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使下次吃飯時請記著戴手套——八國聯軍入侵(上)
一
有一個損八國聯軍的相聲,說鬧八國聯軍那年,清廷官員請八國公使吃晚飯。吃的是中國的傳統名菜,蒸熊掌。
各國公使都圍著桌子坐好了,每個人麵前擺著一副筷子一個小碗。一揭開麵前這碗一看,每個碗裏有一個饅頭。為什麼放個饅頭呢?因為蒸熊掌這個菜又是油又是蜂蜜,特別黏,用筷子吃的時候吃著吃著兩根筷子就粘在一塊兒了。所以一個人麵前有一個饅頭,用來抹筷子用,說白了,就是抹布。
外國公使們哪懂得這個啊,就隻有日本公使門兒清:“各位別慌,我滴,見過這個東西。這個滴,叫做‘點心’!”說著拿起饅頭三口兩口給吃了。其他七國公使都讚歎,你瞧瞧,不虧都是亞洲人,人家就是懂行,那咱也都吃了吧。大家三下五除二,把麵前的饅頭都吃了。
這請客的清朝官員一看就傻了,總不能告訴各位公使,您剛才吃的是抹布吧?沒辦法,隻要叫人把碗和筷子都撤了,咱不能再用筷子了,咱改用西式吃法,改用刀叉吧!
於是刀叉擺上來,主菜蒸熊掌也端到桌子中央。揭開蓋,各位公使一看:嗬!這熊掌晶瑩剔透,香氣撲鼻,口水立刻都流下來了,就等著請客的清朝官員宣布開吃。可結果呢,這清朝官員還特囉嗦,舉著酒杯祝福各國友誼長存什麼的亂七八糟說了一大堆,就是不開飯,給各國公使急得啊,一個個眼睛都離不開那熊掌了。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屋外吹來一陣大風,把屋裏的蠟燭都吹滅了,一時間伸手不見五指。黑暗中,就聽日本公使一聲慘叫。清朝官員趕緊叫人快把蠟燭點上,點亮了一看——
日本公使的手裏抓著一個熊掌,手背上插著七把刀子。
這相聲當然是胡編出來嘲笑外國人的,不是真事。但是這個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鬧義和團的時候,各個列強在派兵問題上的處境:
中國就是那塊熊掌。要麼大家就都不搶,誰都不吃虧。可要一旦有人下手搶了,其他所有人立刻就會一起跟進,誰不跟進誰就吃虧了。
德國上次強占膠州灣,就相當於有人去搶熊掌了。他一搶,就引來了一波瓜分狂潮,中國被占去了不少土地。之所以這波狂潮後來停了下來,是因為各國開始擔心再這麼瓜分下去清政府要崩潰,到時候大家已經得到的利益全都要打水漂。這麼互相警告著,這股瓜分狂潮才逐漸停下來。
現在情況又變了,已經不是“防止大清崩潰”,而是到了“要是大清崩潰,咱們該怎麼辦”的時候了。列強使館現在有五百來號人,這些人打打義和團綽綽有餘,但真要到了大清進入無政府狀態的時候,這些兵用來扶植新政府就遠遠不夠用了。所以早在北京義和團人數增多之前,各國公使就謀劃著進一步增兵。這樣一來,現在又回到了那個搶熊掌的不穩定狀態:那麼多國家中,隻要有一個國家決定要增兵,就會出現連鎖反應,逼得其他國家一起動手。
這次最先動手的是俄國。
俄國同中國接壤,對於在華利益最為積極。俄國的思路是,既然現在列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幹涉已經不可避免,那我們不如就先下手為強,爭取先獲得軍事優勢。而且俄國還有便利條件:它之前已經占領了旅順,這次直接從旅順的軍事基地調來大軍進入北京,那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啊。等其他列強反應過來,咱們已經先控製形勢啦。
