火燒起來以後火勢失控,燒到了附近的民房。藥房隔壁的“廣德樓”裏有人出來潑水救火。義和團就說,這個救火的人潑的是汙水,惹怒了神仙、破了法術,因此才讓火勢蔓延。這個可憐人當場被扔進火中燒死,但這並不能阻擋大火。
最終大火燒了三天,約一千家民宅和大批商鋪被焚燒。翰林院藏書閣也被殃及,無數珍貴圖書被燒毀,其中包括當時僅存的一部《永樂大典》。這部巨著收錄了很多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的古籍文獻,這把大火一燒,無數珍貴的經典著作、曆史真相也都隨之泯滅了。
翰林院距離使館區很近,公使團為了防止大火燒到使館區而主動放火,燒毀公使館附近的房屋。這場大火還一度燒向紫禁城,慈禧甚至因此懷疑有人在背後搞陰謀。結果大火燒到宮門附近時,突然風向大變,沒有燒到紫禁城。很多人因此更加相信義和團的神術。
總之,北京城是一片大亂,外國人亂打亂殺,義和團也是亂打亂殺。
麵對這場混亂,清廷內部產生了爭論。仇洋派主張趁機利用義和團幹掉外國人,溫和派認為就算殺光使館區所有的外國人,也不可能讓外國人退兵。
就慈禧而言,她的最大目標是讓西摩爾聯軍退兵,因此就算到了這個時候,她還是不願意徹底和外國人翻臉。慈禧一方麵下令把義和團民招募成軍隊,遣散年老體弱的拳民,嚴加管束,進行戰爭準備。一麵派榮祿帶兵保護使館,又派兩名大臣出城去勸說西摩爾聯軍退兵。
但是公使團已經對清廷失去了信任,他們拒絕了榮祿的保護。那兩名大臣出城後則被義和團扣留、謾罵,最後隻能返回北京(當然,就算去了也沒用)。
至此,清廷所有的和平努力都宣告失敗。與此同時,慈禧接到了一個讓她震驚的消息。
五
因為電報線被破壞,在西摩爾聯軍困在京津中間的這些天裏,停泊在大沽口外的聯軍艦隊一直都不知道京津地區發生了什麼。他們原本也以為西摩爾聯軍隻需要一到兩天就能到達北京。按說大軍一進入北京,就應該立刻發來消息啊。可是這麼多天過去了,無論是北京的公使團還是聯軍,半點消息都沒有傳出來。聯軍艦隊有理由懷疑,西摩爾這兩千多人可能已經喪命,甚至連在北京的公使團都有可能慘遭屠殺。
聯軍艦隊的任務之一是保護本國的在華公民,現在情況超級異常,必須要采取進一步行動。於是在經過國內同意後,聯軍艦隊決定再派遣一支更大規模的軍隊。
要再派遣軍隊,就要經過防守嚴密的大沽口炮台。
當然,中國海岸線很長,從其他地方登陸也沒有問題。可是之前電報中斷、西摩爾聯軍失去聯係這一係列變故,預示著清廷可能已經對外國人開戰。就算沒開戰,聯軍也需要擔心清廷萬一突然開打該怎麼辦——因為在外國人這邊一直盛行“清廷是義和團背後主謀”的陰謀論嘛。假如聯軍沒有占領大沽口炮台,那麼一旦開戰,在京津之間的聯軍部隊就可能受到北京和大沽口炮台兩個方向的進攻。這個時候,聯軍又接到了清軍正在朝大沽口炮台增援的消息,為了軍事上的萬全,聯軍決定先占領大沽口炮台,從此地登陸進攻北京。
問題是,此時清軍還沒有攻擊外國人,聯軍軍隊就攻打大沽口炮台,這是不宣而戰的侵略行為。為了給開戰找一個理由,聯軍借口清軍試圖用魚雷艇布水雷封鎖白河口,向清方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清軍立刻交出大沽口炮台,否則就要開戰。這個理由其實根本不成立。而且聯軍根本沒有給清軍準備時間,清方幾乎是在接到最後通牒的同時,就遭到了聯軍的猛烈進攻。一天以後,大沽口炮台淪陷了。
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電報線雖然被切斷了,但清軍還有“八百裏加急”的快馬來傳遞消息。大沽口炮台的上級,直隸總督裕祿再次展現了清軍一貫瞞報的優良傳統。聯軍向大沽口炮台進攻的當天,裕祿隻告訴朝廷最後通牒的事,並沒有告訴朝廷聯軍已經進攻的消息。
慈禧在接到“最後通牒”的消息後,極為震驚。在她看來,列強接二連三地帶兵進京,拒絕一切和談,這是要把她逼到絕路的節奏。假如這次戰事再次升級,聯軍公然進攻大沽口炮台,那也就意味著最後的和平機會也沒有了,隻剩下同外國開戰這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