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使下次吃飯時請記著戴手套——八國聯軍入侵(上)(3 / 3)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慈禧連續不斷地召開禦前會議。在會上,她已經下了和外國人開戰的決心。

據說在一次禦前會議上,有大臣指出拳民的法術不可靠。慈禧回答說:

“法術不足恃,豈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國積弱已極,所仗者人心耳。若並人心而失之,何以立國?”

她這話說得挺有道理的。曆經甲午戰爭和瓜分狂潮後,清廷是經濟經濟不行、打仗打仗不行,清廷還剩下什麼呢?也就剩下了這“扶清滅洋”的“人心”。假如一味進攻義和團,傷了人心,那清廷還能依靠什麼呢?

另外,慈禧對列強開戰可能還和一件舊事有關。

在西方列強中,意大利是最弱的一個。和德國類似,意大利統一的時間也很晚,是個後崛起的西方國家。而且意大利就算在統一後也很弱,曾經被人數隻有意軍一半的奧地利軍隊擊敗。為了躋身於歐洲強國之間,意大利和德國一樣,也拚命在世界各地尋找殖民地,首選目標是距離較近的非洲。

就在甲午戰爭失敗的第二年,意大利一萬七千名士兵被十幾萬部分裝備了現代化武器的埃塞俄比亞軍隊包圍,結果意大利軍隊被徹底殲滅,四千多人死亡,八千人受傷。這是西方殖民史上從未有過的慘敗,戰後西方列強相繼同埃塞俄比亞建立外交關係,埃塞俄比亞成了非洲各國的英雄,意大利則成了笑柄。

在非洲受到挫折後,意大利隻好把擴張的目光轉向了亞洲。當時正值瓜分狂潮,意大利認為這是渾水摸魚的好機會,也打算找中國要個港口。然而意大利公使對中國內情一點都不了解。那時正好發生戊戌政變,慈禧大肆清洗維新黨。意大利公使天真地以為,這是清政府最虛弱的時候,咱正好趁火打劫。然而恰恰相反,由於列強維護光緒帝,這時正是慈禧太後對列強最惱火的時候,意大利直接撞到了槍口上。

就在慈禧政變半年後,意大利公使自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正式向清政府索要浙江省的三門灣。為了配合勒索,意大利還專門派出艦隊到中國沿海示威。之前意大利在中國已經有1艘軍艦鎮場子,這次為了顯示武力,意大利一咬牙,又向中國派出了……3艘戰艦!

有了這4艘軍艦撐腰,意大利公使十分自信,認為清政府不可能拒絕他的要求。結果總理衙門不僅將意大利的照會退回,而且照會根本沒有拆封。這在外交上是羞辱對方的意思。

意大利政府一聽這消息氣瘋了。當時意大利正承受著被埃塞俄比亞擊敗的恥辱,對內對外都急於找回麵子。意大利的高級官員們嚷嚷著立刻對華開戰,要求向清政府遞交最後通牒,外交大臣甚至提出要對清政府退回照會的行為索要賠款。呃……再說一遍,是對“清政府退回照會”這個行為索要賠款……想錢想瘋了是吧。

這個時候,英國公使出麵調停,指責總理衙門原樣退回意大利照會的行為不可容忍。總理衙門不怕意大利,但是不敢得罪英國人,隻能回複說我們沒那意思,算是給了意大利一個台階下。意大利也知道自己沒有實力開打,一看有英國調停,也就順坡下驢不打了。

結果這時候還出現一個外交事故,意大利公使在同一天裏收到外交部的兩封電報。第一封電報要求他立刻向清政府提交最後通牒,第二封電報要求提交最後通牒一事暫緩。結果意大利公使忙中出錯,把兩份電報的時間搞混了,他以為最後的命令是提交通牒,於是就以十分傲慢的態度把最後通牒交給總理衙門。他這個最後通牒一提交,各個列強立刻表示反對,意大利政府一開始還不知道這事呢,還跟各國裝傻說我們沒打算打仗啊。結果最後發現是自己人鬧了烏龍,隻能尷尬地把最後通牒撤回,連著把駐華公使也撤回到國內。

這場“三門灣”事件在清政府看來,是一次空前的外交勝利。頭一次,清政府隻靠強硬拒絕就獲得了完全的勝利,沒有付出任何代價。

其實,這次成功還是有很大的偶然因素。一則在於意大利最弱,二則在於西方列強也沒人支持意大利索要中國領土——各強國瓜分還來不及,誰也不肯讓最弱的意大利占便宜。

但是有可能,這次外交勝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廷強硬派的自信。成了慈禧最後決定同列強開戰的原因之一。

另外,西摩爾聯軍在京津之間受挫也可能增強了慈禧的信心——你看,光靠義和團的進攻也可以阻擋列強的軍隊嘛。要是清朝的正規部隊和義和團聯合起來,沒準勝負還未可知呢。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在聯軍占領大沽炮台的第三天。慈禧終於下定決心,在內部做出對列強開戰的決定。她對外宣布,聯軍索要大沽炮台的行為已經等於向清朝宣戰(因為裕祿的瞞報,此時慈禧還不知道聯軍已經對大沽口炮台開戰),因此清政府要在24小時之內將所有外國人驅逐出京。未來24小時一過,清方不再負責在京外國人的安全。

當天下午五點,清政府的最後通牒交給了在華的外國公使團。這下子公使團亂成了一鍋粥。之前他們還做著西摩爾聯軍神兵天降的美夢,結果神兵苦等不來,等來的卻是清廷的翻臉。

公使團展開了激烈的爭吵。

有的人認為留下隻能等死,必須撤退——咱這五百來號人怎麼能打得過清政府的正規軍?但是,公使們又對撤退時清廷提供的衛隊不信任。萬一清廷衛隊不好好出力,咱們撤退到半路上遭到義和團的襲擊,豈不是死得更透?西摩爾聯軍的兩千人都打不進來,那這五百多人的衛隊還要護送大批的文職人員、婦女兒童,這一路的安全更不可能有保證。再說了,萬一這要是一個陷阱,要是清政府的衛隊突然轉身襲擊咱們,那又該怎麼辦?