這段時間裏,各個列強都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聽到俄國正在組織對華遠征軍的消息,各國馬上行動起來,一致通過了增兵北京的決定。此時義和團還沒有和北京城內的外國人發生直接衝突,但是增兵的名義還是要“保護使館”——當然不能直接說我們就是來瓜分中國的嘛。
這種借口別說瞞不過慈禧,連自己人都覺得說不通。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就很不理解,她對英國首相說,如果咱們的外交官在中國有危險,那咱應當把公使立即召回才對呀。首相的回答是:如果召回英國公使,北京就可能成為俄國人的天下。
各國都想搶在旅順俄國人的前頭。就在剛毅巡視拳民僅僅4天後,停泊在大沽口外的各國艦隊就匆忙組織了一支由8個國家一千多人組成的聯軍(後來增加到兩千人左右),由英國海軍的西摩爾上將率領,攜帶大炮等重型武器從天津出發,開往北京。
西摩爾聯軍出發的消息對慈禧來說無異於一記重錘。慈禧一看,這邊義和團碰都沒碰你,五百來號洋槍洋炮就擱我們皇宮門口。我還沒說什麼呢,沒過兩天又來一千多號?這事兒必須不正常啊,你們肯定是想圖謀點兒什麼啊。
所以慈禧立刻電令直隸總督裕祿全力阻擋西摩爾聯軍。可是上次四百多人裕祿就不敢擋,這次一千多號人更不敢攔了。西摩爾聯軍帶著好多大炮輜重,行動不便,計劃是從天津坐火車去北京。裕祿就說前麵的鐵路已經被義和團破壞了,勸他們不要前進。結果聯軍早想到這一點,隨軍帶著修理工人和修理工具,沒理會裕祿直接坐火車就走了。
就在西摩爾軍開向北京的同一天,總理衙門的人事出現了重要變更。“大阿哥”的爸爸端郡王成了總理衙門的領班大臣,他同時帶領三個新大臣進入總理衙門,這幾個人都主張強硬對待外國人。尤其是端郡王,他極端排外,主張跟外國人交談不要用平等的“照會”,而是要回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的狀態,向外國人居高臨下發詔書、敕令。
這個人事變更是個重要的信號,說明慈禧開始選擇強硬的對外政策。
與此同時,清政府還切斷了北京的電報通訊,不允許從北京向外發電報。這是為了避免北京城內的外國公使裏通外合,和西摩爾聯軍互相聯絡。
結果,形勢開始朝著慈禧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二
西摩爾這個人,算是中國人的“老朋友”了。40年前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西摩爾隻有17歲,他的叔叔是侵華英軍的艦隊司令。當時西摩爾跟著他叔叔在軍艦上服役,結果仗打到一半的時候,西摩爾突然病倒了,因此錯過了很多戰役。
一名軍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戰爭中建功立業。西摩爾因為生病,錯過了跟隨英法聯軍在中國大地上耀武揚威的機會,這成了他的一大遺憾。事隔40年,西摩爾帶領八國軍隊重回中國大地,他自然特別“珍惜”這次機會。西摩爾求戰欲望強烈,一心要立個大功。
西摩爾聯軍原本計劃從天津坐火車到北京。結果登陸以後,裕祿就告訴他們,天津和北京之間的鐵路線都被義和團破壞了。
聽到這個消息,部隊裏有些人開始猶豫了。因為這支部隊是從各國軍艦中拚湊出來的,成員大都是水兵,他們隻擅長在固定的掩體裏射擊,不擅長遠距離步行。他們還攜帶著大量的輜重、武器,尤其是為了攻克厚重的北京城牆,還要攜帶笨重的大炮。這麼一支隊伍,沒有火車是萬難前進。有些國家的軍人一聽說前麵的鐵路線被破壞,就對進軍有點猶豫。
可是,英國之所以要倉促派出西摩爾聯軍,是為了搶在旅順的俄國人前麵。當時已經傳來俄國軍隊開拔的消息,英國國內命令西摩爾必須立刻進軍。於是西摩爾不顧其他人反對,率領以英軍為主的第一梯隊先登上了火車。其他國家軍隊一看不能光讓英軍搶先啊,隻能隨後跟上。這支軍隊就這麼匆匆忙忙出發了。
走了沒多遠,聯軍果然發現鐵路中斷,好在咱還帶著修路工具,那就停下來修吧。就在這個時候,義和團展開了對聯軍的進攻。
因為相信自己不會死,義和團作戰極為英勇。團民經常冒著槍林彈雨無所畏懼地衝鋒,但是他們的裝備仍舊以大刀長矛為主。這種打法如果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前膛槍時代,沒準還有一線勝機,但此時已經臨近一戰,已經是陸軍普遍裝備馬克沁機關槍的時代。冷兵器一方就算人數再多,麵對重機槍的勝算也是零。在聯軍的炮火麵前,義和團死傷慘重,相比之下聯軍損失微不足道,隻被打死了7人。
但是,西摩爾聯軍也不好過。因為聯軍遠遠低估了鐵路被損毀的程度,他們每走過一段路就要停下來修鐵路,修路的時候還要提防義和團的騷擾。為了防止義和團占領已經走過的車站,聯軍還要分出一部分士兵把守。
聯軍一開始以為隻需要坐一兩天火車就能輕鬆到達北京,現在麵對他們的卻是接連數天的修路和戰鬥,士氣開始低落。尤其是義和團經常選擇在夜晚進攻,還常在外國士兵落單的時候偷襲,這給聯軍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好不容易走到一半,到了廊坊的時候,聯軍發現前方的鐵路損毀的情況太嚴重了,不僅枕木被焚燒,義和團還把大量石塊堆積在原來的鐵軌上。等於說現在不是修鐵路的事兒了,想恢複交通那得重新鋪一條鐵路,聯軍意識到繼續修路已經不可能。而且這天夜裏,5名意大利水兵在站崗時玩牌,又被義和團民剁成了碎塊。
重壓之下,聯軍的精神已經快要承受不住,結果更崩潰的是,他們之前鋪好的鐵路又被義和團拆毀了。而且義和團還拆掉了沿途的電報線,因此聯軍也沒法同北京使館或者大沽口的聯軍軍艦傳遞消息。
也就是說,此時西摩爾聯軍前進後退都不可能,對外也失去了聯係,徹底困在廊坊了。
鐵路修不好,此時進軍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棄火車,靠步行走到北京。可是這支聯軍部隊以水兵為主,如果放棄火車,就意味著放棄現成的防禦工事,放棄大炮等重武器,背負著傷員去麵對如潮水一般的義和團民。就算一路幸運地沒團滅,打到了北京,可沒有重炮又如何攻陷厚重的城牆?
而且補給也出現了問題。因為一開始估計隻需要兩三天的時間就可以到北京,後麵又有鐵路可以源源不斷運送補給,所以聯軍攜帶的食物和飲水隻夠幾天使用。結果因為長時間困在半路上,食水很快就沒有了。饑餓還可以忍受,幹渴最難忍。雖然每三名士兵有一個可以用來過濾水的小型木炭過濾器,但過濾出的那點水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軍人們不得不從充滿了人畜屍體的小溪中喝水。
西摩爾又試圖搞幾條船用來運輸,沿著河北上,結果又受到清軍的猛烈阻擊。最後,西摩爾聯軍隻能選擇緩慢退回到天津。
這就是說,西摩爾聯軍在出發前預計兩三天能到達北京,結果在十幾天的時間裏,在北京和天津之間進退不能。而且這個時候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電報已經中斷,京津之間又到處都是義和團和清軍,外國人的信使也無法通過。因此在北京的外國公使團和在大沽口的列強艦隊眼裏,他們看到的是西摩爾聯軍就這麼消失在地圖上了,無法聯絡,死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