公使團最大的希望,是勸說清政府允許西摩爾聯軍進入北京,護送他們出京。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阻止西摩爾進京恰好就是慈禧的首要目標。

還有外國傳教士考慮到,此時使館區還有兩千多名正在避難的中國教民,其中不乏婦孺,一旦外國人離開,這些人必死無疑。法國公使和美國公使則主張,現在隻能考慮保護外國人,已經顧不上中國人的安全了。

還有一些外國人認為在使館區據守的安全係數更大一些。可是因為對外通訊已經切斷,公使團僅僅從清廷的照會中知道了列強艦隊對大沽口炮台下了最後通牒,還不知道聯軍是否已經占領大沽炮台。假如聯軍已經占領大沽炮台,那麼公使團憑借著五百多衛兵,隻要堅守一兩周的時間就能得到聯軍的支援。可是假如聯軍沒有發動進攻,或者大沽炮台遲遲沒被占領,公使團的堅守就變成自取滅亡了。

總之,留下也很危險,撤退也很危險,公使團們商量了半天也沒一個結果,荷蘭公使甚至在會上哭了起來。

最後,公使團決定回複照會給總理衙門,就說答應離開北京,但是因為需要準備行李和交通工具,需要延後一段時間。實際上這是一個緩兵之計,公使團希望能再等幾天,或許還有更多的消息,或許西摩爾軍就能到來。另外,公使團還要求第二天和總理衙門直接會麵,討論中國衛隊的細節,這有助於判斷清政府到底是不是想真誠護送。

公使團把這份照會發給了總理衙門,期待著清方的回複。但是外國公使收到照會已經是下午五點了,等他們商量完後再回複照會給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已經下班了。按說總理衙門每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可是總理衙門總領清廷一切對外事務,他們對清廷高層的決策一清二楚。之前幾次的禦前會議上,慈禧已經決定要開戰,所以總理衙門的大臣們都忙著趕在開戰前把自己的家人、財產轉移到北京城外。因此這天晚上連負責值班的官員都不在,隻有一個做不了主的小官值班。所以總理衙門這天就沒有回複公使團的照會。

可是外國公使們不知道這些,他們從晚上一直眼巴巴地等到第二天早晨9點,還是沒有等到總理衙門的回複。最後通牒的期限一共就隻有24小時,這又多半天過去了,公使團裏很多人都沉不住氣了。有些人認為這是清政府在故意拖延時間,沒準清廷早就下定決心屠殺外國人了,根本沒打算給外國人撤離的機會。

德國公使克林德——就是那個挑起和義和團的衝突,又在城牆上射擊團民的家夥——最沉不住氣,他不顧其他公使的勸說,堅持要親自去總理衙門理論。他希望其他公使能跟他一起去集體抗議,但是沒人願意。克林德一看隻能自己去,為了避免節外生枝,他沒有帶德國衛兵,隻帶了一名德國翻譯和兩名騎馬的中國侍從。結果走到距離總理衙門不遠的東單牌樓,克林德被一名中國士兵開槍打死。德國翻譯大腿中了一槍,掙紮著逃到了美國教會的傳教點求救,然後暈了過去。

按照相藍欣先生的考證,克林德之死不是有意的謀殺,隻是一場偶然的衝突,而且是克林德先開的槍。但是德國翻譯醒來後,言之鑿鑿地說凶手是清朝士兵,而且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刺殺。公使團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震驚。既然清政府敢公開謀殺外國公使,那就說明清廷沒打算讓外國人安全離開,一定會在半路上謀殺他們。所以大家也不用糾結了,唯一的活路隻剩下拒絕清政府的最後通牒,武力保衛使館區了。

這一天是清政府最後通牒到期的日子,也是在這一天裏,朝廷終於收到了裕祿的報告。裕祿報告說聯軍已經進攻大沽炮台,但是他隱瞞了炮台已經被攻陷的事實——或許他不想讓慈禧覺得大沽炮台隻守了一天就被攻陷是他無能。下午4點,最後通牒到期,清軍立即朝使館區開火。

第二天,慈禧發布上諭,曆數列強如何欺人太甚,號召全國軍民同仇敵愾,和列強一決雌雄。這個上諭後來被很多曆史學家當成是慈禧的“對外宣戰詔書”,甚至給這份文件起了一個名字,叫《對萬國宣戰詔書》,說慈禧狂妄至極,向全世界國家宣戰。

實際上,這份文件是一個發給內閣看的“上諭”,並不是對外的詔書,也不是交給外國人的照會,沒有在當時公開張貼,也沒有交到外國人的手裏。上諭裏隻說列強如何欺負人,沒有提到任何外國的國名,也沒有任何關於宣戰的詞語,更沒有“向英吉利宣戰、向法蘭西宣戰”之類的話。所以,這個上諭其實不是對外宣戰的詔書,隻是一個對內要求政府各部門統一思想、一致對外的動員令。因此也就不能說慈禧主動向萬國宣戰。按照國際法,在這次戰爭裏,列強和清政府其實都沒有正式宣戰。以聯軍在大沽口的行徑來看,實際是聯軍對大清不宣而戰。